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师云南边陲 对越防御作战
第二节:针对任务特点
抓好临战训练
7月24日,参战部队尚在昆明、曲靖地区集结,我1军即拟制下发了司作字第2号“临战训练指示”,对进入战区后部队临战训练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时间标准、方法要求等相关事宜,逐一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进入战区集结地域后,参战部队迅速转入了紧张全面的临战训练。
为了迅速适应对越防御作战新特点,各部队坚持以军委作战方针为指导,针对战区地形、当面敌情、部队实际和作战任务,积极借鉴友军经验,本着“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和急用先训、先主后次等原则,以学术研究为先导,认真开展了敌情、地形、战法研究,不断探索和改进训练方法,在较短时间内,全面提高了部队热带山岳丛林地作战的适应能力、战斗能力、协同能力、组织指挥能力和后勤保障能力,从而为遂行作战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截止10月底,参战部队共进行了三个阶段训练,按照8:2和7:3的军政比例,落实训练时间70—75天。其中,军事训练55—60天,政治教育15—20天,夜间训练占军事训练时间30.3%。军事训练普遍进行了适应性、战技术基础、应用和共同课目及部分专业技术课目训练;炮兵完成了单炮和群的实弹射击;首长机关均进行了单级或两级战术演练。
一、狠抓适应性训练
我参战部队由华东来到西南,由沿海来到边疆,由平时转入战时,由平原丘陵地带来到热带山岳丛林地区,由以前对付苏军转到对付越军,战区地形、战场环境、作战对手、作战样式、作战任务均发生了深刻变化。针对这些特点和变化,各部队着重抓了适应性训练。
(图为侦察兵攀爬训练)
突出适应战区地理环境的体能训练。为了适应战区山多坡陡,沟深谷狭,林密草深,路少质差等特点,进入集结地域后,我军各部把体能训练作为提高部队军事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了临战训练计划,并按照训练内在规律,把体能训练分为基础、加难、综合训练三个步骤。在驻营安家的同时,从干部到战士、从机关到连队、从战斗分队到保障人员,迅速展开了以攀登、越野、爬山、穿林为主的体质训练。36师107团到达集结地域的当天,就组织营、连干部勘察、安排训练场地,拟制下发训练计划,研制落实适应性训练的具体措施。1师3团在加难训练阶段,将适应性训练,由白天转为夜间,由轻装转为负重,由近距离转为远距离,由短时间转为长时间进行训练。综合训练阶段,把体质锻炼和各项战技术、勤务课目融为一体,在复杂地形上昼夜实施,连贯作业,提高了部队复杂条件下适应能力。通过强化训练,全军95%以上的参战指战员,能够负重爬山,能够在复杂地形、恶劣气候条件下遂行战斗任务。
(图为前送后运、负重穿林爬山、体能综合训练)
加强适应战场条件下的生存训练。我1军各部队能根据战场实际,普遍开展“五能六会”训练(能走、打、吃、住、藏,会打枪投弹、埋雷排雷、土工作业、自救互救、利用地形地物、识图用图),选择相似作战地形,设置近似战场环境,在人烟稀少、环境复杂、气候恶劣、缺粮少水的艰苦条件下,连续若干昼夜,进行走、打、吃、住、藏训练,不仅提高了指战员们耐渴、耐饥、耐热、耐苦、耐劳、防病能力,而且锻炼了一专多能、孤胆作战本领。1师1团针对部分连队夜间处置情况和自我防卫能力差等弱点,改进训练手段,改变训练节奏,实行夜训昼息周期制,分批将部队拉到野外山岳丛林地带,进行露营、放哨、换班、潜伏等课目训练,以提高夜间作战能力。炮兵9师14团结合实弹射击,有意选择不良气候、复杂地形,进行快速占领、快速撤离和隐蔽伪装训练,提高炮兵野战生存能力。
(图为炮兵9师进行快速占领、快速撤离和野战生存能力训练时的情景)
开展适应作战对象、任务特点的“五小”训练。越军惯用小炮袭击、小分队袭扰、小股渗透等灵活性战术作战。我军在抓好体能训练、生存训练基础上,集中力量抓了“小火炮、小分队、小课目、小动作、小行动”等应对越军作战特点的“五小”训练。普遍采取以专业带步兵、尖子带骨干、干部带分队、大课目带小课目等形式,充实训练内容,活跃训练方法。此外,各级还重点抓了“五小”课目技术骨干培训。全军共组织60迫击炮炮手、埋(排)雷作业手、狙击步枪手等小集训15期,培训各类骨干2385人次。军直分队聘请驻地部队战斗骨干授课传经,排疑解难,攻克训练难点。1师集中专业技术尖子进行巡回教学表演,开阔部队视野。通过开展“五小”活动,全军步兵分队每班均有1—2名狙击手和2—3名排雷能手;小炮反应快、打得准;分队以小制小,以分散对游击的战术灵活。
(图为炮兵装填手进行装填训练时的情景)
二、加强针对性训练
各部队根据作战地形、对象、样式、任务等变化,坚持以学术研究为先导,用学术成果指导临战训练,增强训练针对性。临战训练阶段,各级适时下发研究提纲,明确研究重点。36师106团在组织各项课目训练前,围绕可能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发动群众,集思广益,取得了较好效果。军、师及时进行总结推广,对临战训练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为加强学术研究的组织领导,军组成了研究网,师团成立了研究组。各级军事主官带头钻研,军长傅全有结合对越作战特点,提出了“多点设防,重点守备,积极打击,近战歼敌”16字战法,对战术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炮兵9师师长袁兴华,在进入战区第3天就组织机关人员编汇了“热带山岳丛林地炮兵训练若干问题”资料。针对训练中遇到的难题,采取“定人员、定内容、定时限、定标准”等方法,吸纳各路“秀才”,专题研究,集体攻关,广泛交流。临战训练阶段,我军共召开学术交流会6次,交流学术研究论文132篇。9月下旬,还组织召开了全军学术讨论会,对防御作战中的组织指挥、协同方法、阵地构筑、战术手段等重点难点问题,逐一进行研究攻关,提出了以“守点卡线,设夹堵鼠,拉网布袋,夜伏昼剿”的设网战术对付越军特工渗透;以构设点、星、网、障一体化阵地对付越军多路、多方向、多波次轮番攻击;建立“三网”,巧使“五法”,提高炮兵射击快速准确性;实行网络化通信,保证指挥稳定顺畅、不间断等观点,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军师专门组织力量对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审定,编印成册下发部队,对临战训练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此外,全军还革新研制各类器材15种782件。
针对热带山岳丛林地作战组织指挥复杂的实际,把干部和机关训练放在首位。为改变干部实战经验少,不适应山岳丛林作战的状况,始终抓住干部训练不放。首先以各种形式扩大干部知识面。师、团两级采取多种形式分期分批轮训干部,使排以上干部进一步学习熟悉了识图用图、兵种知识、敌军知识、通信器材使用、本级战术等。军、师还组织了2期防御和进攻战术集训,提高了营、连长组织指挥战斗的能力。为了配合干部、机关训练,全军共编印下发了178份资料,放映军教片17部,展览图片500余张。为熟悉预定作战地区地形特征,增强感性认识,有针对性地搞好临战训练,军于8月15日至20日组织650名军、师、团三级首长机关及拟接一线防务的部分分队干部,在11军一线部队大力协同下,对我预定防御作战地区,进行了分期分批、逐点轮换对口勘察,基本熟悉了阵地地形特征、前沿敌情、进出道路等情况。返回后,各级都迅速拟定了作战预案,开展了战法研究。其次着重抓了干部组织指挥能力和谋略水平的提高。军、师、团三级首长机关均进行了1—2次单级或两级演习。军机关在组织集团作业时,采取理论与实践、导与演、演与训、训与战相结合的方法,突出“战法、阵地管理、阵地建设、后勤保障、政治思想工作”五个研究,达到了对“军委作战方针、敌情、地形、阵地编号、代密指挥”五熟悉,全面提高了首长机关的综合判断、快速反应、组织指挥能力。
针对越军作战特点,加强山地战术训练。越军擅长在山岳丛林地区作战,战术狡诈多变。为应对敌这一特点,各级把山地战术训练作为部队的重点来抓。首先运用“两山”作战经验和研究成果指导战术训练。在统一计划安排下,普遍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法,对口学习研究了“两山”作战经验。并先后邀请了“两山”作战英模在全军范围进行巡回报告15场次,有7个团以上单位分别邀请123名战斗骨干介绍作战经验。1师炮兵团结合炮兵实际,上门到250师炮兵团驻地求学,研究“高筑墙、深挖洞、不出圈”提高炮兵战场生存能力的战法。1师3团认真研究越军进攻战术特点,探讨对策,在防御训练中,采取以前沿设伏对付越军特工偷袭,以少摆多屯对付越军炮火袭击,以多点设防对付越军小群多路,以逐次添油对付越军轮番进攻,以环形防御对付越军穿插迂回的战术手段,提高了防御训练的针对性。其次以实兵、实弹形式提高协同作战能力。共有14个连分别进行了攻防实弹战术演习,有54个连进行了攻防战术实兵综合演练,另有10个营、3个团进行了防御战斗步炮合练演习,取得了步炮协同实弹攻防的经验。第三结合方案反复演练。各部队普遍根据本身担负作战任务,结合作战预案,选择与战区相似地形,采取相似地形练动作、结合任务设战法、编组合群练协同的方法,反复进行综合演练,为完成作战任务奠定了良好基础。
(图为1师3团组织营连长结合任务,利用沙盘进行设战法、编组合群练协同战术综合演练时的情景)
三、注重科学性训练
为了适应战场对敌斗争需要,缩短训练与实战距离,提高训练时效,保证训练质量,各部队广泛发动群众,开展群众练兵,运用科技手段,改进训练方法,做到科学施训。
在人员内容上,采取组合式训练。在临战组训中,各部队结合作战预案,打乱建制,科学编组。防御训练,把同一阵地、同一防区、不同兵种人员组合在一起。进攻、穿插,按战斗部署、配属关系进行编组,实行战斗化极强的针对性训练,充分体现了“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训练内容以及课程设置,采取抓住重点、突出难点,以战术为主,组合技术、勤务课目施训的方法,既缩短了训练时间,又提高了训练质量。在射击训练中,1师采用了分类组合的方法,打破射击各练习界限,按实战需要把1、2、5练习合为一个山地练习,多目标、多距离、多方向、多姿势,自寻目标,自定标尺,提高了应用射击技能。在班防御训练中,36师采用多边组合方法,将步哨、潜伏哨、防炮击、自救互救等穿插其中施训,使训练更加贴近战场实际。
在施训程序上,采取连贯式训练。根据战场实战需要,把训练部队“走、打、吃、住、藏、送、救”等综合起来,实施近似实战的连贯式训练。36师组织全师拟将担任一线阵地防守连队,把受领任务、组织战斗、秘密开进、占领阵地、构筑工事、战场勤务、战地野炊、前送后运、撤离战场和阵地交接等内容连贯起来训练,既练指挥和协同,又练作战和保障。并进行了在突然情况下练出动、在复杂道路上练开进、在相似地形上练协同、在艰苦环境中练适应的“一条龙”训练,课目一个紧接一个,情况一环紧扣一环,使训练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较好成效。
在组训方式上,采取对抗式训练。采用对抗的方法组织训练,加强了训练针对性,增添了训练趣味性,提高了训练时效性。1师1团组织夜训时,对部分课目采取步侦结伴搞夜训,在统一规定时间和地域内,步兵演练步哨、潜伏哨等勤务课目,侦察兵演练捕俘和渗透等专业课目,互为假设敌情,进行对抗训练。1师炮兵团先后组织了10个侦察班、8个无线班、2个榴炮班,进行了偷袭与反偷袭、炮击与反炮击的对抗演练,引起战士浓厚兴趣,使训练双方各得其所。全军工兵分队改变以往排雷训练自埋自排模式,模拟越军方法,使用越军地雷,你埋我排,逼着大家动脑筋、想对策、练硬功、破诡计,不仅熟悉了越军埋雷设障的惯用方法,而且熟练掌握了善排、巧破的本领。
四、提高实效性训练
在计划安排上统而不死。各级按照规定时间,本着先主后次、先急后缓、先普及后深化、先会后精的原则,安排训练内容,划分阶段课时。军根据临战训练时间安排,将训练划分为战技术基础、应用和综合训练三个阶段。各部队制订训练计划不搞一刀切,不强求一致,给下级较大自主权。军、师两级只下达指导性计划,具体实施计划由团以下单位根据各自实际自定。炮兵9师根据炮兵训练实际,拟制了“小周期、多循环,螺旋上升”训练计划,保证部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急需内容训练,能随时遂行战斗任务。与此同时,针对训练第一阶段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军及时提出了“五训”要求,即补训、复训、多训、精训、合训,使训练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为及时总结推广训练经验,各部队打破平时训练中单点试验、逐点推广等常规方法,采取多点同时试点、迅速推广普及的方法,以适应临战训练时间短、内容多、难度大、标准高、见效快的特点,使部队训练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大面积丰收”。全军在开训后半个月内共抓了6个类型、12个连、36个班试点,并分头召开了现场观摩会,推广普及了点上经验,使部队训练很快走上了正规。
在组织领导上改繁就简。临战训练期间,全军先后3次组织83个(次)工作组,分别深入到136个连队,现场帮助解决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推广新鲜经验。军长傅全有、政委史玉孝经常深入团、营和一线连队,及时答复下级请示,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了保证基层干部能集中精力抓好临战训练,1师首长机关分赴基层布置安排工作,减少了各类会议和文电。炮兵9师首长机关改变以往“布置任务靠文电、检查工作听汇报、了解情况要材料”的习惯作风,采取“看、听、聊”等形式,掌握第一手资料,减少了基层忙乱。各级机关对上级发来的物资器材,做到分发不过夜,及时保障需要。
在质量保证上激励监督。各部队坚持从训练实际出发,适时组织考核竞赛,促进训练质量的提高。9月11日至21日,军、师两级联合对1师1、3团,36师107、108团和侦察、工兵分队及军机关第一阶段训练情况进行了摸底考核,共考核了5个机关、92个班、28个课目,计720人。考核采取事先不预告、临时定单位的方法进行,既避免了出现上下应付考核的倾向,又起到了发现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指导和促进部队训练的目的。临战训练中期,炮兵9师组织了30个专业121项内容的千人大比武,有效促进了部队训练。各单位在训练中,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各种时机,普遍开展小评比、小竞赛活动,极大调动了练兵积极性。为激发官兵练兵热情,促进部队军事训练,更好地遂行作战任务,军于10月27日组织了“三手”(神枪手、神炮手、排雷能手)比武竞赛。共参加24个建制班、21个代表组,计225人参加竞赛。
在训练保障上上下结合。大项主项保障由部队机关统一解决,小项和一些难以事先统一解决的问题发动群众。到达集结地域后,各部队在缺少训练场地和器材情况下,群策群力,想方设法,开展训练。没有靶板就用竹子编,没有靶纸就用白纸代,没有地雷就自己模拟。因地制宜,土法上马,共制作各类器材728件,联系和开辟68个训练场地,保障了训练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