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附子泻心汤方证及应用

 老计1 2018-06-25


作者:

张专远,陕西省宝鸡秦源煤业有限公司卫生院

魏光民,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广顺中医门诊部


胡希恕先生是近代杰出的中医经方大家,我们学习胡希恕经方理论,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应用,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兹仅就附子泻心汤的学习实践体会拙作一文,和同道共同探讨,欠妥之处恭请指正。


《伤寒论》154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胡希恕先生讲解:关上浮胃热而稍结,胃尚未虚至痞硬程度,泻心即祛火下火之意。本方大黄6克,黄连3克,麻沸汤浸几分钟即可,取其苦寒轻清之气,薄其苦泄重浊之味,以清郁热之痞,泻心下之火,而无伤胃气,不致便溏。胡老临证均加黄芩3克而成三黄泻心汤,又名泻心汤,既治痞,又泻火止血,尤治衄、吐血效佳,烦甚加栀子,热甚口渴加石膏。成无己也说:“心下硬,按之痛,关脉沉者,实热也;心下痞,按之濡,关上浮者,虚热也”,里不实,泻心汤清之可也。


《伤寒论》155条:心下痞而复恶寒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其药以三黄泡剂兑入附子煎汁,若合煎则沸后文火5~10分钟即可。胡老讲座本条解释治心下痞而陷入阴证,加附子恢复机能沉衰。但临床用于阳明太阴合病证之见寒热错杂者,常有显效,视寒热轻重调整药量即可。有问柴胡桂枝干姜汤、半夏泻心三系列方、乌梅丸方皆寒热错杂之治,殊不知所谓厥阴病者是病位在半表半里属阴证者,与阳明太阴合病之本方证六经归属不同。


大黄黄连泻心汤、三黄泻心汤均阳明方证,前者辨证要点为心烦、心下痞,后者辨证要点为心烦、吐衄、大便干者(编者按:可讨论);而附子泻心汤为阳明太阴合病证,辨证要点为心下痞、恶寒汗出,我们临床多用于阳明病之潮热汗出盗汗等与太阴里虚共见之证者。


附验案三则:


案例一:边某,男,40,主诉,牙疼半个月。不发冷不发热,劳动后汗多,吃饭可,喝水多喜热,咽干,舌淡红苔薄,脉细。曾患腰突,别的大夫配的药酒,喝了一月后,每天一小杯,始牙疼,牙龈肿。吃了三黄片,栀子金花丸,就会拉肚子,牙疼减,不吃又疼加重。痞证,阳明太阴合病,附子泻心汤:附子5,大黄6,黄连6,黄芩10三帖,药毕牙痛腹泻愈。按:无冷热则无太阳,咽干虽少阳七证之一,孤证难判,牙疼服三黄片等后痛减又动则汗多,故辩六经为阳明。误下腹泻里虚既明,阳明太阴合病是也。


案例二:苏某,女,48岁,以左脸颊局部反复肿痛一月为主诉。不发冷,但发热,动则汗多,左嘴角上2cm有一拇指大小肿块,时肿时消,按压痛,大便干,喝水多(热)嘴唇干,舌淡红苔薄润,右沉细无力,左细。辩六经阳明太阴合病,附子泻心汤:大黄10黄连6黄芩10附子6三帖,肿痛除。按:本案阳明易辩。左脉细,右沉细无力与整体证状反应相左,不冷非少阴,实为里不足之象。


案例三:杨某,男,46,下巴外多发性疔疮半月,吃饭可,疔疮疼痛不适,舌淡苔白,脉沉细,曾在市医院看无效果,开附子泻心汤六付,疔疮已退,局部退皮。按:本案下巴疔疮阳证无疑,证状反应既无太阳也无少阳,舌淡苔白脉沉细里显不足,故辨为阳明太阴合病,方证对应而取效满意。


在纪念胡老希恕诞辰120周年之际,感恩胡老,感恩冯老,感恩指导着我们不断进步的老师和师兄们,坚持始终理会,做好经方传人!



上篇:水入则吐伴胁痛、吐涎沫,你怎么辨?

推荐:上热下寒下利多,辛开苦降泻心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