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中的“放下”

 皇氏三坟 2018-02-16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道德经》

我曾经有个很迂腐,很顽固的想法,或者说坚持,当然,现在我也是一个及其偏执的人,虽然口口声声说着奉行“中庸之道”,“清净自然”,但佛家所说的贪嗔痴到是一犯再犯。之前没有发现“放下”这个宝藏,也是缺少一个契机吧。

说到放下,大多数人会立马联想到佛家,想到断执念,去因果,着相了等等。恰逢巧合,我想到了道德经,其中有句话叫做“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转换一个角度,其实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是《道德经》里交给我们的放下,或者说,这是《道德经》教给我们怎么放下。

为什么我们不想,不愿,不欲放下,就是因为我们在某件事情上过多的关注,所谓“过犹不及”。而这些之所以我们要放下的事物,我们心里是有感受的——我们知道,应该放下。

生活中,也仅仅是情感,心灵的执著,导致我们需要学习放下。简单的例子:亲人的逝世,情人的离去,朋友的变化,他人的算计。这些对我们造成了伤害,我们接受不了,时间一久,积淀多了,我们就越来越难以放下,难以释怀。或许在某一天,我们突然意识到,“天哪,我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应该放下”,或者,曾经的“难忘的事情”在岁月的冲刷下斑驳,我们“放下”了。但这实际是被动的,我们应该主动的学会放下,换句话说——及时止损。

或许,“顺其自然”是一种最强大的,最有效的方法,但我们也需要主动的去规避,来减少我们所受道的损伤,及时止损。及时止损,这是我和一个人学到的,伤口裂开,先将流动的血止住,迟早会好,而任由其发展,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上,我们也实在是不划算。

怎么放下?这个问题困扰了人们至少几千年,当然也不会有统一的,具体的答案,不过《道德经》里却给了我们一个方向:“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至于最后的绝学能否无忧,到不奢望,我们只需达到简单的放下就好,纵然是短暂的放下,我们也收获不少,避免进一步的恶化,换句话说: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是从人的心里出发,不是有句话吗“不要在二三十的年纪想四五十的事情”,令我们难受不堪的,其实是我们自己,在内心的折磨下,一遍又一遍,终于不堪重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的人生。简单点,这是佛祖,也是老子给我们的答案。

堵不如疏,所谓的放下,说是很容易的,至于做,找到了方法,其实也不难。最直接有效的,便是清静无为,逍遥洒脱,不过能做到这样的人,其心性先天后天都有很大的因素,只能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如果你能做到,一是祝贺,二是佩服。

当然,假大空的堂皇语言并不能解决问题,那么这还有另一种方法: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有不同的发泄方式,在难以放下的时间段里,去做你喜欢的事情,看书,听音乐,睡觉,购物,打游戏........直到自己的心平静下来,冷静下来。一下子忘却释怀是空话,但这样可以主动的减少我们的创伤,我们可以尽快的恢复起来。

放下不仅仅是忘记,也不是逃避,真正的面对曾经的挫折,打开心结,想通了,才能够真正的放下。这是慢功夫,真正需要时间来打磨,急不得,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在打开心结前,将心灵平静下来,安稳下来,及时止损,就足够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