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之读书心得录

 为什么73 2018-06-18

昨晚和一个朋友聊到《伤寒论》,发现在具体运用中主要是如何抓主证。而在现代同行的伤寒论注解书籍里都不讲这个,只是单纯的在解释医理、药理。



有次我去北京,一个朋友来找我看病,因为对他比较了解,知道他在学方证对应,我就特好奇,就问他:“你不是在学方证对应么,怎么不自己对照一下?”


他说:“我耳鸣啊,但《伤寒论》里没有耳鸣,我不知道怎么对证了。


我就接着问他:“那你为啥不考虑耳朵内通于肾,或是少阳经运行的路线?”


他说:“《伤寒论》不是六经辨证么?少阳病怎么能是少阳经!而且辩六经怎么都扯到肾脏了,耳朵通于肾,不是五行么,怎么感觉理论全是乱的……”



一人发了一舌苔给我,我一看舌尖发红,应该是有热。就问她你想问啥?她说这病人舌尖发红,有口苦、咳嗽、咽喉痛的症状,我想问的是口苦不是归少阳经么,怎么看舌头是心火旺?


我瞧了一眼说,你一边用伤寒论的辩证方法,一边用五行的辩证方法,这样脑子吃得消么?


我说此二案,只是想说我们大多数人在用《伤寒论》的时候,其实在辩证抓主证时在思维上都是杂合使用,而非纯粹的六经辨证。


当我们学的时候是这个理,用的时候完全不按这个理来,慢慢会导致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习惯。如你说太阳病说的不是足太阳膀胱经,但你辩证的时还是会下意识的按照经络去抓主证。


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一学中医的人给我讲:


主要还是辩主症,比较难,人体太复杂了,病人有时还说不清自己哪里不舒服,有没有不舒服。


下面,我来聊一下我是如何学习和运用《伤寒论》,只是建议。


先从医生的角度来看。


一个病人因为发热来求诊,医生首先要考虑的是什么?


1、按照《伤寒论》的方法,医生得问这个病人,有没有自汗,怕不怕风,摸一下脉看缓不缓,以此为基础,对疾病信息收集进行加减。


2、若自汗、恶风、脉缓都没有,那就将《伤寒论》里关于发热的条文收索出来,按照条文一个一个问。如有没有头疼,有没有咳嗽等等。


当这些套路我们都使用过以后,发现有些病还是抓不准,这个时候就会用现代后世的方法,比如五行等去套,导致我们的思维变得越来越混乱,一会经方,一会时方,一会要补脾等,这就是当今在运用中医上存在的普遍问题。


这种方法并没有错,但忽略了一个东西,那就是病人会怎么表达。



现在我们从病人的角度来看《伤寒论》。


一人因发烧来求诊,医生如何从病人的角度来思考分析。


1、病人因为发热来求诊,说明这个发热是她或他当下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是导致未来疾病变化发展的病因,不是产生这个问题的病因。


2、既然这个不是病因,那发热有哪些因素可以导致?比如有是否是经期,是否患有某种疾病恢复期,是否受寒,受热等。


3、既然这个发热是病人最想解决的问题,那么病人对发热的叙述是否精准?这个是抓主症的关键,如有些病人体温40度,但是身上一点热的感觉都没有,有人额头很烫,但体温正常。有人五心发热,谁是《伤寒论》里说的发热?


4、这个时候留言结合《伤寒论》原文去推敲。


在原文里,关于热字出现有四肢热、发热、身热三种症状,但病人不是医生,是分不清这个,因而病人在叙述的时候容易误导医生。


5、如何推敲?其实就是询问病人,当发热只是温度高而没症状,那就洗洗睡吧。所以抓主证的关键全部在这些很细微的地方。


6、如通过询问病人,其口中的发热只是身热,而身热的特点是无汗,这个时候就需要问病人身体出汗情况如何?


那问题就来了,在《伤寒论》中,无汗这个症状,在医者的角度与病人的角度不是一个东西哟,所以这个时候的关键就要听,这些是基本功,也是属于沟通、问诊技能。


以前,我遇到一个病人,我问她:你出汗情况如何?


她说:“天气很热的时候才出一点汗………”


所以无汗有时候并不是没有汗哟,因为正常人冬、春、秋也是无汗的。


因此我读《伤寒论》是用一种随意切换医生与病人角度的方法在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