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咳嗽论治

 鉴益堂 2018-06-23

本文转载自《类证治裁》 > 卷之二

肺为华盖,职司整肃,自气逆而为咳,痰动而为嗽,其症之寒热虚实,外因内因,宜审辨也。肺寒嗽必痰稀面白,畏风多涕,当温肺固卫。款冬、紫菀之属,加入玉屏风散。肺热嗽必痰稠面红,身热喘满,当降火清痰。黄芩、花粉、海石、栝蒌、玉竹之属,加入清肺饮。肺虚嗽必气逆汗出,颜白飧泄,当补脾敛肺。六君子汤加山药、五味子之属,肺实嗽必顿咳抱首,面赤反食,当利膈化痰。泻白散加杏、蒌、姜、橘之属。外因者,六淫之邪,自表侵肺,治用辛散,则肺清而嗽止;内因者,五损之病,自下及上,治在甘润,则肺清而嗽安。治外因嗽,感风者辛平解之,桂枝、防风之属。感寒者辛温散之,紫苏、姜、杏之属。感暑者辛凉除之,香薷、薄荷、竹叶之属。感湿者苦降淡渗之,浓朴、通草、薏仁之属。感燥者甘凉清润之,玉竹、花粉、百合之属。感火者甘寒苦辛涤之。麦冬、石膏、桔梗、山栀、象贝之属。湿热痰火阻气,清降辛泄之。茯苓、沙参、杏仁、前胡、桑皮之属。治内因嗽,肝胆气升犯肺者,泄木降逆。钩藤、栀子、枳壳、丹皮、陈皮之属。土虚不生金者,胃用甘凉,参、麦、山药、扁豆之属。脾用甘温。四君、姜、枣之属。肾阴虚火炎金燥者,熟地、五味、人乳、燕窝、阿胶、胡桃之属。滋液填精。肾阳虚水泛为痰者,益智、沉香、沙苑子、肾气丸之属。纳气归肾。劳心动火者,归脾汤去木香,加麦冬、五味,熬膏蜜收服。
润养心血。久嗽不已,人参蛤蚧散、噙化丸、劫嗽丸。
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肺咳则喘息有音。千金五味子汤去续断、地黄、赤小豆,加麦冬、玉竹、细辛。心咳则心痛喉中如梗。凉膈散去硝黄,加黄连、竹叶。肝咳则胁痛。枳壳煮散去芎、防,加肉桂、橘红、苏子。脾咳则右 下腋下胁痛引肩背。六君子汤加枳壳、桔梗。肾咳则腰背引痛。都气丸加参、麦。胃咳则呕甚,长虫出。异功散加川椒、乌梅。胆咳则呕胆汁。小柴胡汤。大肠咳则遗矢。赤石脂禹余粮汤。小肠咳则失气。芍药甘草汤,膀胱咳则遗溺。茯苓甘草汤。三焦咳腹满不欲食饮。七气汤加黄连、枳实。夫五脏久咳,乃移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肝咳不已则胆受,心咳不已则小肠受,肺咳不已则大肠受,肾咳不已则膀胱受,六腑久咳不已则三焦受。然终不离乎肺脾肾也。盖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
而肾与肺实母子之脏,因痰致咳者,痰为重,主治在脾。因咳动痰者,咳为重,主治在肺。无痰干咳者,阴虚为重,主治在肾。景岳谓虚劳干咳,乃肺肾不交,气不生精,精不化气,当分有火无火治之。如脏平无火,止因肺虚,补气自能生精。宜五福饮之类。如脏气微寒,非辛不润,补阳自可生阴。宜理阴煎,或六君汤。如内热有火,须保真阴,壮水自能制火。宜一阴煎或贝母丸。切忌消痰开郁,使气愈耗,水愈涸也。其脾肺亏损,致咳嗽喘促,畏寒呕泻,及脉见细弱,症见虚寒,咳久不已者,均勿清嗽,但补元气,嗽自止。六味回阳饮,或理中汤、劫劳散、八味地黄丸。
以四时论之,春季咳木气升也,治宜兼降。前胡、杏仁、海浮石、栝蒌仁之属。夏季咳火气炎也,治宜兼凉。沙参、花粉、麦冬、知母、元参之属。秋季咳燥气乘金也,治宜清润。玉竹、贝母、杏仁、阿胶、百合、枇杷膏之属。冬季咳风寒侵肺也,治宜温散。苏叶、川芎、桂枝、麻黄之属。以一日计之,清晨嗽为气动宿痰,二陈汤加贝母、枳壳、桑白皮、枇杷叶、橘红。上午嗽属胃火,石膏、川斛之属。午后嗽属阴虚,四物、六味等汤。黄昏嗽属火浮于肺,当敛而降之,五味子、五倍子之属。夜半嗽为阳火升动,宜滋阴潜阳。六味丸加牡蛎、淡菜之属。肺本娇脏,畏热畏寒,火刑金烁,故咳,无痰有声。水冷金寒,故嗽,无声有痰。当分新久虚实治之。感风暴嗽,鼻流清涕;桂枝汤加葱豉。感寒暴嗽,肩背怯冷;华盖散。兼感风寒暴嗽,鼻塞声重;芎苏饮。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风温化燥呛咳,金匮麦门冬汤去半夏,加玉竹、沙参、杏仁、贝母。火热嗽,喉哑痰稠,加减凉膈散。感湿致嗽,面目浮肿,豆豉、杏仁、通草、滑石、半夏、茯苓、大贝之属。一咳痰即出,脾湿胜也。二陈汤加术、薏、防己。连咳痰不出,肺燥甚也。桔梗汤去桑皮、防己,加玉竹。客邪伤肺,久嗽不止,安嗽化痰汤。久嗽中气虚,营卫兼损,归建中汤。肉伤嗽,脉虚气乏,补中益气汤去升柴,加麦、味。脾虚食减久嗽,归 异功散加白芍、南枣。胃虚呕逆作咳,大半夏汤加砂仁、茯苓、橘红、煨姜。肺胃虚寒,咳沫吐食,温肺汤。寒饮停胃,攻肺致咳,半夏温肺汤。上气呛咳胁痛,肝木乘肺也,七气汤加白芍、金橘。思虑劳神干嗽,心火刑金也,生脉散加茯神、贝母、熟地、枣仁、龙眼肉。
肾虚肺燥喘咳,都气丸加麦冬。喘嗽痰多,怯冷,生料肾气丸煎服。肺虚喘嗽吐血,门冬清肺饮。咳痰见血,脉虚数,六味丸料煎加阿胶、秋石。
〔嗽〕伤风嗽,恶风自汗脉浮。加味桂枝汤。伤寒嗽,恶寒无汗,脉紧。加味麻黄汤。风寒嗽,痰多气逆。六安煎。寒包热,热郁肺俞,遇秋冬寒凉辄发咳,寸脉坚,声音窒,但解其寒而热自散。麻杏石甘汤,或金沸草散。热包寒,先伤风寒,痰嗽未止,更伤炎热,呛咳声嘶,宜两解其邪。葳蕤汤加减。风热咳,风郁化热,宜辛凉散解。薄荷、桔梗、杏仁、苏梗、桑皮之属。风温嗽,风温上侵,头胀咽痛,呛咳失音,宜清轻凉解。桑叶、象贝、连翘、薄荷、杏仁、沙参、桔、甘之属。温邪嗽,春冬温邪犯肺,呛咳气窒喉痛。治同风温。如热郁者,加山栀、豆豉、郁金、甘蔗、蒌霜、川贝母。暑嗽,暑热蒸嗽,及暑风袭入肺卫,寸脉大,喉痒口渴,俱宜微辛微凉。竹叶、蒌皮、杏仁、石膏、薄荷、香薷。暑兼湿,咳而痰稠,气阻溺涩,宜苦降淡渗。浓朴、黄芩、苏子、苡仁、滑石、通草、花粉、西瓜翠衣,或益元散。燥嗽,秋燥嗽渴,气促,宜甘润。玉竹、沙参、麦冬、梨、蜜、杏仁、蔗汁之属,或复脉汤去姜、桂。火嗽,火逆上气,咽喉不利。金匮麦门冬去半夏,加沙参、栝蒌、桔梗。火热乘肺,咳唾有血。千金麦门冬汤去麻黄、姜。
〔喘嗽〕咳而上气,苏子膏。喘咳发热自汗,安肺汤。咳逆上气,喉中有水鸡声响,射干麻黄汤。肺胀喘咳,鼻扇肩抬,越婢加半下汤。咳而喘急,咽燥如有塞,唾血者,杏仁膏。肺虚久嗽作喘,补肺阿胶散。喘促脉沉数,五味子汤。
〔劳嗽〕虚劳干咳,琼玉膏,或金水六君煎。脾肺伤损,劳嗽,憎寒壮热,团参饮子。心肾虚,发热盗汗,劳嗽无痰,劫劳散。咳而无痰者,人参同蜜煎桃肉细嚼,或二味煎服,名观音应妙散。脾肺虚寒,怯冷痰嗽,加味理中汤。肾阴虚,脉细数,下午寒热,干咳颊红,晨服异功散,夜服六味丸。肾阳虚,脉微弱,水泛为痰,七味地黄丸。肺劳久嗽,饥则胸中大痛,视上唇有白点如粞者,此虫啮其肺,百部膏加乌梅、槟榔。下其虫自愈。经年嗽,药不瘥,余无他症者,与劳嗽异。一味百部膏。有暴嗽,诸药不效,服生料鹿茸丸即愈。乃肾虚也,不可以暴嗽而疑遽补之非。
〔哑嗽〕气促满闷失音,通声煎。肺实痰壅,宜杏、桔、蒌、橘、贝、枳、竹叶之属。肺虚喉燥,宜生脉散加玉竹、款冬花、蜜。外感包热者,细辛、半夏、蜜、姜辛散之。内伤火刑金者,六味汤合生脉散。顿咳至声不出者,痰郁火邪,桔梗汤加贝母、枇杷叶。久嗽失音,杏仁膏。
〔肺胀〕上气喘胀,脉浮大,越婢加半夏汤。肺胀咳喘,脉浮,心下有水气,小青龙加石膏汤。肺胀咳左右一偏不得卧,动则喘急息重,此痰挟血瘀。宜当归、丹皮、赤芍,桃仁、枳壳、桔梗、半夏、甘草、竹沥、姜汁。如外邪去后,宜半夏、海石、香附、栝蒌仁、甘草为末,姜汁蜜调噙之。
〔嗽吐〕咳呕并作,为肺胃俱病,先安胃气,二陈汤加芦根、姜汁、枇杷叶,虚者六君子汤加桔梗咳吐,痰食俱出,二陈汤加枳、术、杏仁、细辛。食积痰嗽,二陈汤加栝蒌、山楂、莱菔子、枳实、曲 。
 
咳嗽脉候
咳嗽脉,浮为风,紧为寒,洪数为热,濡细为湿。寸关涩难,而尺内弦紧,为房劳阴虚。右关濡大,为饮食伤脾。左关数弦,为疲极肝伤。迟涩肺寒,洪滑痰多,弦涩血少。脉出鱼际,为逆气喘急。肺脉微急,咳而唾血,脉或沉或浮,声不嘶者可治;脉来洪数,形瘦面赤,肾气衰而声哑者难疗。亦有肺络痰壅声哑者,不在此例。暴嗽不得卧为肺胀,可治;久嗽左不能卧,为肝伤;右不能卧,为肺损,皆难治。久嗽脉弱者生,实大数者死。咳嗽形羸,脉形坚大者死,沉紧伏匿者死;浮直者可治,浮软者易治,咳而脉虚,必苦胃,以有支饮在胸中也。
 
附方
〔固卫〕玉屏风散 见一卷中风。
〔清痰〕清肺饮 杏 贝 苓(各一钱) 桔 草 五味 陈(各五分) 姜(三片)
〔火嗽〕清肺饮 二母 杏 桔 薄荷 赤茯 天冬 甘草(各七分) 前胡 桑皮 枳壳(各一钱)
〔补脾〕六君子汤 见一卷中风。
〔泻肺〕泻白散 见一卷火。
〔补阳〕肾气丸 八味丸加 牛膝 车前
〔养血〕归脾汤 见本卷劳瘵。
〔久嗽〕人参蛤蚧散 人参(五钱) 蛤蚧(酥炙一对) 杏仁 甘草(各五钱) 二母 茯苓 桑皮(各三两)
茶服。
〔久嗽〕噙化丸 熟地 阿胶 五味 贝母 款冬 杏仁 人参 甘草 蜜丸。
〔久嗽〕劫嗽丸 诃子 百药煎 荆芥 蜜丸。
〔肺咳〕千金五味子汤 五味 桔梗 紫菀 炙草 续断(各一钱) 竹茹(三钱) 赤小豆(一撮)
生地 桑皮(各五钱)
〔心咳〕凉膈散 见一卷中风。
〔肝咳〕枳壳煮散 枳壳 桔梗 甘草 细辛 葛根 肉桂 橘红 苏子 姜 枣
〔肾咳〕都气丸 见一卷火。
〔胃咳〕异功散 见一卷中风。
〔胆咳〕小柴胡汤 见一卷温。
〔大肠咳〕赤石脂禹余粮汤 赤石脂 禹余粮(各二两研) 水煎。
〔小肠咳〕芍药甘草汤 白芍 甘草(各四钱) 水煎。
〔膀胱咳〕茯苓甘草汤 茯苓(二钱) 炙草(一钱) 桂枝(二钱半) 姜(五大片) 水煎。
〔三焦咳〕七气汤 半夏(五钱) 浓朴(三钱) 茯苓(四钱) 紫苏(二钱) 姜 枣 水煎,名三因四七汤。
〔补气〕五福饮 见一卷中风。
〔补阳〕理阴煎 熟地(三钱) 当归 炮姜(各二钱) 炙草 肉桂(各一钱)
〔壮水〕一阴煎 熟地(三钱) 生地 白芍 麦冬 丹参(各二钱) 牛膝(钱半) 甘草(一钱)
〔壮水〕贝母丸 二母 二冬 二地 归 芍 甘草
〔补阳〕六味回阳饮 见本卷劳瘵。
〔补阳〕理中汤 参 姜 术 草 加陈、苓、辛、夏、五味、枣,名加味理中汤。
〔治损〕劫劳散 归 芍(各钱半) 熟地(二钱) 参 甘草 五味 阿胶(各一钱) 半夏(二分)
〔壮阳〕八味丸 见一卷中风。
〔消痰〕二陈汤 见一卷中风,加苏、杏、桔,名加味理中汤。
〔补血〕四物汤 地 芍 归 芎 或加阿胶。
〔风嗽〕桂枝汤 桂 芍 草 姜 枣
〔散寒〕华盖散 麻黄 苏子 桑皮 杏仁 赤茯 橘红(各一钱) 甘草(五分) 姜 枣
〔疏风〕芎苏饮 参 苏 夏 苓 陈 草 枳 桔 芎 柴 木香 葛根 姜 枣
〔行水〕小青龙汤 麻 桂 辛 芍 姜 草 夏
〔润燥〕金匮麦门冬汤 见一卷燥。
〔降火〕加减凉膈散 翘 栀 芩 草 荷 桔 竹叶
〔疏肺〕桔梗汤 杏 蒌 枳 桔 归 草 贝 苡仁 桑皮 防己 百合 姜
〔止咳〕安肺化痰汤 杏 葛 枳 桔 半夏 橘红 桑皮 炙草 茯苓 紫苏 前胡 麻黄
〔营卫〕归 建中汤 桂 芍 草 枣饴糖 名小建中汤,此加归、 。
〔补中〕补中益气汤 见一卷中风。
〔扶脾〕归 异功散 即异功散加归、 。
〔调胃〕大半夏汤 半夏 人参 白蜜
〔温肺〕温肺汤 白芍(桂汁炒) 半夏 姜 五味 辛 枳 肉 桂 姜 枣
〔清肺〕生脉散 见一卷暑。
〔风嗽〕加味桂枝汤 即桂枝汤加 防风 杏仁 前胡 细辛
〔寒嗽〕加味麻黄汤 麻 桂 杏 草 名麻黄汤,此加半夏、橘红、苏叶、姜、枣。
〔豁痰〕六安煎 陈皮(钱半) 半夏 茯苓(各二钱) 炙草 杏仁(各一钱) 白芥子(五分)
〔寒包热〕麻杏石甘汤 麻 杏 石 草
〔散风〕金沸草散 旋复花(即金沸草) 前胡 细辛(各一钱) 荆芥(钱半) 赤茯(六分) 半夏(五分)
炙草(三分) 姜 枣
〔热包寒〕葳蕤汤 见一卷温。
〔利湿〕益元散 见一卷温。
〔润燥〕复脉汤 见一卷中风。
〔清热〕千金麦门冬汤 见一卷燥。
〔定喘〕苏子膏 苏子 杏仁 生地 姜汁 白蜜收膏。
〔保肺〕安胃汤 参 苓 术 草 归 芍 芎 麦 五味 桑皮(各一钱) 阿胶(钱半)姜(三片)
〔上气〕射干麻黄汤 射干(三钱) 麻黄 五味(各一钱) 细辛(八分) 紫菀 款冬(各三钱) 半夏(二钱) 姜 枣
〔肺胀〕越婢加半夏汤 麻 石 姜 草 枣 名越婢汤,此加半夏。
〔喘咳〕杏仁膏 杏仁 阿胶 苏子(各二两) 真酥(三两) 姜汁(一合) 白蜜五合收膏。
〔久咳〕补肺阿胶散 人参 阿胶(各一两三钱) 茯苓 马兜铃 糯米(各五钱) 杏仁(二十粒)
炙草(四钱) 为末,每服三钱。
〔喘促〕五味子汤 参 杏 麦 味 陈 姜 枣
〔干咳〕琼玉膏 见一卷燥。
〔劳嗽〕金水六君煎 熟地(三钱) 当归 半夏 茯苓(各二钱) 陈皮(钱半) 炙草(一钱)
〔脾肺〕团参饮子 人参 紫菀 阿胶 百合 细辛 款冬 杏仁 天冬 半夏 五味 桑叶 甘草
〔无痰〕观音应梦散 人参 白蜜 核桃肉 或煎服。
〔水泛〕七味地黄丸 见一卷中风。
〔杀虫〕百部膏 百部一味熬。
〔补阳〕鹿茸丸 鹿茸 牛膝 五味(各二两) 石斛 巴戟 附子 川楝 山药 肉桂 杜仲 泽泻(各一两) 沉香(五钱) 酒糊丸。
〔哑嗽〕通声煎 杏仁 五味 木通 菖蒲 人参 桂心 款冬 细辛 竹茹 真酥 姜汁 白蜜 枣肉
〔火郁〕桔梗汤 桔梗 栀子 黄芩 前胡 贝母 知母 香附 薄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