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是打嗝怎么办?7大妙招教你快速止嗝!不过有这几种嗝要小心!

 无锡红叶杨 2018-06-20


在跟别人聊天的时候,有时候就会莫名其妙的就打起嗝来!

 

“嗝...嗝...嗝...嗝...嗝”

 

 

根本就停不下来,甚至能让你“嗝”到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打嗝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对人体健康有没有危害?

 



01

原来打嗝是这样产生的



打嗝,医学上又称之为呃逆,其本质是一种神经反射。

 

 

在正常情况下,这个反射弧是沉默的。

 

当收到一些因素的刺激后,膈肌就会发生痉挛,平时沉默的呃逆反射弧突然觉醒,就会引起一系列的反应。最终形成 “嗝、嗝、嗝”的现象,而自己则无法进行控制。

 


 

可见,打嗝是一件很有个性的事,不是你说停就可以停的。

 



02

打嗝没什么大不了



打嗝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大部分打嗝都是正常的。

 

经常出现打嗝可能是由于饮食习惯所导致的,例如:

 

1. 饮用啤酒,可乐,等碳酸饮料后

2. 吃饭狼吞虎咽,吃得过饱之后

3. 剧烈咳嗽,大笑之后

 


 

这些事都有可能是引起你不断打嗝的“罪魁祸首”,不过并不会对你的健康造成太大影响,但如果经常出现打嗝,就需要考虑是不是身体方面有疾病了。

 



03

有些嗝可能预示着身体疾病


 

如果没有做这些事,或者已经是在进食两三个小时之后,还会出现不断的打嗝,这时候就要引起重视了,如果还有伴随有其他症状,如发烧,疼痛,气短等,打嗝就是在给你传递一些疾病的信号了。

 

1

胃酸反流

胃肠胀气和烧心会刺激膈肌,这是导致顽固性打嗝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过也不必太担心只要治愈胃肠道疾病,打嗝自然就会消失了。



因此,如果一直打嗝,无法自行停止,同时还伴有胃部,胸部,或咽喉有灼痛感,就应该到医院消化科及时进行诊治。

 

2

神经损伤

膈肌痉挛可能与迷走神经损伤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因此,肿瘤或者是外伤造成的神经损伤都有可能会导致烦人的打嗝频繁出现。



3

中风

目前暂时还未弄清打嗝与中风的具体联系,但临床发现,发生在后脑部位的中风,容易引起顽固性打嗝,而且在女性中更常见。



如果在打嗝的同时,还伴有身体麻木,胸痛,视力模糊等症状,就有可能是中风,需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

 

4

肾功能变差

肾功能变差会引起膈肌和迷走神经的不适,导致频繁打嗝,这也是肾功能变差的征兆之一。



如果同时伴有肌肉抽搐,极度口渴,皮肤苍白,就有可能预示着肾功能出现了变化,需要及时就医检查。

 

5

贲门癌

贲门位于食管和胃的连接处,进食时开放,吃完后关闭,以保证胃内的食物不会反流到食管。如果是贲门癌引起的打嗝,通常会伴有进食不爽快,剑突下有疼痛感,这时就要引起重视,及时检查了。

 



04

几招教你快速止嗝


 

据统计,每个人平均每年要打3-5次嗝,偶尔的打嗝虽然不是病,但如果没能及时止住,有可能会让打嗝者面临尴尬,令人烦恼。

 

今天,大医生就给大家整理了几个有效的止嗝方法,希望能让大家都受益!

 

1

掩耳法

用手指堵住耳朵,从而抑制迷走神经末梢活动,中断打嗝。



2

惊吓法

趁不注意猛拍一下打嗝者的后背,也能止嗝。因为惊吓作为一种强烈的情绪刺激,可通过皮层传至皮下中枢,抑止膈肌痉挛。但有高血压心脏病人应慎用。

 

3

弯腰喝水法

将身体弯腰至90度时,大口喝下几口温水,因胃部离膈肌较近,可从内部温暖膈肌,在弯腰时,内脏还会对膈肌起到按摩作用,缓解膈肌痉挛,瞬间达到止嗝的目的。



4

屏气法

直接屏住呼吸30~45秒,或取一根干净的筷子放入口中,轻轻刺激上腭后1/3处,打嗝症状会立即停止。但心肺功能不好的人慎用此法。

 

5

纸袋呼吸法

用一个小塑料袋,罩住自己的口鼻,进行3~5次的深呼吸。用呼出的二氧化碳重复吸入,增加血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抑制打嗝。



6

伸拉舌头法

打嗝不止时,用一块干净纱布垫在舌头上,用手指捏住舌头向外伸拉。此时,会感到腹部有气体上升,打嗝自然消除。

 

7

穴位按压法

打嗝频繁时,可自己或请旁人用手指压迫两侧的“少商”穴。“少商”穴位于大拇指甲根部桡侧面,距指甲缘约0.6cm,在黑白肉际交界处。压迫时要用一定的力量,使患者有明显酸痛感。患者自行压迫可两手交替进行。



另外,要防止打嗝,平时吃饭也要注意,不要吃得过快,吃太饱,也尽量少吃辛辣食物,这些因素都有可能是引发你打嗝的“元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