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老师1986年在中国文化书院第二次讲课时的录像,视频中梁老说:“ 我不是一个书生,我是一个要拼命干的人 ,我一生是拼命干的!”当时梁老已是93岁高龄!请大家重温一遍视频,感受梁老的洪荒之力! 这之后我们我们尝试多种渠道寻找完整版视频,非常遗憾,中国文化书院的领导回复说:“全都找不到了。”那我们就换一个方向,这次演讲的文字记录肯定是有的,就算官方资料找不到,民间还是很可能会有的。还真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果然在一本广东的杂志上我们惊喜地发现部分记录文字,这是范忠信老师当年参与书院研习班的回忆: 1986年1月9日上午 在车公庄附近的新大都饭店大会议厅,梁漱溟老师今天主讲的原定题目是《中国、印度及西方文化的异同》,但梁老一上讲台就宣布将自己的演讲题目更改为《略谈孔子及其后儒家学术传衍流布的分期与时盛时衰》。93岁的梁漱溟老师,腰杆笔直地站了两个多小时完成了他本期学术讲座和问答。本次讲座的部分文字记录分享给大家: ……辛亥革命失败后,特别是袁世凯事件后,我觉悟了,认识到中国的民众有两大缺陷:一是愚昧,二是散漫。各顾身家,不顾公利。他们不能走立宪的道路。所以我立志搞乡村运动,开导民众,所以我下乡了。先到广东,搞了一个‘乡治讲习所’。但因时局变化,没能持续。后来北回,先参加‘河南村治学院’,因战事无法继续。……然后我又转到山东,办‘乡村建设学院’,写了《乡村建设理论》一书。这本书是在工作中由学生记录演讲谈话整理而成的。……抗战爆发,国民政府退到重庆,我就与学生朋友等六人,从重庆回到山东,参加抗日,打游击,到游击区巡视,宣传鼓励抗日。国共两党都支持帮助我…… ……我不是一个书生,不是一个单纯的思想家、理论家,我是一个实行家、实干家。我生于都市,长于都市,却深入农村,热衷乡村建设。一句话,因为我觉得中国要建设一个新的中国,要从君主专制转到民主宪政,并不是宣布一个宪法能了事的,而必须以地方自治为基础。所以我一直致力于此。……我是一个要实践的人,是一个要拼命干的人(全场鼓掌),在建国前几十年里,我的所作所为,是致力于解决我所遭遇的实际的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国际问题。我一直没有停顿休息…… ……比较地休息下来是在毛主席建国、大陆统一以后,这就给了我一个较长的时间能够读书写书,把我的思想,把我对人类前途的看法整理出来,此即《人心与人生》。这本书吐露了我最后想要说的话,吐露了我对人类生活的认识。这大概算是我的最后一本书了……
……在西方文明之后,将是中国文明的复兴,是中国文化在全世界的复兴。这个观点,我还没有改变,还认为是对的。西洋文明的贡献是很大的,但是未来必将转入中国文化的复兴。中国文化要成为世界的文化,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即使不是中国人的希望、意志、本领导致如此,也是人类的前途自然转变到如此。……这虽是未来,但不会太远。 (梁漱溟老师在中国文化书院) 范老师在记录中写道:听着梁先生这些话语,恍如隔世之音。看着讲台上身材不高,精神亢奋,不时用力挥动右手的梁先生,我仿佛感到时光倒流。先生的这些话语,与其说是一个学者在阐述他的学术研究结论,不如说是一个阐发“旧邦新命”、志在“兴灭继绝”的儒家圣哲在布道。 正在阅读本文的朋友,如您坚信梁老的观点,坚信中国文化的必然复兴,那么不管您当前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请时刻谨记自己的志向,用实干的脚步叩响初心,用拼命的精神奋勇前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