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生动描述

 红牡丹gu1btzpv 2018-06-23



帛书《老子》这段描述,开创了中华文明研究“意识”的科学先河,这也可能是我国文学拟人化寓言手法的源头。



昨天本号【开讲】中最后谈到:


认识道本身就是一个重大的认知问题,帛书《老子》又是怎样讨论认知问题的呢?


正因为这样,帛书《老子》的作者在第20章中用拟人化的寓言手法,从认知的角度,对欲望、观念、行为与人的自我和自我意识的关系展开了一段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生动描述,开创了中华文明研究“意识”的科学先河,这也可能是我国文学拟人化寓言手法的源头。


我们对原文分四段(非按帛书《老子》原文所分段)介绍如下:


望呵其未央哉众人熙熙若乡於大牢,而春登台


泊焉未兆若婴儿未咳(hāi)累呵似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独遗愚人之心也,蠢蠢呵俗人昭昭独若昏呵俗人察察独闷闷呵


(mì)呵其若海望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独顽以俚欲独异於人而贵食母


首先,对照原文,我们来解析一下。解读这段文章的几个重点:


第一,这四段文字中共用了六个“”字和一个“”字。

 我:代指人的自我和自我意识;

 吾:以第一人称代指作者本人。

清晰地分辨“吾”和“我”字的区别,是正确解读帛书《老子》的钥匙之一,“解老大家”庄子对这把钥匙有深刻的理解,所以在《齐物论》的开篇就用“今者吾丧我”的生命实践强调了“吾”和“我”的不同。


第二,几个拟人化寓言的关键词。

   1) 众人:代指各种社会观念和欲望;

   2) 俗人:代指流行的观念和欲望;

   3) 愚人之心:指愚弄观念和欲望的潜意识(愚弄指的是在不知不觉中);

   4) 食母:比喻精神粮食的源泉。


我们逐句对照原文解译如下:

望呵--去探索“认知”这个问题的缘由呵,

其未央哉--一直未得到它的究竟。

众人--不断涌现的各种社会观念和欲望

熙熙--熙熙攘攘,

若乡於大牢--像赶庙会一样,

而春登台--争先恐后地登台表现!

我泊焉未兆--在这样的过程中,人的自我悄然停泊着,潜藏着不显露任何出发的迹象,

若婴儿未咳--这情景就像婴儿,随时可无预兆地发出笑声。

累呵--去追索这个缘由呵,

似无所归--就如同回归到了对“无”的探索。

众人皆有馀--观念和欲望有着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

我独遗--自我悄然独立地存在于其中。

我愚人之心也--自我是一个“愚弄”观念和欲望的潜意识,

蠢蠢呵--蠢蠢欲动呀。

俗人--流行的观念和欲望,

昭昭--被明白而显著地表达出来时,

我独若昏呵--人的自我却可能处于混浊不清的状态呵;

俗人--流行的观念和欲望

察察--表现的清晰明白、有条有理时,

我独闷闷呵--人的自我却可能处于闷闷无声的状态呵。

沕呵--认知的行为和境界混浊幽微呵,

其若海--如无边大海,

望呵--去探索这个问题的缘由呵,

其若无所止--好像永无尽止。

众人--各种社会的观念和欲望

皆有以--都是由个人的“自我和自我意识”产生的,

我独顽以俚--而个人的“自我”天生独立、顽强而坚韧的存在着。

吾欲独异於人--我就是要使用一种独特而不以人为努力为手段的认知方法,

而贵食母--去崇尚和遵循道并以此为认知的源泉。


请看肖钢老师的课上讲解片段






     《德论》· 帛书《老子》破译报告(下部)

出版在即

课程7月开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