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法提供:大方县中医院 郑晓杰,郑 雷 治疗方法: 西医治疗:加强护理,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神志及瞳孔变化,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室温均控制在30 ℃以下,昏迷患者注意翻身防止褥疮发生,抽搐患者交代家属注意防止舌头咬伤。注意水、电解质平衡,液体入量50~80 ml/kg,并酌情补充钾盐,总体上使入量稍低于出量,以防止脑水肿。对昏迷的患者采取鼻饲,便于给药及推注流质饮食。 对症治疗:(1)发热:以物理降温为主,药物降温为辅,39 ℃以下可在腋下、颈部、腹股沟放置冰袋;39 ℃以上配合颅脑降温仪,若体温控制欠佳,达40 ℃以上,酌情配少量退热剂,体温不宜过低(保持在37 ℃左右)。(2)惊厥或抽搐:采取综合性措施,惊厥及抽搐不频繁者,可选用安定针,中型、重型患者若抽搐频繁,持续时间较长者配合鲁米那针,随症状控制逐渐减次使用。 并对发生惊厥原因采取相应措施:①因颅内压过高所致者,给予脱水、降颅压处理,强调应用20%甘露醇及时、足量静脉滴注,每次2 g/kg,根据病情轻重,重型、中型、轻型分别每6、8、12 小时1次,据病情好转情况逐渐减次使用;②因高热所致者,以降温为主;③因呼吸不畅所致者,给予吸痰、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切开。在疾病早期应用广谱抗病毒药物:如病毒唑针。 煎剂:本病为感受暑温邪毒所致,属儿科时行病中的小儿暑温。根据其发病情况、转变过程和临床表现,按温病学卫气营血的规律进行辨证论治。(1)邪在卫气。症状为发热,较大患者自诉头痛,颈项强直,微恶风,但热不寒,或口渴,汗少,常伴恶心呕吐,嗜睡或烦躁,舌苔薄白或黄,质偏红,脉多浮数或滑数。治法为消热解毒、辛凉透表。方药以新加香薷饮加减。(2)邪在气营。症状为持续发热,意识昏迷或狂躁不安,或见谵语,颈项强直,四肢抽搐,甚则喉间痰鸣,呼吸不利,口渴引饮,大便多秘结,小便短少而黄,舌苔黄燥,质红绛,脉洪数或弦大。治法为清气凉营、泻火涤痰。方药清瘟败毒饮。(3)邪在营血。症状为除具有一般营分证候外,其主证为发热起伏,热来朝轻暮重,尤以夜间为甚,神志迷糊,常两目上视,瞳孔反应迟钝,牙关紧闭,颈项强直,四肢抽动,肢端厥冷,胸腹灼热,二便失禁,舌质紫绛,或光滑少津,脉沉伏而细。治法为凉血清心、增液潜阳。方药:犀角地黄汤合增液汤。 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经蚊虫传播,多为夏秋季流行。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征及脑膜刺激征为主要特征,重症患者若诊治不及时常发生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或残留后遗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西医强调据临床表现而对症治疗,加强护理,这是治疗乙脑的关键,中医药根据病情选用中成药及中药煎剂辨证论治配合治疗。因中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病势重,具有反复呕吐及伴不同程度意识障碍,服药困难,采用鼻饲给药,随病情好转而改为口服。穿琥宁、清开灵有广谱抗病毒、抗内毒素作用,醒脑静、安宫牛黄丸有醒脑开窍、促进脑细胞恢复的作用,煎剂以卫气营血辨证分型论治。对于持续高热、频繁惊厥的患者,用一般退热药往往难以使体温下降,因此须用物理方法降温,再选用清开灵、醒脑静、安宫牛黄丸及中药煎剂后,高热及惊厥控制时间缩短;对于意识障碍、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在选用醒脑静、安宫牛黄丸及中药煎剂后,意识恢复和肢体功能恢复时间缩短。 总之,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脑比单纯应用西医治疗具有缩短病程,有减少后遗症方面的优势,效果更好。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