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彦东:《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第二讲,莲医群微课音频整理

 国医小筑 2018-06-19

讲授(原创):彦东

整理:恒素一心 秋心居士(注明: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夫上古圣人之教也,下皆为之。

上一讲“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这一讲的是“夫上古圣人之教也,下皆为之”;这是两个版本,也都说的通。如果按照上一讲来讲呢,就是说:上古圣人教育当时的老百姓。

他把这个“下”字移到了后面“下皆为之”,那就是说上古圣人的教化,下面的老百姓呢,都能做到。

这一句的分歧所在,实际上无关紧要,重点呢,是在后文。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黄帝内经养生观这几句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有智慧的人可能听到这句话就明白怎么做了,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可能没有办法有具体的体会认知。

虚邪贼风

上一讲讲到虚风呢,就是四季的不正之风,也就是我们现代所讲的反季节之风。

比如说在冬天,应该刮的是西北风,结果却吹成了东南风,这东南风也就是虚风了。

到了夏季,本来应该刮的是东南风,结果吹着西北风,这西北风也就是虚风了。

虚风为什么能够伤人?

古人认为虚风违背了天地赋予人的阴阳之气,与我们自身阴阳之气发生了冲撞。在当代,我们可以结合现在的知识做一些通俗的理解。

上面讲了,冬天的时候,如果吹的是东南风,我们知道这个东南风是从南方而来,是一个暖流。冬天吹东南风,也就意味着这是一个暖冬,而暖冬的这个情况下,会使这个气候很容易产生病毒病菌等,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这个“外邪”、“邪风”,自然就容易伤人。

如果夏天刮的是西北风,我们就容易理解了,属于寒流对吧,我们在夏天的时候,阳气浮于体表,体表毛孔处于比较开放的状态,如果在那个时候,我们不小心被风给吹到了,那这个寒气,相较于冬天来讲,就更容易进入我们的体内。因为在冬天,我们的身体适应气候,我们的这个毛孔自然会闭合来抵御寒风,但在夏天,就往往不容易了。

我跟大家这样通俗的去解读这些中医的概念呢,其实是想让大家有这样的一种思维,就是因为我们中医所使用的这些术语,在我们看来呢,有些大家会感觉到比较玄,比较难以去理解,感觉比较高深。但实际上我们真正的古中医学,是建立在我们的生活常识之上的,是古人对生命、健康、疾病的观察,也是从我们生活中的常识出发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把中医中的概念,包括阴阳五行也好,把它理解的太过于高深,就不好把握了。

贼风

上面讲的是虚邪、虚风,那么“贼风”呢?上一讲也已经讲过贼风就是小偷的意思。贼风呢,就是像小偷一样,偷偷摸摸地吹进我们身体的风,是趁我们不备,伤害我们的一种邪风。

比如说,天热的时候,很多人在家里喜欢把这个窗户开着睡,或者白天在单位的时候坐在窗口位置,也喜欢开着窗,他可能感觉这个外面也并没有风,所以开着窗他觉得应该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我们的这个室内和室外呢,有一个温差,这个温差,会形成空气的对流,这个对流实际上就是一种很微弱的风,这个风有些时候,我们很难能够察觉到,尤其当我们心里正盘算着某些事情,被某些工作所牵绊,或者是我们睡着了的时候,我们的身体的感受力都会随之下降,那对于那些很微弱的一些风气,我们的身体有些时候就不会做出反应,风吹过来了,我们的毛孔不会随之闭合,这个寒气啊,包括病毒什么的,就都直接进来了。

这个贼风对我们身体的伤害,很多时候是不会说立刻就表现出来的,像我们如果在外面突然受了风寒,一回家就感冒了,发烧了,受了贼风之后,可能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没有感觉,也可能有时候会感觉脖子比较僵硬,或者身体某些部位有一些酸痛,不会太在意,但是呢,随着时间慢慢的积累,突然哪一天,因为我们情绪不对劲儿了,或者我们身体上的一些其它异常,这个贼风之血留在我们体内,可能就会突然间爆发出来,而在这个时候爆发出来的这个邪气,它所诱发的我们身体的这些不适、疾病,可能比当下我们伤风伤寒,要严重的多,也难治的多。

《内经·灵枢》里面,专门有一篇很短的文章就叫“贼风”。那我今天,就把这一篇直接拉过来,让我们对这个“虚邪贼风”有一个更具体的认识。

灵枢第五十八——贼风

黄帝曰:夫子言贼风邪气之伤人也,令人病焉,今有其不离屏蔽,不出室穴之中,卒然病者非不离贼风邪气,其故何也?

歧伯曰: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腠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其有热则汗出,汗出则受风,虽不遇贼风邪气,必有因加而发焉。

这里我们简单来讲一下“灵枢”“素问”的两个意思,一个是平素问答,一个是追本溯源。而“灵枢”呢,也可以解为两层意思,一个就是,枢就是枢要,中央机关;这个灵枢呢,就是核心的意思,也就是指我们养生的价值,我们治病的核心关键所在;第二层意思呢,就是这个“灵枢”是神机妙算的意思,也就是指:在这一篇里,所谈到的治病方法非常的巧妙,非常的全面。

黄帝曰:夫子言贼风邪气之伤人也,令人病焉,今有其不离屏蔽,不出室穴之中,卒然病者非不离贼风邪气,其故何也?

黄帝在这里问,他说:“您说,人之所以生病,是因为受了贼风邪气,但是我在现实中观察到啊,有的人几乎都不出家门,在家里也都非常的注意,避风避凉,这样的人,他却也生病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个问题,实际上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在我们自己身上,在我们身边的人身上,都会有这个感受。那比如说,我们突然感冒了,突然上火了,突然身上哪儿哪儿难受啊,我们好像并没有受风受凉啊,各方面都挺注意的啊,怎么突然间就生病了呢?也没被身边人的感冒所传染啊,这是因为什么呢?

歧伯在下面就对黄帝的这个疑问,做了很细致,很有条理的回答,我们一起来看看。

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

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

这两段,由于断句的原因,我们可以做两种解释,都说的通。

“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就是特指:这个人曾经被湿邪所伤,而这个湿邪,藏于血液和分肉之中,这个“分肉”,就是肌肉的意思,藏于血液和肌肉之中。

另一个呢,“此皆尝有所伤”,把它作为依据,意思就更为宽泛了。就指曾经被外邪所伤,曾经被“虚邪贼风”所伤,也不仅仅指的湿气。

湿气在我们体内积累久了,会进一步变化,进一步凝聚,最后成为我们所说的痰。就是这个人曾经有被湿邪所伤,湿邪藏于血液和肌肉之中。另一个意思曾经被外邪所伤,曾经被“虚邪贼风”所伤,就是不仅仅指的湿气。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当下生病时,感觉并没有受风着凉,没有遇到什么不对的情况,就是因为曾经受了虚邪贼风,但是当时没有发病出来,病气留在了体内,藏在血脉肌肉中,因为一些当下的情况,可能是情绪的原因,或者其它生活环境的变化,让病气爆发了出来。

特别讲下,湿气不仅仅只是外界的湿气,还有饮食所带来的湿气。

饮食的湿气指的是什么呢?汤汤水水就是湿的呀,难道会让我们生病吗?这种湿气指的是这些食物在我们体内消化的状态。比如说有人喜欢油腻,有人喜欢辛辣,好油腻的人,食物中有些成分无法代谢出我们体内,最后就会留在我们血液中。比如高血脂等,在中医看来,就是一种湿气,是一种藏于血液中的湿气。辣就是束辛为辣,所以吃辣,恰恰是不发散的,而是让我们脾胃里的气血变得紊乱,结果就是让我们食物中的垃圾,应该代谢出去的产物没有办法正常从身体排除,留在了我们体内,这个在我们体内成为了一种湿气。有的人喜欢咸的,口味特别重,也一样会让我们血液循环变差,让我们饮食中的代谢物无法正常排除,最后都会转化为湿气。

大家可以观察下,喜欢油腻辛辣口味重的人,很多人会感觉自己嗓子不清亮,总感觉有痰在那,气道、食管总感觉很不清爽,这就是湿生痰,脾湿生肺痰。这个痰不是说在嗓子里的才叫痰,实际上我们的五脏六腑都有痰。

痰和湿是什么状态?痰比湿更浓厚,打比方,湿气在体内像油的状态,痰就是胶水的状态。想一想我们的脏腑组织被这样一种东西包裹,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嗓子里有痰我们会感觉难受,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其实跟我们是一样的感受,也会难受。

受了外伤,休养一段时间感觉好了,但实际上外伤会让体内脏腑也受伤,也出血,内出血可能我们没有什么感觉,但这个淤血会留在我们体内,可能很长很长时间,少则几年,多则甚至几十年,我们都不会感觉到对我们身体有什么影响,有什么不舒服,但可能突然某一天,我们感觉身体哪里不对劲了,到医院一检查,结果发现生了很重的病,这个都与曾经的创伤,与我们体内残留的淤血有直接的关系。

有很多重病的人,如果去了解他们的病史,会发现很多都是在若干年前受到过外伤,在当时他们身体的创伤经过一段时间调养都已经恢复了,但是体内的淤血并没有清理,而淤血就会不断的恶化,体内的环境变的恶劣,就会使身体各组织逐渐失衡,最后就会诱发一些比较严重的疾病。

如果大家曾经受到过外伤,或者身边的人有这样的情况,在这之后感觉身体会经常出现一些小问题,到医院查也查不出来,这时候我们就要有足够的警惕,可能是体内留有淤血,这两点合起来就是痰湿淤血。

痰湿淤血,对我们的身体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我们身体的健康离不开身体通道的畅通,气血的通道,经络的通道,神经的通道,就像一个城市的运转,离不开交通的畅通,而这个痰湿淤血会让我们体内的通道变得不畅,拥堵。当身体表体不通的时候,会对我们身体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而一旦我们的身体变得淤堵,各大通道不再畅通,意味着什么呢?

比如在正常情况下,我们在外面被寒风吹了,我们的身体可以把寒气、邪气及时排出去,但是被痰湿淤血阻碍,很多时候进入体内的邪气就排不出去了,邪气留在体内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腠理闭而不通。

首先,大家要理解一下“腠理”的意思,大家很多人应该看过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这个故事中的“腠理”指的是我们的皮下和肌肉之间那一部分,也包括我们体表的毛孔呢,也算在这一个层面。那这段话说的是什么呢?

突然间情绪不对了,大喜大悲,生气发火,吃饭不对,坏了肚子,天气很冷穿的单薄,天气热还穿打棉袄,这些情况造成的结果就是腠理闭而不通,就是毛孔没有办法正常打开,没有办法正常排汗,体内的热量,废物没有办法正常排出去。

痰湿淤血,腠理闭——身体表里不通

简单的说,就是我们的体表堵住了,前面两句说的是我们体内被痰湿淤血堵住了,这三句话表明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就是体内堵住了,体表也堵住了,表里都不通。

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其有热则汗出,汗出则受风,虽不遇贼风邪气,必有因加而发焉。

如果哪一天,因为环境的刺激,体表的毛孔在某个时刻突然打开,结果受了风寒,因为整体身体是不通的,寒气进去后就不容易出来了,这时候体内又有一大堆痰湿淤血,最后体内淤堵的这些东西,一遇风寒就把这些痰湿淤血由液体冻成了固态,体内痰湿淤血凝结后,再跟身体内恶性循环不断积累下来的寒气不断相互作用,让我们的身体接近于一个冰封的状态,这样的情况我们就称之为寒痹。

有些人腰腿痛,受不了冷,受不了风,询问他,也没有感觉到是哪次受了大寒大风造成这样的。这种情况,往往就是之前所说的这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而成的结果,风湿寒痹,很多人都是这么来的,未必是哪一次突然受了大刺激、大寒、大风伤到而造成的,大部分都是日积月累而来的,发了病又觉得自己很委屈,觉得自己平时也蛮注意的,为什么就我生了这个病,这么难受?实际上这也是一个长久的因果所致。

当一个人身体表里不通时,身体内外热量的循环就会变得很差,假如这个人体质还可以,如果饮食上不太注意,好吃一些肥甘油腻,或者情绪上容易烦躁,发火,这些就会造成“郁热”,这个人就会容易出汗,使毛孔由不通转化为开放的状态; 每天坐着、站着、干活,都会出汗,这种情况下毛孔大开,人就很容易受风,这种时候不用虚邪贼风,随便一阵风,身体都抵御不了。这时候新受的邪气,加上陈旧的固邪,相互作用就会让这个人生病。

黄帝曰:今夫子之所言者,皆病人之所自知也。其毋所遇邪气,又毋怵惕之所志,卒然而病者,其故何也?唯有因鬼神之事乎?

黄帝呢,对歧伯的这个回答不太满意,无法完全解答他的困惑,于是,他继续问到:现实生活中,有人也有这样的感觉,完全感觉不到自己哪里有什么不对劲的,不管是外界刺激也好,还是生活状态也好,心情也好,都感觉非常正常,那为什么还会生病呢?

黄帝呢,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是因为有鬼神在作祟吗?这个病是不是因为这些天地之间的的一些力量在故意捣鬼呢?歧伯就跟他说呀,这种情况也是因为上面我说的那些原因,人体内的宿邪爆发的结果。

歧伯曰: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及有所慕,血气内乱,两气相搏。其所从来微,视之不见,听而不闻,故似鬼神。

这种情况也是因为上面的原因产生的宿邪,“志有所恶,及有所慕”,这个人的心理要么是在厌恶某些事情,要么这个人在向往、渴望某些东西,这种情况也会让人气血内乱,这个宿邪爆发的结果,未必是这个人直接表现出生气烦躁郁闷的情绪,可能因为思想层面的一些偏失,也会让身体气血变得混乱。这就是说,平时不要以为自我感觉,平时情绪还不错,调节得还不错,也没有很过分、很激烈的不良情绪,实际上,更多的是要注意我们思想层面每天所思所想的东西,它对我们身体气血的运行也是有着直接的影响,当我们思想混乱时,即便我们的情绪还没有表现出来,但实际我们的身体已经乱了。

结果就是血气内乱,两气相搏,一个气,就是已经乱了的血气,另一个气,就是因为一系列原因留在我们体内的邪气,这两个气相互打架,使我们体内的哪些邪气,原本是在我们血管里,组织器官里,呆得平稳,隐而不发的,但是因为我们自身气血的紊乱,一下就把他们带出来了;这些邪气对我们自身紊乱的气血呢,一带出来之后,就会在我们体内到处乱窜,为非作歹,结果呢,自然就是让我们的身体生病。

这种情况下发病,在我们感觉下是非常细微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莫名其妙就生病了,但实际上,都是因为我们身体自身的原因,一点点潜移默化所导致的,都不是凭空而来的,然后,我们不要认为我们突然间生了什么病,觉得是自己运气不好,觉得自己更方面都挺在意的,那是因为有你你没有注意到的地方造成的。

讲到这里就算把“虚邪贼风”这四个字呢,比较系统、比较详细的给大家讲明白了。那如何避免呢?我们往下看: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恬惔虚无, 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而这个避免的方法就来自于我们队虚邪贼风的了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知道了什么是虚邪贼风,从何而来,如何伤害我们的身体,如何让我们生病,我们自然就懂得了如何去躲避,避免让虚邪贼风伤害我们的方法。

恬淡虚无

恬淡,清闲,虚无,没有杂念,是指我们思想处于一种宁静状态,精神处于虚灵的状态。

为什么要讲这个恬淡虚无呢?我们看前面所讲的“贼风篇”,第一段的“喜怒不节”,第二段又讲到“因而志有所恶,及有所慕”,讲的就是我们的情绪和我们的思想对我们身体的影响。

当一个人,经常处于情绪不良的状态,或者情绪不稳,起伏波动大,或者情绪还可以,但每天思虑很多,想的东西又混乱,这种状态,就会让我们身体变得很不安宁,让我们身体的气血的运行变得很紊乱,这对我们身体的健康是很不利的。

现在有研究表明,人体80%的疾病都是有不良情绪引起的,可以归为情绪性疾病。所以我们一定不要以为身体生病就是身体的事,实际上大部分疾病都是与我们心理状态有极大关系,有很多疾病实际上就是我们内心状态在身体上的一种表现。

所以《内经》在这里,就提出了“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我们简单讲,就是让我们的情绪平稳,少一点思虑。

也就是说,当我们处于恬淡虚无的状态时,情绪平稳少思虑的状态,我们身体的气血就能够按照我们生命本来的方式去运行运转,这种情况下,我们身体的免疫力就会到达一种最佳状态,不管遇到外邪贼风,我们身体就有足够的能力去防御它,及时的排除它。我们可以观察自然界的动物很容易受外伤,但是很少染上风寒感冒,当然瘟疫除外,同时更没有慢性病。因为动物比之于人,最大的不同就是情绪平和,没有思虑,他们打多数情况下处于恬淡虚无的状态,所以动物本身的免疫力比我们强。动物在逃脱追捕,感觉没有危险后会有个全身抖动的动作,然后会从一个紧张应激的状态回归于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的状态。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到养生的道理,我们的古人也是这么做的。

真气从之,真气是什么?

那我们首先要理解这个“真气”二字,什么意思呢?很多人看武侠小说,或者武侠电影,或者关注修行的朋友,都会知道“真气”这两个字。“真气”可以有很多的解释,但是在《内经》中,或者说是我自己对《内经》的一种体会吧,这个真气是什么呢?真气,就是我们身体气血,本来的运行状态,就是我们身体能量,本来的运行状态。

就是说,当我们处在恬淡虚无这种状态之中的时候,当我们少情绪、少思虑的时候啊,我们身体的气血,就能够按照生命本来的方式去运转、去运行。这种情况下,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我们身体的这个免疫力,就会达到一种最佳的状态,当我们遇到了不管虚风也好,还是贼风也好,还是其他的邪气也好,我们的身体,就有足够的能力去防御,并及时排除它们。

我们可以看看自然界的动物,这些动物有时候很容易受外伤,但是,他们很少风寒感冒,当然,瘟疫除外,同时呢,它们更加没有什么慢性病,那是因为什么呢?他们这些动物比之于人最大的不同,在养生来讲的话,就是他们情绪比较平和,同时也没有思虑。他们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处于一种恬淡虚无的状态,那就是真气从之的状态,所以动物的自身的免疫力,比我们人要强。

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观察一些野生动物,大家可以去看看动物世界,有时候,看到比如说一只老鹰来追一只兔子,当这只兔子侥幸逃脱以后,我们去观察这只兔子的反应,它的身体呢,会有意识的抖动,这个抖动,其实就是在释放内心的紧张情绪,也释放掉身体肌肉的紧张,抖动完之后,它整个的身心,就又归于这个恬淡虚无的状态,就达到了一个真气重置的状态,很多自然界的动物都有这样的现象,比如:羚羊、鸭子等。

刚才讲的这些做为一般的养生,停留在这个层面已经够了。往更深了讲,就得从道家修炼学来讲,当我们达到恬淡虚无后,我们的心神是可以去引导真气的,让这个真气达到一种更加有序的运行状态,比如,我们通常所说的气功,导引术,包括印度很多这方面修炼的法门等。生命本身的这种真气从之的状态,就是当我们不被情志,思虑干扰的时候,这种真气的顺畅,实际上还是在一种比较低的层面;如果站在道家的立场上看,是一种比较低的层面,经过一种特定的修行修练,可以让我们体内的气血的运行达到一种非常高度有序的状态,一种能够被我们神识所掌控的状态,一个能够被我们的神识所掌控的状态,而这种状态呢,也就是我们在前面所讲的“形与神俱”,“形神合一”的道理。

形神合一,就是真气从之,所从的就是形从气,气从心,心从神,用道家修炼的话来说就是“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这个“虚”就是指的道,天地自然之道。

其知道者,何为知“道”?

在这里呢,就引回了我们开篇所讲的上古之人“其知道者”,什么叫知道?在这里呢,也就是给大家做了一个阐明,这个知道,不仅仅是说我知道这个天地自然之道,知道它是怎么回事;这个知道是我们的身体和心识都合乎于道,这才叫知道。

所以,我们由此可以看到,要想真正做到知道,真正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是不大容易的,作为我们普通人来讲,我们在这个最浅的层面上,知道就是我们知道天地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情,我们能在我们的生活之中,能够有心愉呢,去调试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作息,生活细节等,能够做到,对我们的生命有所觉知,有所负责,这个也就足够了。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首先这个“病安从来”这一句呢,可以说包括上一讲,包括我今天说讲的这一段,最终就是归结在这里。为的就是追求“病安从来”,“何病之有”,那我们再看前面这一句“精神内守”,何为精神内守

精神内守,就是我们的精气神不被放逐到外面,那什么叫被扔在外面?那比如说,今天有一个工作也好,还是生活中的事儿也好,家庭的事儿也好,让我很烦心,我这全部的心思也没都放在这件事儿上,这个呢,就叫把精气神给扔出去了;那比如说,我今天特别想干一件事儿,想要一个东西,有一个大的志向、理想,我每天我就想着这件事情,这个也叫把精气神给扔出去了。

但事实上我们知道,这是我们世俗之人每天必须要面对的,我们要生存都得要这样去过,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没法做到精神内守?这个内守实际上叫精神内觉。

精神内守,乃精神内觉之义。

觉就是觉知,当我们为一件事烦心时,这个时候我有一念我知道这个事让我心烦了,这一刹那我们的精神就已经收了回来,因为这一念我们有个觉知,就是对我们生命本身的觉知,就是知道,我当下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对我生命的一个感知,当我们有了这个感知时,我们这个精神就是在我们的生命之内,而不是之外。

比如说今天因为某个事某个人特别生气,在我生气的时候我们的精神是跑在外面去,突然我知道我在生气,这个觉知当下就是精神内守的状态。

精神内守,就是对自我当下生命的觉知

事实上当我们觉知到了自己在生气,并且能够敏于觉知,能够去体会当下的这种状态,这个时候也就不生气了,自然这个精神也就不在为生气的这个事,这个人所牵绊。当我们能够处于这种觉知的状态,我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当下的我是什么样的模样,不管有多么烦心,劳累,承受着多么大的压力,艰辛,只要我们能够觉知,在这份情景中的我们自己,对自己当下的身心感受有一个觉知,对自己的观念有一个觉知,这时虽然我们的意念还在,思虑还在,但实际上我们的精神是处于一种恬淡虚无的状态。

大家可以试着去感受一下,当下是高兴也好,不高兴也好,哭也好,笑也好,你知道你在哭,知道你在笑,知道你在高兴,知道你在不高兴,如此足以。当我们事实去敏于这种觉知,我们的生命,身体就是在一种“真气从之”的状态。

所以,当我们能够做到“精神内守”,自然能达到“恬淡虚无”,这个时候我们身体的感受也自然会敏于“虚邪贼风”,我们的意识也自然懂得如何“避之有时”,我们的生命,自然也就“真气从之”,最终“病安从来”。


“三一养生”于近日推出了中医体质测评问卷,以大数据的方式,了解当代中国人的体质现状。统计分析表明,现代人的体质状况堪忧。

你想了解自己的体质吗?点击关注并在私信内发送:体质 ,我们将给您推送一份中医体质测评链接——目前最系统、最精准的在线体质测评。


欢迎关注:三一养生 你所认为的“伪科学”中医,可能恰恰是真正的科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