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二十章辩疑

 猪王小屋 2019-09-06

此篇辩疑基于通解,并未详细考证每字每句文义,及上下逻辑关联,与《道德经二十章注》之文义出入很大。这其实也反映了我看书的进步。辩疑在前,注解在后,当以注解为正也。

原文云: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这篇最有争议的莫过世传本原文首句有“绝学无忧”之言,而经学者考证,多认为当属于第十九章之末。实际上章节之间的意思是相承关联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既是十九章的总结也是二十章的总纲。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然后才能绝学无忧。何也?以其“独异于人,而贵食母。”此以母喻道,食母而言得道也。文中“沌沌若婴儿”、“傫傫无所归”皆见素抱朴之谓也。“泊兮未兆”、“我独若遗”皆少私寡欲之态也。

另有惑者,在“兮,其未央哉!”之句。通行荒或作忙或作莽,皆草野之色,荒亡无极之态。《淮南子·俶真篇》云:“其道芒芒昧昧然。”因而此荒亡无极之态可认为道的本源。然帛书甲乙本出,“荒”却是作”,朢者,望也。《说文》云:“望,出亡在外,望其远也。”《释名·释姿容》云:“望,茫也,远视茫茫也。”故下文有 “如享太牢”,冬祭旅望也。“如春登台”上巳祓禊也。皆有登高望远之态也。虽言荒、芒、望、莽皆可相通,然甲乙本之“朢”当是本字。

再来看唯之与阿的问题。若以唯阿皆应声,言其不甚相远,则美与恶也相去不甚远。由佛可入道,由魔也可入道,佛魔一途也。然刘师培云:“阿当作诃。”正与甲本同。乙本则呵,呵、诃通也。《说文》:诃,大言而怒也。如此意思就完全变了。唯以言从,诃以言违,那么唯阿就完全不同,反而是对立的。因而唯与阿,美与恶皆是相对立而又相统一的关系。故乙本才有“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这样和通行本意思完全相左的表达。这怎么看都似乎有一些唯物辨证的意思。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民之所畏者君也,君亦不可以不畏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谓也。然而我还是跟喜欢通行本唯心的意境。唯与阿一气之别,善与恶一念之差,本无不同,唯在有所畏罢。因此七十二章,帛书有“民之不畏畏,则大畏将至” 之言,可相互参详。

再谈愚人之心。愚非笨也,也非非是是非之意也。愚之言寓也,無所爲,若寄寓然也。此愚人之心实乃道心也。语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俗人昭昭,俗人察察,其心危也。我独昏昏,我独闷闷,道心微也。“澹兮,其若海”者道其大也。“飂兮,若无止”者道其动也。帛书用“忽兮”“恍兮”,无非言道之幽远无形,其动不可测罢了。

众人熙熙皆从利来,我独闷闷守道而行,以得其本为贵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