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说诗法(之一)

 江山携手 2018-06-22

   2002年起,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诗歌鉴赏”题,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对学生的鉴赏能力、表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种情形下,懂得些“诗法”,即“诗的法则”,显得十分必要。现简略谈之。

(一)情贵在真

古人说:“诗言志”。其实,诗歌不仅是“志”的载体,也是“情”的载体。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艺术呈现。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又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狄德罗曾说过:“没有感情这个东西,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中外先贤的话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感情是诗歌的根,真实的情感是诗歌的生命。情真语挚,则不求工而自工。如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全诗前四句着力刻画了位为即将远行的孩子缝制衣服的母亲形象,选取了一个平凡的视角,昭示了不平凡的母爱。最后点明:“谁说柔嫩的小草,能报答春天阳光的恩情呢?全诗以朴素的语言表现了母爱的温暖,抒发了子女对慈母的感激之情。全诗以情取胜,意到辞之。

再如岑参的《逢入京使》:

故国东望路漫漫,双袖龙缍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这是岑参赴西域途中,抒发对故国思念的诗作。在去西域的路上,诗人遇到一位故人(即入京使节)。诗人把对长安家中的思念浓缩成了千古名句:行色匆匆,走马相逢,无纸无笔,请您给我的家人捎个口信,就说我在外边,一切都好。全诗不假雕琢,感情真挚,“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刘熙载《艺概》)。

(二)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的手法在中国诗歌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诗经小雅采薇》最后一小节中即可看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大自然的景物是引发诗人灵感的催化剂,也是诗人寄托情感的对象,正如刘勰所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情与景有机结合,是中国抒情诗的基本特点。

细分来,“借景抒情”的手法包括以下几种:

一是“即景抒情”,也可以说是“触景生情”。诗人因看到某种景象,引发思绪情感,提笔创作。记游山水之诗多属此类,如李太白歌咏庐山瀑布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杜甫《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

二是“融情于景”。所谓“融情于景”,是指诗人并不直接抒情,而是把情寓于景物之中,让读者通过诗的景物描写去参透诗人的情。如杜甫的《漫成一首》: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此诗为杜甫晚年漂泊西南,欲乘船出蜀之时所作。全诗四句,分别描写了“江月”、“风灯”、“宿鹭”、“跳鱼”四种景物,有动有静,以动衬静,着力表绘了一幅平和安详的图画。在静谧的意境中,流露出老杜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全诗句句写景,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但情蕴其中。

三是“化景物为情思”。客观的景物是无所谓情感的,但诗人往往习惯把自己的主观感受赋依在客观景物之上,让客观景物蒙上诗人的产主观色彩。因而诗中的自然景观往往是跟随着诗人的喜怒哀乐而喜怒哀乐着。正如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人间辞话》)如白居易这首《长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全词描写了一位妇女倚楼望远,乞盼着远方的丈夫归家的急迫心情,是典型的思妇词。在主人公一腔愁绪的感染下,似乎连那汴河、泗河的水以及江南的山峰都在诉说着离情。在这种手法中,自然山水是活生生的,具有人类的情感。

四是“以景结情”,在抒情诗的末尾,不再直接抒情,而是以一句景语作结,往往可以给人一种意韵悠长,回味不尽的审美感受,这就是“以景结情”。如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当时他的好友元稹正在通州任职。元稹在病中听到白居易被贬的消息后写作了此诗。在昏暗摇曳的残灯之下,诗人正在卧床养病。此时忽然传来好友被贬的消息,诗人震惊之余,徒然坐起,眼前只有阴风冷雨闯入窗棂……以常规来看,在“惊坐起”之后,应以情语作结,但诗人巧妙地“暗风吹雨入寒窗”一句景语作结,以哀景衬哀情,玩味不尽。是震惊?是愤懑?是对友人的牵挂?是对自己无力相助的愧疚?这些全留给读者去体会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