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出家之道

 樂林文化 2018-06-17

要了解出家,先要了解修行的意义,所谓修行,就是诚心诚意将自己奉献给佛教或是佛祖,一心修持佛教理念,并宣扬推广佛教教义。这是修行的最基本概念,但是修行为何一定要出家呢?其实是不一定的,因为在佛教中也有在家修行的作法,所以并不一定要出家才算是修行。 

然而在佛教中,还是把出家视为值得尊敬的行为,所谓出家,就是断除一切与凡间的牵扯,全心进入佛教的世界修行,因为唯有与世间的烦恼切断,才能不受打搅,安静的学佛修练,而且,要成佛也一定要出家才有可能。总之,出家就是成为职业的修行人(它是无给职),因为成为专职的工作,所以成果超过一般业余的水准,当然,如果你对佛教有兴趣,自然要尊重这个领域的行家与前辈。 

释迦牟尼认为,只要你能够认同我的理念,就欢迎你来加入我们,从而慢慢学习人生的大道里,然后将这些大道理推广到世界的角落,不是要你来念经拜佛的,也不是要你来逢迎拍马的,因此,出家人的第一要务,也是唯一要务,就是学习将释迦牟尼的理念,并且推广之,至于烧香拜拜、早晚诵经、甚至剃头换装,都免了吧。也就是说,要认真追求心里的认知,而非表面的功夫,而时至今日恰好相反,大部份的人都不太了解释迦牟尼的本意,而对一些仪式、外型特别在意。 

虽然出家的人数众多,然而以家庭这个观点来看还是大有问题的。人类在家庭中诞生、成长,父母的养育是很辛苦的,难道我们没有感恩的心?反哺的责任?出家人第一件事难道是要做到「无情无义」?否则怎么拋弃在一起生活多年的家人?我们常说,没有感情也有责任呀,早期我们的父母,对婚姻不满意,但是仍然不愿离婚,为什么?对小孩子有责任呀!当我们失去责任的心态时,就管他三七二十一,反正只要小孩饿不死,离婚又如何?出家人也是一样,你在家庭中生长,你有权利也有义务,不可以只顾自己的理想的,今天的出家人还要求别人慈悲、孝顺,实在是讽刺。 

在从生物的角度来看出家,出家也是错误的,因为出家有「不可结婚」的要求,所有的生物都有一个基本责任,就是不要让自己绝种,所以拼命的吃、拼命的交配繁殖,就是希望自己的种族能够绵延不断,而出家则是使人类走向断种的结果,如果人人都出家,就不会再有人信佛了(都绝种了,还信什么?),当然有人说,不可能全部人类都出家,当然是对的,可是怎么可以说:种族绵延、家庭的责任就交给你们了,我们要寻找人生的道路。难道出家就可以规避责任?如果人人都这么想,即使不出家社会也要大乱吧。因此,纵使因为出家人为数不多,影响不大,但是这种理念是不应该被提倡的,是错误的,此风不可长。还有,不出家就不能成佛,释迦牟尼说人人皆可成佛,大概是等到人类绝种以后的事吧。 

在各行各业中,佛教出家可说是速成的事业,因为他只要将外型一变,马上就可以当行家了,如果你想成为画家,可能要从基本功夫开始,慢慢的学习,等到你有成就,十年以上吧?其它的行业类似如此?唯有出家,只要你一做,马上就有人尊敬,也不用执照,甚至自己剃渡也行,实在太方便了。如果出家以后不适应,可以还俗,再投入社会中,过着原来的生活,方便吧。 

由于出家之后不可以在社会上工作,因此生活就成问题,必须由其它的人帮助,才能维持基本需要,称之为「供养」,早期的印度沙门都是要经过供养的,说出来很可怜,就是沿街乞食,在今天社会富足,这是很难堪的事,不过在当时是稀松平常,乞食时有许多规矩,不可以要求食物的种类,给什么吃什么,吃不完的食物要拿去给别人吃,不可以把食物存起来留待后头吃(也不可以聚积财富),供养的人要提供新鲜美好的食物,如果不慎拿了腐败不清洁的东西,可是要下地狱受苦受难的。 

在今天的佛教供养不太一样,由于社会的进步,已经没有人当街要饭了,但是供养仍然不能少,所以大多折现,如果手头不方便,可以分期付款。若是无法控制供养的金额,没有关系,有价目表。供的越多,福气越大,付不出的别想成佛。因为要传教的关系,所以要建立宏伟的寺庙、佛像、展览馆、医院、办公室,还有来回的交通工具费用,当然,现代化的设备可不能少,如大哥大、多媒体设备。唉,出家多好,只要给人说说两句佛祖的话(开示),有吃有喝有拿,比上班受罪受气强多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