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脚跟劲的根本作用及巧妙运化

 武道网 2020-07-02

太极

中国最受欢迎的太极文化类公众号

文|释传宗 编辑 | 禅音

譬如说一个作用力通过一段弹簧的材料时,弹簧把力转化成振动波进行传递,从而把原来实力进行柔化。当我们伸出脚后跟踩在地上,地面的反弹力同步如同波动传递上来,从脚下内侧或外侧的经络筋传导上来。这时由于人体结构的天然作用,脚筋能把反作用的力转化成劲,到达尾闾的时候(尾闾是气机的地方)劲就转化成一种波,就是我们常说的气,气往上走,此时脊梁骨充满了气机。这个气机从哪里来,就是脚跟一蹬,通过脚筋一转化,变成劲,传到丹田及尾闾一转,变成了气机,所以说,脚后跟不可思议,太极拳离开了脚跟,离开了照海穴,太极拳就找不到立锥之处,因为丹田运化无根无原动力。

两只山羊的犄角对峙时,如果力不平衡,其中一只山羊就容易倾斜摔倒。我们把两脚后跟劲比喻成两只前后的山羊,两个脚跟如同两只山羊的犄角顶着形成力偶,产生一个对撞力,通过脚筋转化成两股劲道传递到尾闾,再转化为气机上行,此时就可以挺起脊。特别是小架的武氏太极拳更离不开脚下生根,利用脚筋这么一个天然产生的弹簧劲,到达尾闾、命门、脊背,产生的力偶(什么叫力偶,两个对称的力在脊背处产生的混和之气机),前后脚虚实的转化就是两股气阴阳的转化,然后气机充斥贯满了我们的大椎和脊梁骨。我们在大包穴进行开合,此时大包穴自然就有气机了。这么一走,自然走了一个大周天。

从照海穴感受脚跟劲上来,一直到大椎,大椎一鼓满气、下颌一含(藏喉),胸前两侧上端中府穴气和松放,自然就产生了虚领顶劲的效果,双眼发亮神气,眉心开展,而不是顶起头叫虚领顶劲。如果头有意顶起来,容易产生高血压、阳亢,命门火容易上来不归位,人心好斗好强了。所以说,脚跟劲转化为气机到达大椎穴的时候,下巴颌一含,自然产生的虚领顶劲更加空灵。观照守中大椎穴时,头脑特别清醒,自然产生的虚领顶劲,能够让你的心气更加容易放下来,平心处气更和。

大椎穴的聚气,自然产生乌龟背。乌龟之所以长寿,是乌龟背后充满了无限的生机。我们练太极拳,就是要让自己的脊背产生无限纯阳之气机,这样才达到养生延寿的效果。中枢神经、纯阳之气的经络脉、督脉全部在背后交会。每个人后背的灵敏度是超过正面的灵敏度的,所以说,我们要有针对性把挺起脊这个功夫练到家,此称【脊背太极】,是直觉妙用。

由此可见,脚跟劲太重要了。

两只脚虚实变化一定要产生一个对拉牵掣,武氏太极拳特别讲究对拉拔长,对拉拔长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内气驱使潜转,让腰跨“公转”同脊背“自转”的意气,折叠引掣,螺旋缠丝运化,驱使造成了全身混元之气,这叫真正意义上的意气圈。整个人在意气圈(又称生物磁场)中包围着,在意气圈中盘架运化,这就是“轮胎”的原理。给轮胎一个实点,就会产生无量无边的虚点,而无量无边的虚点,就会表现出一个实点,所以说太极拳“虚”是体,“实”是用。“虚”是太极拳灵魂载体,因此无条件要把身体形体意识练空、练松、练合、柔化、虚化、空化使身心充满了无限的气机。尔后,这无限的气机就储存聚会在脊梁骨上。松沉到丹田,把丹田之气培养起来做什么呢?就是为了充斥脊梁骨,让你的脊梁骨更加强壮、强大聚气、藏神灵通,让你的精神灵明培养起来。就是这个原理,一定要练好脚跟劲这个弹簧劲。

想把太极拳练好,一定要把脚跟劲练活,把照海练活。松沉的程度以照海穴(强肾降火)来掌控,如果照海穴过了,膝关节就会痛,如果觉得照海穴适中,膝关节就不会痛。照海穴是脚下的眼睛,很灵动有玄机。松沉到什么程度,照海穴充满气机,脚跟劲就会上来。比如,脚后跟一蹬,照海有感觉,那么劲道就会上来。然后在脊背产生一个平衡劲道即中定劲。行拳时,我们的身体是什么在推动?是腰脊梁骨气机在推动、脊背气机在推动。脊背的眼睛在哪里?就在大椎穴。所以说,大椎是方向盘,腰胯是轮胎,安心在大椎,留意在腰间。在开合盘架时,就不要再坐胯下去了,因为再松沉,底下的脚跟劲就会被弄乱压死,地如弹璜适当即可否则踩死了,毫无意义(因为松沉是手段技巧,目的是生发凌空劲反弹力),此时要把大包穴放气机合到腰胯上去,而不是腰放下去,腰是要由胯足五里合气托住(裹裆吞阴)并具悬浮上升之感,并且掌控保持“水平位”平行态势,架固定相对“静态”,如水面上行驶的船,平稳且又不离如水浪般脚下虚实暗劲灵动的承托。慢慢松沉肘尖的少海穴,让大包穴两肋放下来,把上丹田的气机和下丹田的气机交汇关元及气海处。是上面的下来由下边托住,一路暗示胯保准水平态,此处是身法的要处。两肋放下、含胸拔背,这样放下去进行开合。腰别再动了如船在水面上灵动且平稳漂行。

练太极拳,所有的压力都来自中丹田的气机,即是在心口产生的“自我念想的压力”,所以要把两肋放下来,天宗穴放下来,特别是“中府穴”气机松放下来,大椎充满气机,再进行对拉走架,双手要虚化少动,只留意坐腕处的阳谷及神门二穴位具气即可,日久生活中的你会更加如意吉祥平安自如,因为“压力”释放了。太极拳每一个架,每一个虚实开合都是充满了立体的潜转和引掣,即“轮胎”原理的效应。始终充满了无处不对拉、无处不平衡、无处不虚实、无处不矛盾、无处不阴阳、无处不中和的态势。感悟解读【轮胎原理】的理念,有利把自己练成“球人”的灵动和浑圆一体,此为太极拳古往今来的玄机奥妙之处。

所以说,要练好太极拳,定要练好脚跟劲;要练好太极拳,定要把脊梁骨气机练好。强化了脚跟劲(脚下太极)、强化了脊梁骨的力量(脊背太极),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入门并掌控了太极拳的精髓。

松沉丹田蓄劲不是目的是技巧,借如弹簧的地面的反弹力令丹田生根,激活先天气机转化为纯阳之气,进入脊梁骨,从而强化脊梁骨产生凌空劲之气机,令人有悬浮感即[虚灵顶劲]的生发之源头,否则双重站煞,整个架死沉一气,日久要修补膝盖骨。脊梁骨有着中枢神经,脊梁骨的强化使得人的神明更加强大精灵。

太极拳的尾闾正中,告诉我们在脊椎上产生中垂线。要在脊椎上产生垂线,是通过尾闾正中来实现。如果没有脚跟劲这个点,尾闾就无法起作用。之所以起作用,是因为在脚下找到“神奇的东西”。只有在脚跟找到东西,才能把脊椎竖起来。这样根据上下矛盾统一的关系,下往下拉,上往上拉,整个人张开,脚跟往下,大椎往上吊,这样两端暗劲对拉延伸拔长,脊椎挺起来,脊梁骨就通透贯气了。两头拉,就容易达到尾闾正中,尾闾正中是根本点。意守观照大椎穴,立足脚跟挺起脊,真正太极的灵通在背后。耳朵要往背后听,心就更加安定,耳朵往背后听,神庭开明,眉心间显空,要应声无住,无所不住,不要让声音流夺走你心气内境,但又空谷回音清明空灵,无挂无碍不留迹象。

足五里内扣内合,容易松胯。臀及腰部合围向前两侧包过来,两膝有内向之意,在意念中内扣但不要有夸张外形,小腿是直立的。全身产生对拉劲,如大包穴与足五里对拉、大椎穴与尾闾穴对拉、肚脐眼与大椎穴对拉、肚脐眼神阙穴收进来大椎穴就拱起来了,全身无处不对拉。全身站通了之后,身体很快地发麻、发涨、发热,神气并具。

在虚实腿转化走劲过程中,前手是接触点掤住,屈中求直,放松,要有整体的感觉,劲要传导到脚后跟,浑圆一体有整劲。

虚中实,实中虚更灵动。如手挥琵琶时右脚跟心气定位松沉,但同时左脚大拇指收缩略内旋内扣,涌泉穴略拱含虚,前后虚实腿产生腾挪之意气圈,否则左脚全虚落空,松懈违背太极原理。启承开合中的合即合虚,所谓虚是心气意一体运化。

综上所述,太极盘架走化始终是脚下太极劲的运化和脊背太极劲的交会引掣潜转,从中不离虚灵中的圆融,趋向心性中和之道。

太极史上武式家族尽心尽力成就了杨露禅大德,才有如今之国术,灵气智光具足的太极拳。但如今武式太极拳鲜为人知,遗忘一隅冷落一角,观其思想丰富有灵机。武禹襄割舍名利仕途,毕生尽力暗耗神伤太极运行,述说心中神人【王宗岳】,二人时空相照穿越,同命相怜相惜,不离不弃一体不二,传承太极精神造福后人。大家在习练太极拳多多吸收前人思想的精髓。有了思想便会觉悟,觉悟了自然就会出生灵感灵通,同心性本体的中和之道,相应相照。

太极走架每每动作皆是灵性的舞蹈,自然俱生直觉智光。反之,若不具思想,此拳只是三十多个散手竞技格斗动作而已,或者说是活动经络关节的动作,很简单,但空洞洞的如人去楼空破旧,老气阴沉不具生机,或者动作做秀表演弄媚舞姿,意义也不大。因此太极拳走架过程中,思想是灵魂、是深处的暗劲、是气机。思想不同层面的解读和觉醒,会体现出不同气势和神态灵机。总而言之,如水自净,明心空灵,禅心相照,无我无相,无争无畏,如幻如化,每每当下不造作任运等持。盘架推手及站柱静坐,进一步体验:松柔、虚净、空灵、清明,圆融。日久了,太极拳智光灵气慢慢地,自然上身上心大受用。

以上文字,不训诂考据,简单通俗,一家之言,难尽心怀,恐有出处误人,留弊过患,希望有心者,细细品鉴体验为准为妥,乞望太极智者前辈,善心中道,赐教垂护,指归正位,造化后人。

(广告)

一个好靠垫能让你保持坐姿端正,久坐不累。

腰椎健康,是给身体最好的礼物。

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来源:《太极》微信公众号 微信:taijichanyi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