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学习分享38——湿气是怎么生出来的?

 送你一杯心晴茶 2022-09-05 发布于陕西

黄帝内经学习

START OF SPRING

学习1

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

“恶气不发”,指浊气不散;“风雨不节”,指气候乖乱,风雨不按节气来;“白露不下”,指阴精不降。

这三种情况就会造成“菀槁不荣”,菀指的蕴积,槁是指稻禾,也就是植物不茂盛。

这些都是用天地自然来说明身体内部的问题。

不管是草木,还是谷物,只要浊气不散,风雨不调,阴精不降,生命就谈不上美丽健康。

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

这句是说贼风总是到来,暴雨反复发作。

“天地四时不相保”这句,天地,指脏腑阴阳;四时,代指真阴真阳,也就是脏腑阴阳就会错乱。

“与道相失”——天地阴阳不因循常道而行,则未央绝灭——生命就会半路衰亡。央,久也,未央,就是“不久”,就是一半,即人活不到一半岁数就会死掉。

黄帝曰:“夫子言贼风邪气之伤人也,令人病焉,今有其不离屏蔽,不出室穴之中,卒然病者,非不离贼风邪气,其故何也?”

黄帝问岐伯:“您说贼风邪气伤人,让人生病,但现在有人没有离开屏蔽、屏障,屋子里严严实实的,却突然中风,并没有见到什么贼风、邪气,会是什么原因呢?

一般来说,一定是自己心里有事、内心愁苦的人会中风,因为心里只要一有事,气血就往里聚,体表就虚,体表一虚,虚邪贼风就会乘虚而入。

感冒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这一屋子人,出去被凉风一激就感冒的,一定是心里有着急事,或情绪不稳定的人。

可黄帝在此处说,屋子里严严实实的,怎么还有人中风?

岐伯曰:“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腠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其有热则汗出,汗出则受风,虽不遇贼风邪气,必有因加而发焉。”

岐伯在此解说了五种情形会导致中贼风。

第一种情形是湿邪导致中风。

现在大家太关心湿气的问题了,那湿气怎么形成的呢?

打个简单的比方吧,一顿饭吃进去,化出的精华,第一部分要先供给心、脑、肾这些最重要的器官。

第二部分是支持脏腑运动,五脏六腑互相运动也是需要能量的。

如果还有剩余,就要储备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储备在哪儿呢?

就是储备在肌肤腠理之间,如果你锻炼的话,这些就化成肌肉。

如果你不锻炼,久而久之存在这儿的东西又多,又不用,久存而不化,就成湿气。

什么能化湿气呢?

阳气虚,则气化无力,湿气越重,就越难化,因为需要更多的阳气来化它,久之,再遇寒邪,则凝聚成“痰湿”。

痰湿比湿气更重,如果这个人思虑再重,脾不运化,就容易长脂肪瘤。

痰湿若侵犯心包,就叫“痰蒙心包”,人就迟钝,或者失智,所以阿尔茨海默症也与此有关。因此,每天确实要有适量的运动,或少思虑,让脾充分运化,才可以阻止“湿”和“痰”的形成。

岐伯认为,导致中风的第二种情形是身体内有恶血,也就是瘀血。

岐伯认为,导致中风的第三种情形是情绪的大起大落。

治疗中风,不能老盯着眼斜口歪的脸治,要先打开此人的心结。

岐伯认为,导致中风的第四种情形是新寒与旧病相连。

岐伯认为,导致中风的第五种情形,是汗出太多造成内虚,也容易中风。

汗为心液,大汗淋漓则伤心,心为生命之动能,心伤则不能泵气血到体表,体表就虚。

这时,即便没有贼风,人也会因为内虚而中风。

杏花吹满头

春日游

学习2

黄帝曰:“今夫子之所言者,皆病人之所自知也。其毋所遇邪气,又毋怵惕之所志,卒然而病者,其故何也?唯有因鬼神之事乎?”

这段翻译过来就是——黄帝说:“你以上所言,都是病人所自知的了,但有一种,这种人没有遇到过邪气,也没有看见他怎么生气,却突然中风了,口眼歪斜了,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是遇到鬼了吗?”

岐伯曰:“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及有所慕,血气内乱,两气相搏。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听而不闻,故似鬼神。”

岐伯回答说:“这个依旧是有故邪留在体内,而未发作,你以为他现在不生气,以前就没生过气吗?”

内有旧疾,他的情绪上始终都有他所憎恶的东西,也有他所爱慕、欲而不得、想得到而没有得到的东西。这些都会让他血气内乱。

两气相搏,指阴阳之气纠结不通,虽然他表面上不露声色,但里面气血全是乱的。

黄帝曰:“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

在这儿,出了一个新的治病方法:祝由。

岐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

因为巫知道百病产生的原因,所以用'祝由’的方法就可以治愈百病。”

先说“巫”,上古通天地神明的人,女的叫作“巫”,男的叫作“觋”,或“祝”。

再说“祝由”,古代中医除了针、灸、药、砭、按跷,还有一种神奇的疗法叫祝由,祝由就是靠念咒和意念,还有画符等治病。

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

黄帝问:“我听说上古治病,只用移精变气的祝由方法就可以治愈病人。今世治病,用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有人治愈,有人却全然无效,为什么呢?”

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

岐伯回答说:“古代人和大自然生活在一起,活动身体以避寒,住在茅棚里以避暑;内心没有情绪的拖累,在外没有名利之劳苦,那是一个恬淡的时代,邪气无法深入肌肤,所以不必用药治疗其内部,也不必用针石治疗其外部,用祝由的方法就可以了。现在的人呢,内心充满焦虑,外部又有劳役之苦,又不遵从四时之序,成天阴阳颠倒,对外不知躲避邪风,对内成天消耗身体,内伤五脏精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加重,大病一定死,所以祝由法当然不起任何作用了。”

总而言之,祝由,对上古人有效,对今人无效;对山野老农有效,对城市人无效;对小婴儿有效,对大人无效;对单纯的人有效,对复杂的人无效,为什么?因为这种玄妙的思想暂无科学的说法,因此无法详细论述。

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好,回到《四气调神大论》,“唯圣人从之”,是说只有圣人能够依从于天道,因此身无奇病。

奇,在古代都是“大”的意思,是说圣人不会得很大的病,不是说圣人不得病,而是他们不得大病、怪病。

反过来讲,我们之所以得大病、怪病,是因为没有依从天道。

“万物不失,生气不竭”,是说,万物不失天道的话,就会生生不息。

“自然”。

自,是鼻子。

所以,“自”就指呼吸,一个正常的、没病的人,对呼吸是无感的,是最自然的一件事,只要有感,比如呼吸不畅、憋闷,有呼吸声等,就是有病了,就是不自然。

“道法自然”就是叫你别较劲,只是用一颗安静的心,去听、去观、去照、去觉知,而盘腿啦,调呼吸啦,只是为了提升你“观”和“照”的能力,而不是修行必需的,因为,修行的目的不是你会盘腿了,而是你要通过观、照等,达到觉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