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试卷解析」化学考完了,看看化学老师怎么说!

 政二街 2018-06-22

 

命题思路

2018年的高考全国II卷理科综合化学部分继续延续了注重基础知识和学科主干知识,以生产、生活、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为依托,在测试学科基本概念、基本反应原理、常见典型物质等基础内容和要求的基础上,突出应用性、综合性和创新性,体现高考评价体系中能力测试为主导的基础性考查要求,全面检测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有利保障了基础教育化学人才的培养质量。

试卷结构及内容涵盖

与2017年的全国II卷理科综合化学部分相比,2018年的化学试题在结构、题型、题量、分值上保持相对稳定,客观题的内容类型顺序稍有变化,对实验的实操性的考查有明显的加强。在必考部分以有机化学知识为依托的的知识考查总量明显减少,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的相关知识的考查更注重实用性。试题阅读量除27题略增外基本保持稳定。

试题特点及考查方式

1. 信息呈现方式有创新,对信息获取、加工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

第8题雾霾成因以循环转化关系图形式呈现;第9题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反应后的实验现象的信息以图示方式给出;27题的数据信息无论表格形式还是图像形式均为间接信息。

2. 增加了信息的开放性,对学生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得到加强

在对必备知识考查时,增加了信息的开放性,例如27题考查的内容仍然是催化剂优劣判断、平衡常数和速率变化、压强大小比较等常规问题,但由于信息的呈现方式不够直接,并且要借助于陌生的用定量化的数学关系模型来表示反应速率的生成速率方程进行相关计算和判断,要求从整体上来认识反应速率和反应平衡。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学习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都有较高要求。

3. 必考部分主观题之间的界限进一步淡化,但立足教材对重点内容进行重点考查这一原则未变

例如26题以常见的锌单质的工业生产为切入点,既考查了铁、铜、锌、硫、硅、氯等应用广泛的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又考查了沉淀溶解平衡在工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还涉及到了硫酸铅的难溶性,这就要求学生不仅在铅蓄电池的学习中关注到其难溶性,还要会迁移。这样的设计不仅可降低学生对物质的陌生度,还可回归中学化学元素化学教学的本质。

又如28题是以配位化合物为切入点进行实验考查,而配位化合物在必考部分只限于直接用于离子检验,对其结构和性质并无深入了解,其立意与以往实验考查以有机物的制备、分离、提纯来考查混合物分离提纯等实验基本技能是殊途同归,只是配位化合物更为陌生,学生能否从陌生中找熟悉、从抽象中剥离具体是答题的关键,也是考过程而不是考结果的一种具体体现。

4. 选考部分,两题难度差异仍然较大,将对选修模块的选择方向造成影响

35题与36题的难度差异与2017年相比较改善并不明显,35题的信息阅读量仍然较大,设问不易得分。并且计算还由一问变为两问,学生得分率会降低。这样的难度差异如果不作出调整,会对选修模块的选择方向有单一导向作用。

对学科化学教学的建议

1.回归中学化学元素化学教学的本质。

2.将化学学科教学内容与生产、生活、社会及科研实际紧密联系,强化环保、医药、材料、能源等交叉学科内化学原理与技术的应用,传递化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到化学的巨大价值和神奇魅力。

3.加强学生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学会学习等关键能力的培养。

4.加强实验教学中演示实验的比例,不仅仅局限在验证性实验,要增加学生实验的探究性设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