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筑与艺术审美文化的互文性

 virn 2018-06-18


艺术是一种人类社会重要的文化现象,其存在大多是为满足人类主观情感的需求,亦是日常生活进行娱乐和观念传达的特殊方式。其发展动力在于不断创造崭新的审美形式,借此宣泄内心的欲望情绪以及对社会生活的观感,以记录、表达和宗教行为等功能性来拓展人的精神维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戏剧、舞蹈、电影等任何可以供人实施审美的行为的事物,皆属艺术。而其中绘画、雕塑、建筑都属于艺术门类中重要而普遍的造型艺术(亦可以称为空间艺术),足见建筑这种功能性为基础的艺术形式与绘画、雕塑等纯艺术之间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而人类的历史也反复证明着建筑与艺术在其各自的发展序列中始终保持互维互生关系。


审美文化是人类艺术活动直接的衍生品,也决定着艺术的发展状态和未来趋势。审美文化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创造艺术、享受艺术和品评艺术的所有社会活动的总和。是人工而非自然的审美活动。是一种能够对社会成员发挥精神教化和启迪作用的特殊意识形态方式。其中造型艺术(plastic arts)作为其基本形态之一,存在已久。但真正在学界开始应用这一名词,始于18 世纪的德国戏剧家、文艺评论家和美学家莱辛的《拉奥孔》。在德语中造型(bilden)原义为“模写”(abbilden)或“制作似像”(eildmachen)。在新中国建国后由苏联传入,并与“美术”这一概念互用。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在于它的造型性、视觉性和静态性。造型性是造型艺术最为基本的审美特征。它是指艺术家使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造型手段,塑造出蕴含一定空间的艺术形象。由于这种艺术形象是直接的空间存在形式,因此人们的视知觉可以毫无障碍地感受到它们的存在,从而唤起审美情感和精神愉悦。在绘画、摄影和部分文字艺术中,艺术家用线条、色彩、块面在二维空间中创作出平面感或具有立体幻象的艺术形象;而在雕塑、建筑和工艺美术中,艺术家们则用泥土、木石和金属为材料,在三维空间中创造出具有实在物质性的三度形象。造型艺术的物质媒介决定了其作品的静态的永久性,它总是以静示动,寓静于动,以无声示有声,在一种永久的物质形态中表达深刻的历史和审美内涵。


黑格尔认为建筑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的艺术品。车尔尼雪夫斯也一针见血地指出,“建筑作为一种艺术,比其他各种实际活动更专一无二地服务从美感要求”。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实用与审美相一致,建筑空间与实体的辩证统一。作为静态的、表现性的、综合性的实用造型艺术,建筑使用的是正面性、抽象性和象征性的表现手法,同时也强调建筑与周边环境空间的协调一致。从而可知,建筑艺术与其他造型艺术一样,主要是通过视觉形象和空间特质给人以审美感受。而且,建筑艺术作为是一种历史时间性的人工造物,也能反映特定时代社会生活整体的精神面貌和审美倾向。


建筑与艺术是有互文性关系的。“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又称为“文本间性”或“互文本性”),这一概念首先由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其《符号学》一书中提出:“任何作品的本文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本文都是其他本文的吸收和转化。”其基本内涵是,每一个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镜子,每一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以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巨大开放体系和文学符号学的演变过程。


建筑与绘画和雕塑等主要其他造型艺术的互文性关系可以在一种历时性的检索中得到确认。从二者早期的发展状况来看,艺术与建筑有着同样的功利性意义,最初的公共建筑和艺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具有同等的重要性,都是附属于巫术和宗教活动。对于祭祀仪式来说,建造祭坛、神庙和唱歌跳舞以及造型艺术都是宗教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古希腊和古罗马,其他造型艺术成为建筑的主要装饰形式,二者相得益彰共同服务于神灵崇拜和人神沟通的精神内核。以古希腊的帕台农神庙为例,神庙本身具有巍峨宽阔的开放性、整洁厚重的造型性,而附着于神庙之上的长达520多米的祭祀雅典娜女神大游行的饰带浮雕和神殿内的雅典娜主神像,则有效提升了神庙的形象性和神性,二者结合的处理方式既强调了神的崇高,也给人以可亲近交流的感觉,使神和人的关系由抽象变得具体。这种传统为中世纪及其后的历史时代所继承。特别在中世纪,不论罗马式、拜占庭式还是哥特式建筑都极为强调壁画、祭坛画、镶嵌画和雕塑等其他造型艺术与教堂建筑相结合在传播教义上的功能性价值。宗教革命和启蒙运动虽然解放了人,把艺术、文学和哲学等陆续从宗教里分离和独立出来,但艺术仍旧经过了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等思潮。建筑和艺术仍然形成独立的个性,保持着叙事性和召唤性。只是刚从宗教的阴影里走出来,又被资产阶级文化所挟持。


真正意义上解放建筑和艺术的,是19世纪的工业革命。标志性的事件是1851年伦敦世博会上玻璃加钢的“水晶宫”的出现。启蒙运动扫清了建筑学发展的上层建筑障碍,工业革命解决了建筑学发展所需的物质材料基础和科技技术条件。同时工业革命比启蒙运动对审美文化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意义是,建筑的成本得到降低,传统的装饰方式开始为大工业生产的部件所替代。与建筑学的情形相似,19世纪末发起的一场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对实现艺术的大众化和平民化也起到了积极作用。至此,离开了宗教和信仰,现代建筑与现代艺术的发展依据和线索变得不同,现代艺术的审美价值标准已经不是大众化的倾向,而是以是否能揭示人的存在方式,给人以教育和警醒作用为其价值标准。而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更多地以实用性为基础,功能主义开始萌芽,“形式追随功能”的现代意义的价值观念也得以肯定和提倡,大家所熟知的现代建筑四大宗师将这一现代理念发扬光大,新技术新材料使得现代建筑得到长足发展。


尽管如此,建筑与其他造型艺术一样,对均衡、对称和比例等审美要素的关注度依然很高。而且现当代艺术不仅在形式的层面上丰富着建筑的形态,而且在观念和意义的层面上也拓展着建筑的表现空间。首先,从现代艺术中风格派、至上主义构图的建筑化、构成主义立体主义与建筑边界的融合都穿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对建筑产长生了持久的影响力。其次,当代建筑设计从当代艺术中获取了诸多的语汇运用,并对其语汇的哲学根源和思想进行了重新的理解和提炼。法国哲学家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文字和他关于解构的思考对后现代范畴中的建筑与其他造型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与解构主义绘画和雕塑对形式和思想内涵的同时解构不同,解构主义建筑主要强调在外观形式上对现代主义的突破。以由法兰克·盖瑞设计的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为例。这座建筑摒弃了“主体”“对称”“秩序”,而把“散乱”“残缺”“突变”“分离”“动势”作为它的形式表征。仔细观之,古根海姆美术馆的外观的确没有主次之分。尽管它存在着高低起伏的差别,但各个体块也是呈不规则状态的,一会聚拢,一会散开,可以说,把它形容成一座艺术雕塑也不为过。再次,将当代艺术中的拼贴、挪用、复制和通俗化等构思手段和表现方式作为建筑设计方法进行使用,直至将装置艺术、地景艺术作为某种表达方式直接向建筑转化。这些都体现出了当代艺术的创作手法对于建筑设计的影响。当然,这些影响有些是直接来源于艺术流派和艺术作品本身,有些则是间接地从一种艺术风格泛化后的设计方法中获得建筑设计的启示。总之,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建筑与艺术始终保持互文性关系,即使在当代二者仍然受到近乎相同的哲学和美学的影响,成为整个审美文化重要表现形式。


在所有的艺术作品中,建筑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频繁的一种。建筑以其固有的强制性,无时无刻都在对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会越来越来重视建筑艺术,建筑的审美价值必将不断得到深化和拓展,而建筑与艺术将在互文性中越来越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在各自的轨迹中依据共性和个性不断地发展



摘自《建筑与文化》杂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virn > 《a》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