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安分跳动的肚脐,这是疾病的征兆,看看应该怎么治!

 为什么73 2018-06-17

导读:今天讲讲如何通过脐诊来遣方用药。



脐间动气之病机,历代医家多从虚立论,认为是正气内虚或气血大亏,进而肾气不纳,脏气不治所致。


张景岳则谓:“动气见于虚者极多,见于伤寒者亦不少。”脐跳病机多是肾虚水亏、下虚上逆,但不乏虚中夹实之候,实可为肝火、寒气水湿、血瘀等,时亦可见极度激怒而引发者。


脐诊分肾虚冲逆冲肝上逆二类。



1

 肾虚冲逆



按肾虚冲逆缓急微甚,分脐、腹动气部位之不同。


一、动气在脐下


此为肾阳虚,阴寒内盛,寒邪凝聚,伤及冲脉。


证见脐跳弦紧或弦细,腹部拘急,腹中线有一条较明显的弦急感,病人喜蜷卧以缓其急,兼有面色淡,足冷体寒,神疲欲寐,舌质胖嫩,舌苔白润;


若寒重于虚,则腹肌板窒,小腹拘痛,尿窒不畅,腹部喜按摩,按之则痛缓。


其治则是:


(1)在表为太阳下虚证,治用桂枝汤温阳宣气,和解营卫,加独活、细辛以搜下部伏寒;如下寒较重,可加附子以温肾散寒。


(2)在下则为水逆证,用桂枝加桂、真武以振肾阳、展气化,泄水邪,平冲气。


(3)寒在冲脉血分,血郁寒凝,则用当归四逆汤以温经活血,逐寒平冲。


(4)若当脐动气较甚,则在诸方中加龙骨、牡蛎,潜摄以镇冲逆。


二、动气在当脐


此为脾肾虚寒、命门火衰,不能温煦中土,冲脉失去镇护,冲气因而逆动。


证见脐跳濡软,腹肌板窒,脐腹时痛,痛而喜按,肠鸣呱呱有声,兼有支胁满闷,心觉微悸,神情怠惰,口淡不渴,大便或溏,苔白脉濡。


动气在当脐者,寒水侮土,脏寒冲逆,其治则是以附子理中汤、苓姜术甘汤、小建中汤等温脏安中,祛寒平冲。


三、动气在脐上


此病久虚损,或阳伤及气,阴伤及血,致冲脉失养、下虚则宗气无根,下寒则相火难藏,内不司守,故阳浮冲逆。


(1)若下焦虚寒,冲逆阳浮者,证见脐跳躁急,渐浮于表面,腹肌板窒少活力,溲黄难出,兼见面色渐红或油光,时或烦热、足冷,渴不甚饮,为阴虚阳越,下焦湿热相火亢动,宜用通关滋肾丸合桂枝龙牡汤滋肾坚阴,寻阳制亢。


(2)偏于虚弱浮热,阳不下潜者,以浮热自汗,下肢欠温,脐动虚大为著,宜用二加龙牡汤导阳养阴、镇摄平冲。


(3)阴精亏损、虚阳浮越者,证见脐上筑动,按之虚弦或大而不实,上及脘中或虚里,腹壁软绵,环脐无力;兼头昏耳鸣,咽间气塞,心悸自汗,脉大无力,宜用龟板、元精石、生地、玄参、首乌等滋养安下,以守阳气。


动在脐上,连及虚里而憺憺大动,虚跃不息者,此为下虚已极,摄纳无权,急宜培元固脱。


偏阳虚者用温养潜阳,偏阴虚者用咸寒滋育,分别选用参茸龙牡救逆汤;三甲复脉散、生脉散、黑锡丹、酌加紫石英、紫河车、坎炁等以填补精血,摄纳真元。



2

冲肝上逆



冲肝上逆,有水亏木旺及肠热冲激之分。


一、水亏木旺,冲阳上冒。


证见脐动在当脐或左旁,或上冲脘中,其势如新张弓弦,按之弦劲搏指,兼见头昏目晕,头痛耳鸣,咽间气阻,胸脘窒闷,气逆似喘,心悸不宁,舌红苔黄或薄黄,脉细弦数或浮滑数。


其治以滋水涵木为主,泄降少效,兹用生地、龟板、元精石、白芍、枸杞子、首乌、石决明、玳瑁、珍珠母、龙骨、牡蛎等。


二、 肠热蕴结,阳明气逆。


证见当脐跳动筑筑,其势充满搏指,腹肌灼热,满腹虚胀而不拒按(腑实证胀满拒按),兼有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其治法不宜妄施攻下,而以苦泄取效。药用川连、川柏、知母、丹皮、牛膝、青盐等。


上二证乃“虚中见盛候”,临床不乏此种病证。可借助脐诊,以识其“下虚失纳,气逆上冲”的病机,而作一层之推理。


脐诊是中医腹诊之重要内容,临床遇有复杂的病机,病情隐晦,虚实难以决诊时,通过脐诊所得之特殊症状,探求疾病本质,从而在临床辨证上重视患者体内脏气变动及人体机能反应,在治疗上注意调整肾中阴阳。


对下虚上逆,冲逆阳浮诸候的辨证施治,确有其临床实践意义。


但脐诊只是中医诊法之一,有特定的适应范围,临证要参合四诊全面权衡,综合分析,方能切中要害。



注:本文选摘自《中医腹诊学》,孙忠年、陈选平编,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1年9月。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