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帛书《老子》这段描述,开创了中华文明研究“意识”的科学先河,这也可能是我国文学拟人化寓言手法的源头。 昨天本号【开讲】中最后谈到: 认识道本身就是一个重大的认知问题,帛书《老子》又是怎样讨论认知问题的呢? 正因为这样,帛书《老子》的作者在第20章中用拟人化的寓言手法,从认知的角度,对欲望、观念、行为与人的自我和自我意识的关系展开了一段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生动描述,开创了中华文明研究“意识”的科学先河,这也可能是我国文学拟人化寓言手法的源头。 我们对原文分四段(非按帛书《老子》原文所分段)介绍如下: 望呵,其未央哉。众人熙熙,若乡於大牢,而春登台! 我泊焉未兆,若婴儿未咳(hāi)。累呵,似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蠢蠢呵。俗人昭昭,我独若昏呵。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呵。 沕(mì)呵其若海,望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俚。吾欲独异於人而贵食母。 首先,对照原文,我们来解析一下。解读这段文章的几个重点: 第一,这四段文字中共用了六个“我”字和一个“吾”字。 我:代指人的自我和自我意识; 吾:以第一人称代指作者本人。 清晰地分辨“吾”和“我”字的区别,是正确解读帛书《老子》的钥匙之一,“解老大家”庄子对这把钥匙有深刻的理解,所以在《齐物论》的开篇就用“今者吾丧我”的生命实践强调了“吾”和“我”的不同。 第二,几个拟人化寓言的关键词。 1) 众人:代指各种社会观念和欲望; 2) 俗人:代指流行的观念和欲望; 3) 愚人之心:指愚弄观念和欲望的潜意识(愚弄指的是在不知不觉中); 4) 食母:比喻精神粮食的源泉。 我们逐句对照原文解译如下:
望呵--去探索“认知”这个问题的缘由呵, 其未央哉--一直未得到它的究竟。 众人--不断涌现的各种社会观念和欲望 熙熙--熙熙攘攘, 若乡於大牢--像赶庙会一样, 而春登台--争先恐后地登台表现! 我泊焉未兆--在这样的过程中,人的自我悄然停泊着,潜藏着不显露任何出发的迹象, 若婴儿未咳--这情景就像婴儿,随时可无预兆地发出笑声。 累呵--去追索这个缘由呵, 似无所归--就如同回归到了对“无”的探索。 众人皆有馀--观念和欲望有着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 我独遗--自我悄然独立地存在于其中。 我愚人之心也--自我是一个“愚弄”观念和欲望的潜意识, 蠢蠢呵--蠢蠢欲动呀。 俗人--流行的观念和欲望, 昭昭--被明白而显著地表达出来时, 我独若昏呵--人的自我却可能处于混浊不清的状态呵; 俗人--流行的观念和欲望 察察--表现的清晰明白、有条有理时, 我独闷闷呵--人的自我却可能处于闷闷无声的状态呵。 沕呵--认知的行为和境界混浊幽微呵, 其若海--如无边大海, 望呵--去探索这个问题的缘由呵, 其若无所止--好像永无尽止。 众人--各种社会的观念和欲望 皆有以--都是由个人的“自我和自我意识”产生的, 我独顽以俚--而个人的“自我”天生独立、顽强而坚韧的存在着。 吾欲独异於人--我就是要使用一种独特而不以人为努力为手段的认知方法, 而贵食母--去崇尚和遵循道并以此为认知的源泉。
|
|
来自: 红牡丹gu1btzpv > 《历史的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