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虎丘茶花史话

 cy518 2018-06-20

    茶花,是用于薰()制花茶的香花总称,主要有珠兰、茉莉、白兰、玳玳等。苏州曾是全国四大茶花重要产区之一。苏州茶花主要产于虎丘附近,当时的虎丘、长青两乡被誉为“茶花之乡”。因而苏州茶花亦称虎丘茶花。所产的茶花有朵大、瓣厚、蒂小、色白、香醇的特点,在品质上优于广州、福州、杭州所产的茶花。苏州茶厂以安徽、浙江等地上好原茶加工后,用虎丘茶花窨制的花茶多次评为省优、部优产品。1982年,虎丘牌一级茉莉花荣获国家银质奖,“茉莉苏萌毫”被评为全国30种名茶之一。

        茶花除了主要用于窨制花茶外,还有观赏、佩戴、入药,提炼香精、香膏、花露等用途,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农产品。

        虎丘茶花是由虎丘花卉业发展演变而成,据乾隆《元和县志》载:“虎丘人善以盘松、古梅、时花、嘉卉植之磁盆,为几案之玩。一花一木,皆有可观。人家苑囿中有欲栽培花果,编葺竹屏草篱者,非其人不为工。相传宋朱勔以花石纲误国,子孙屏斥,不与四民之列,因业种花,今其遗风也。”《吴风录》述:“宋朱勔创以花石进媚,建节钺,役夫赐郎官。至今吴中豪富,竞以湖石筑峙奇峰阴洞,凿峭嵌空为妙绝。下户亦饰小小盆岛为玩。朱勔子孙居虎丘之麓,尚以种艺垒山为业,游于公卿之门,俗呼为‘花园子’。岁时担花鬻于城市,而桑麻之事衰矣。”清《桐桥倚棹录》对虎丘地区的花树店()、花场(花市)及栽培品种均有详细阐述。例举了盆景、花卉、草木、果品、“鬓边香”(戴花)等一百八十余种。以后,由于使用香花窨制花茶的发明,栽种花卉苗木的花农均以种香花为主,品种也随花茶销路逐渐趋向以珠兰、茉莉、白玉、玳玳为主。苏州的茶商也纷纷从事窨花生产。

        有关虎丘茶花的较早文字记载是光绪二十五年(1899)元邑九都六图(今虎丘镇茶花村)浦金元、浦阿狗兄弟就伙同虎丘的毛云庆、长青七图的张山福等四人去广州等地购来大批花树苗木,进行种植,至宣统元年(1909),浦金元有花房94架。1911年前后,虎丘地区花农仅140150户,以木本花卉为主,香花仅为一小部分。1917年,浦家有花树地187亩,花房十多间,产茶花数千斤,为种花人百家之首。1926年,该地区种花人家为500余户,种珠兰户占60%,珠兰窨茶占70%左右。1931年,广东人黄智徵(绰号小广东)随广东花商来苏,暂住花园弄,开始与虎丘镇长乐茶馆老板陆根虎合伙去广东购进大白兰及香港种圆叶茉莉,后定居李埂上(今虎丘村一队),以买卖“三花”(茉莉、白兰、玳玳)为主,自种为辅,逐渐发展成当地的大花农。1937年,虎丘地区种花农户五百六十余户,种植品种十余种,以玳玳、茉莉、白兰、珠兰、玫瑰、栀子、山茶为多,花树总数5883万余株。其中,以玳玳为主,大量的作焙烘成干,拼茶销售或作药用。茉莉次之,白兰、珠兰居三、四位。当时,薰茶用香花占总花树数的90%。1940年后,茉莉逐年增加,珠兰因难管理而被淘汰。1946年后,品质优良的广东圆头复瓣种茉莉(俗称香港种)取代了尖头单瓣种茉莉(俗称金华种),产量大增。

        1950年,虎丘茶花种植户发展至2135户,花树总数9607万株,生产鲜花50万公斤,其中茉莉占66%,玳玳占22%,白兰占12%。分布在虎丘周围东起沪宁铁路105号桥,西至长青乡民主村,南至枫桥镇西塘村,北至虎北乡颜家圩的白洋、虎北、长青、新齐、虎丘、枫桥、善济等7个乡镇。新中国建立后的头几年,为保护花农利益,国家提高了茶花收购价,加上沈阳、武汉、西安等地客商来苏争购,花价上扬,刺激了花农积极性,1953年“三花”总产达8564万公斤。以后随花价波动,产量有所减少。1967年,因“文化大革命”武斗影响,茶花收购一度停止,当年仅收购369万公斤,花农及茶厂均受到很大损失。1982年,郊区鼓励茶花生产,规定凡购买花树的生产队支出经费的13可由村公积金开支,两年中购进茉莉、白兰花树110万株,新建、翻建花厢2860间。1983年全郊区有4个乡(公社)42个村(大队)243个生产队和2个区属场圃种花3167万盆。1984年,虎丘、长青两乡从事茶花生产的农户为5100户,占总户数的50%,花农人数135万人,有花厢7521间,花房580间,花园地3415亩,花树31523万盆,售花收入三百五十余万元,分别占了这两个乡农业收入的50%与70%。1985年,苏州郊区“三花”总产8235万公斤,接近1953年的历史最高产量。80年代初期,虎丘、长青两乡一度办起了小花茶厂。

        90年代,茶花生产逐渐萎缩。据1993年调查,郊区尚存花树园地1100亩,茉莉花树61960盆、白兰10462株。茶花总产776万公斤。以后几年,种花户逐年缩减,产量逐年下降。至1996年,玳玳花已无交售上市,极少的玳玳以售树供市民观赏。1998年,茉莉花、白兰花不再收购,少数产量以零星卖花作装饰佩戴之用。因此,《苏州日报》1998316刊文称:“茶花村里无茶花”。目前,虎丘镇(由虎丘、长青两乡合并而成)为保留传统的“三花”不绝迹,在镇园艺场辟有花圃,专人管理茉莉、白兰、玳玳八百六十余株。在该镇的农户中,还有少量种植茶花的,均作盆栽出售或摘花供市民佩戴。茶花生产从主业变成了家庭副业。

        业内人士认为近年来茶花生产日趋萎缩的主要原因是:

        1.茶花售价偏低,花农收入减少。以茉莉“伏花”为例,5070年代每50公斤价130156元,而90年初期为6006785元,名义上价格上升4倍多,但实际购物水平下降一半多(50年代1公斤茉莉花价可购大米1282公斤,1994年仅购大米545公斤)。且窨制花茶仅苏州茶厂独家收购,茶厂为节约成本,直接去福建等地生产花茶。茶花销售受阻,花农难以生产。

        2.种植茶花属设施栽培,材料投资大、劳力投入多、生产成本高。近年来,花盆、花缸、毛竹、玻璃、钢材、水泥、砖瓦、肥料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花农难以承受,生产亏本,积极性下降。相比之下,经营普通花木显得风险较小。

        3.茶花越冬用花厢、花房大量被搬迁、改建或另作它用。这与乡村办工业的发展有关。从事茶花生产的劳力也由此逐渐转移。

        有识人士认为:随着苏州市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旅游事业不断发展以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茶花用途将会进一步拓宽,茶花生产应该受到重视和扶持。愿苏州传统的茉莉花、白兰花、玳玳花代代相传,永葆芬芳1

20001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