分享

学而知不足,思而谋发展

 江山携手 2018-06-16
学而知不足,思而谋发展

学而知不足,思而谋发展      
        第一次参加广东省教研院组织的教研管理者培训,紧张而有序:聆听教授专家独特见解,受益非浅;参观武汉市教科研基地,感受其浓烈科研氛围;走进华中师大博物馆,深知其厚实底蕴;与同行的交流,思维得到了碰撞……这次培训,既开阔了视野,又增长了见识,虽累但乐着。
        戴建业教授的跨界讲座,幽默风趣,精彩纷呈,跳出教研看教研,为教育科研独辟蹊径,感受良多“原来教科研还能这么做”:教科研不能只是一味搞研究,而更应注重在研究中融入人文精神,把教科研工作做成一种文化,提高研究的品位的同时,让我们的教科研工作格调更高。
        朱长华专家的案例式讲座深入浅出,有理有据,例证了教科研之职之责,让我更清晰教育科研应走进学校,深入课堂,接触师生,从中获得教育教学问题,并有效地过滤、萃取、升华,教科研既要尊重现有,又要高于原来,用既得成果指导教育,服务教育,为教育的行为和方向引航。
        程明教授的思维创新讲座,紧扣当前实际,点拔了我的思路:教研不能停留在过去的那一套,应根据新时代、新使命转换思维角度,从教师、学生、家长之所疑、之所需出发,从思路找出路,从思维寻方法,实施精准教研。
        育人之道在于明明德,研之道在于法和术,从郭文祥专家之“实施深度教学,培养关键能力”讲座中,联系自身实际,我领悟到:教研应找出研的支点,从当前核心素养入手,深究课程,解剖课堂理解课堂,思考课堂,以学科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为抓手,努力建构合适师生和谐发展的现代化课堂教学。
         养鱼重养水,养树重养根,养人重养心。刘亚教授的心理学讲座中提出:养是一个过程性,它比结论性更重要。的确,一切的研究都是尊重过程事实的,教学研究也然。“养”好研的过程,是需要耐心和恒心的,如若只拿结论说事、做事,或于实际不符,故此,我以为好的教研应是从过程中“养”出来的。
        北师大邓友超教授所作的“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改读”,其观点独到,给我的启示是:每一项改革的进行必须经过大量的调研和论证,从局部实验到整体推进,并不断地完善,否则改革可能失败。我们知道,好多事情是可以重来的,但教育(特别是对于某一个体)是无法再来的,因此,在指导教改时,应遵循上述之原则,切忌盲目。
         作为基层教研负责人,承担的杂事太多了,什么创强、推现,什么创卫、创文,什么校车、食品、校园安全,什么入学组织、控缀,什么督导、监测,还有那中、高考备考……何时才能还我教研一片天,真是羡慕之至。
        二月挑花三月柳,但愿教研年年吐新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