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W411n7zo?p=175 ![]()
![]()
![]()
![]() 楷书 ![]() 行书 ![]() 草书 田蕴章书法讲座《每日一题每日一字》【175-秋-落款常识(二)】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W411n7zo?p=175 每日一题:落款常识 有时候落款最能反映一个人的水平,落款书体中一般少见隶书和篆书的落款。草书也少,因为会影响欣赏者的认读,一般用行书、行草或者行楷。楷书作品一般最好用行楷落款。行书作品可直接用行书。落款还有穷款和富款之分,即长短款。字数很少叫穷款,比如苏轼一般落款轼字。长款一般几十到几百字,写长款的人一个是行书基本功好,二是文字功底好。文学功底差的人要尽量少拽文。另外,落款要注意场合。 落款最容易暴露作者的弱点,同时也最能显现高水平的书法家的功力。如果自己给自己写,后面加上某某诗某某闲录就行了。但有人求你写,就不能写闲录偶录了,这样是对对方的不尊重。落款的字数有多少,跟你书法的内容有多少是要讲究的。如果你只写了“物故都新”四个字的正文内容,你的落款就不能长了,只能写丁亥秋日某某就行了 ,再盖两方印。这样就不喧宾夺主。落款时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要无病呻吟,做事一定不要去张扬。 行楷難度較大,既瀟灑,又莊重。某人撰,某人書。某人詩,某人書。某人囑書(雅正),某人書。田老師撰聯:時來風送滕王閣,運去雷轟薦福碑。兩行楷書,四行行草書。《化度寺》碑無存,但有拓本留存。《薦福寺》則碑石、拓本皆無存。 每日一字:【秋】 学写“秋”字。第一笔是啄法,要藏锋下笔。接下来的一横要稍扛肩,左边伸出要长,右边和撇基本齐。一竖笔要细、要直。撇从中间十字处起笔。右点要稍靠下点,给右边的点让出位置。右边的火字写完左右两点后,写当中的一笔时,要注意这笔是,一起笔是直上直下,到了末尾部分而突然向左转,而中间又不许有一个死疙瘩的过程,硬接是不可以的。撇捺基本是在一条水平线上的。行书的秋字右边还可以写成个大字,或火字写到左边。 秋,百谷成熟。字形采用“禾”作边旁,用省略了“龟”的 秋,象形。甲骨文字形为蟋蟀形,虫以鸣秋,借以表达“秋天”的概念。另一写法是蟋蟀形下加“火”字,表示秋天禾谷熟,似火灼。籀文又添加“禾”旁。本义:收成,成熟的庄稼。 ——《汉典》 秋,即秋天,为一年四季之一,在月份上指农历的七至九月。秋天是禾谷成熟、收获的季节。古代无化肥、农药,庄稼收割后,往往在田间就地焚烧禾草,一方面作为地肥,一方面又可烧杀害虫。甲骨文的秋字,像须、翅、头、足、身体俱全的蝗虫之形,或在虫下加火,表示烧杀蝗虫之意。篆书秋字简化为从火从禾,则犹存焚烧禾草之意。 秋收:谷类多秋熟,故以秋为收成之期。 秋波:秋天的水波。又用来形容美目清如秋水。 秋毫:鸟兽之毛,至秋更生,细而末锐,谓之秋毫。又喻指细微之物。 秋风过耳:言漠不关心。语出《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 秋毫无犯:不取民一点一滴。常形容行军纪律严明。 另: 【构造】象形字。甲骨文像蟋蟀之形。秋至而蟋蟀鸣,借以表示庄稼成熟的秋天。庄稼成熟则变黄,故或另加义符火,用庄稼焦黄来表示秋天。籀文将蟋蟀形变为龟形,并另加义符禾,突出禾谷成熟焦黄之义。篆文省去龟形并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龝与秋。如今规范化用秋。 【演变】 秋,本义指①庄稼成熟有收获:若农服田力穑,乃以有~。引申指庄稼成熟的②秋季:繁启蕃长于春夏,畜(蓄)积收臧(藏)于~冬;~声;~风。也指③秋作物:收~;集中力量种~。一年一个秋季,故又借指④一年:一日不见如三~兮;千~万代。又引申指⑤一段时间:此诚危急存亡之~也;多事之~。如今又借为“鞦”(从革秋声)的简化字,用于⑥秋千:打~千。 【组字】秋,如今既可单用,也可作偏旁。不是《说文》部首。现今仍归入禾部。凡从秋取义的字皆与庄稼成熟等义有关。以秋作声符的字有:湫、揪、啾、愀、楸、愁、瞅、锹、鳅、鬏。 资料主要来源:
【辨析】①“秋”与“秌”“鞦”不是等义异体字或简繁字。②以“秋”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读音不同。qiū:鳅、楸、湫∣jiū:揪、啾、鬏∣qiāo:锹∣qiǎo:愀∣chóu:愁∣chǒu:瞅。 【构词】秋天(秋天)∣秋雨(秋雨)∣秋高气爽(秋高氣爽)∣麦秋(麥秋)∣多事之秋(多事之秋)∣秋千(鞦韆)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个“秋”字,本为会意字。甲骨文①下为火形,上为秋虫之形,火烧秋虫,为古代焚田之习俗,在秋末进行。《说文》中籀文②的形体表示五谷熟了,田野便以火焚虫。甲骨文的秋虫之形讹变为龟。小篆③的形体将“龟”字去掉,“火”与“禾”并列。楷书④的形体,“火”与“禾”移位。 《说文》:“秋,禾谷孰(熟)也。”“秋”字的本义为“收获”,如《尚书·盘庚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这是说:譬如农夫,只有尽力耕种和收割,才能有收获。收获的季节即为“秋天”,如《管子·四时》:“秋聚收,冬闭藏。”由“秋”又可以引申为“年”,如《诗经·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大意是:一天不见,好像隔了三年! 请注意:在古书中常见“秋水”一词,本指秋天的水,后来用以比喻“清澈的神色”,如杜甫《徐卿二子歌》:“秋水为神玉为骨。”有时比喻“清澈的眼波”,如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人剪秋水。”这里的“秋水”与“秋波”同义。 ——(左民安《细说汉字》) 既似火又悲伤的季节——“秋”、“愁”二字趣释
籀文的“秋”字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加上了一个“禾”字而成,更突出了秋季是禾谷成熟的季节,只是将其中的蟋蟀形讹变成了“龟”形。而小篆又省略了“龟”,使其字形为“秌”,从火,从禾,会意字。其意思是:似火的庄稼,成熟了的庄稼。《说文解字·禾部》:“秋,禾谷熟也。”汉蔡邕《月令章句》:“百谷各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可见小篆的“秋”字同样是用庄稼成熟似火这种典型的景物特征,将“秋”引申指秋天。 “秋”字从甲骨文到小篆,以至楷书,其构形几经变迁,虽然表义各有侧重,但始终都是围绕着秋天的特征来刻意对秋天进行描绘的。 古人最初将一年分为两季,即春季和秋季。在我国北方和中原一带,一年一般收获一次,这一次常在秋天,那么秋天过去,一年的农事就结束,所以又用“秋”指一年的时间。 又由于秋天一到,草木纷纷凋零,望此情景,容易使人产生怨愁。因此,秋被文人称作悲秋,或者作为“兵象”。如欧阳修的《秋声赋》就是极写秋之肃杀、残酷,以此抒发他的悲愁。因此欧阳修在作品中以秋为不祥之兆,并用秋景暗喻社会现实,更把秋当作战争的征兆。当然也有人认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景色独异,因而称之为“金秋”。毛泽东就认为秋天的景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采桑子·重阳》)。 由于秋是令人容易产生忧愁、悲伤的季节,所以古人在“秋”字下加一“心”字,即为“愁”,来表示人的忧愁。《说文解字·心部》:“愁,忧也。从心,秋声。”从上面对“秋”的分析可知,许慎所说“愁”字中的“秋”只表声是不对的,“秋”同时也表义。以“秋”字来表示人心头的忧伤,将那抽象的情绪形象化,确切不过地表达了“愁”的内容,即“秋天的心境”。 【175-秋-落款常识(二)】 |
|
来自: MAY的学习簿 > 《田蕴章《每日一题 每日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