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说得国最正的不是明朝,而是清朝?乾隆给出答案

 思明居士 2018-06-26

文 | 江隐龙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征服王朝。或许是历史的一种黑色幽默:中华文明肇始于汉族,但边疆最为辽阔、武功最盛者,却是两个征服王朝元与清。从历代王朝的更迭中可以看出,愈是具备功业的皇帝对其天命所归便愈自信,反而是偏安一隅、不能占据中原的君主,才会更加重视天命正统的渊源,以通过理论建设来平衡文治武功上的不足。

为什么说得国最正的不是明朝,而是清朝?乾隆给出答案

对于清朝来说,廓清寰宇的赫赫武功显然给予了满族皇帝们足够的自信,使他们可以以一种更为开阔的心胸去审视自己的天命正统。清朝由满族人所建,满族人是女真人后裔,而女真人正是金国的缔造者。从情感与文化两方面来看,清朝都有理由以金而非南宋为正统。然而,乾隆帝在《四库全书》编纂的一席话,却让事情有了改观。

为什么说得国最正的不是明朝,而是清朝?乾隆给出答案

元朝杨维桢的《正统辨》是一时名篇,按理当录入《四库全书》。但其主旨是元朝天命继受于“平宋而不在平辽与金之日”,也即否定了金国的天命正统。四库馆臣不敢收录,于是援引南北朝故事对此说加以反驳:“考隋先代周,继乃平陈,未闻唐宋诸儒谓隋承陈不承周也。”

为什么说得国最正的不是明朝,而是清朝?乾隆给出答案

其实这一反驳极为苍白。隋朝代北周,是通过禅代,所以其天命自然只能源于北周。同样,北宋先通过禅代从后周处取得帝位继而扫平十国,其天命也来源于后周而非十国,至于欧阳修等人驳斥五代的正统地位,是北宋建国已久、政局稳定之后。四库馆臣均为一时大儒,如何能不知其中的道理?只是不能不为删去《正统辨》找一个理由罢了。

为什么说得国最正的不是明朝,而是清朝?乾隆给出答案

乾隆帝立刻做了表态,认为《正统辨》“持论颇正”,其理由如下:“夫正统者,继前统受新命也。东晋以后,宋、齐、梁、陈虽江左偏安,而所承者晋之正统,其时若拓跋魏氏地大势强,北齐、北周继之,亦较南朝为甚,而中华正统不得不属之宋、齐、梁、陈者,其所承之统正也。至隋则平陈以后,混一区宇,始得为大一统。即唐之末季,藩镇扰乱,自朱温以讫郭威等,或起自寇窃,或身为叛臣。五十余年之间,更易数姓,甚且称臣、称侄于契丹。然中国统绪相承,宋以前亦不得不以正统属之梁、唐、晋、汉、周也。至于宋南渡后偏处临安,其时辽、金、元相继起于北边,奄有河北,宋虽称侄于金,而其所承者究仍北宋之正统,辽、金不得攘而有之也。”

为什么说得国最正的不是明朝,而是清朝?乾隆给出答案

一代帝王的豪气昭然可见。其实在乾隆帝眼中,天命与正统已然成为两个概念:如果天下归一,则中原王朝自然拥有天命;如果九州分裂,此时才有必要去追溯正统究竟在哪一个偏安政权。乾隆帝认为,“夫辽、金虽称帝,究属偏安”——如果占据中原的金国都只是偏安政权,更何况南宋了。在此,南宋的无非是继承了前一个王朝的正统,但并不享有天命,因为天命只有如清朝这般统一天下的王朝才有资格继受。除此之外,乾隆帝还有另一套理论证明清朝“得国最正”:

为什么说得国最正的不是明朝,而是清朝?乾隆给出答案

“我朝为明复仇讨贼,定鼎中原,合一海宇,为自古得天下最正。然朕犹于《通鉴辑览》内存福王建国之号一年,使其能保守南都未尝不可,如南宋之承统绵延不绝,而奈其当阳九之运,天弗与,人弗归,自覆其宗社也。此实大公至正,天下万世可以共见共守之论。然馆臣之删杨维桢《正统辨》者,其意盖以金为满洲,欲令承辽之统,故曲为之说耳。不知辽、金皆自起北方,本无所承继,非若宋元之相承递,及为中华之主也。若以此立论,转觉狭小,天下万世必有起而议之者,是不可以不辨。”

为什么说得国最正的不是明朝,而是清朝?乾隆给出答案

这一番说辞,有必要与朱元璋认为明朝得国最正的理由进行对比。朱元璋认为,明朝“取天下于群雄之手,不在元氏之手”,且“上不阶寸土一民,呼吸响应,以有天下”,前者是明朝并非攘夺元朝疆土,故非叛逆之臣;后者则是“功业理论”下的天命昭昭。细品乾隆帝之语,竟与朱元璋如出一辙:清朝的功业比之于明朝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为明复仇讨贼”的道德优越性则远胜于“取天下于群雄之手”。清朝完全符合“君子大居正”、“王者大一统”的道德主人,其“得国最正”之说在这样的逻辑下也的确自恰。

为什么说得国最正的不是明朝,而是清朝?乾隆给出答案

不过天下未有不亡之国,武功赫赫的清朝最终依然以一纸《退位诏书》终结了二百七十六年的国祚。不过,这一份诏书只有禅位,却无继受——皇帝“家天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于是这一份诏书,终结的不仅仅是清朝国祚,更是历代王朝的天命正统:

为什么说得国最正的不是明朝,而是清朝?乾隆给出答案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义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为什么说得国最正的不是明朝,而是清朝?乾隆给出答案

在另一份太后懿旨中,还有一句作为天命终结的补充:“古之君天下者,重在保全民命,不忍以养人者害人。现将新定国体,无非欲先弭大乱,期保乂安。”在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面前,那个行郭威、赵匡胤之事的袁世凯要的并不是帝位,而是中华民国的大总统之位。只是就是爱新觉罗·溥仪送上诏书的那一刻,一定不会想到眼前这个已经“新定国体”的内阁总理大臣会在三年后称帝……

为什么说得国最正的不是明朝,而是清朝?乾隆给出答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