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反人性的教育

 何必清晨 2018-06-27

图:Unknown artist


有位秦皇岛的朋友留言,问:


“连岳,你好。请问现在网络上获得知识这么容易快捷,还有必要存在高校么?网上有无数精彩的公开课,要比大部分课题老师更吸引人。现在学生上课都带手机,无法专心听课。”


这问题挺有意思。


教育某种程度是反人性的。


人性是什么?好逸恶劳,短视,为了眼前的快乐放弃未来。刚入学的小孩,六七岁,完全没有理想,体现出来的是纯粹的人性,他们的起步是不甘愿的:这么辛苦识字算数,完全不知道是为了什么。


所以他们需要一定程度的强制:学校的纪律与竞争,家长的批评与鼓励。慢慢地,他们在学习中发现自己的天分,养成了习惯,找到了乐趣,像汽车装上发动机,有了动力,此时,强制就可减退,或者退出。


有人上了大学,依然需要强制,没有同侪压力,没有学分要挣,给他自由,可能马上垮掉。大学的功效,在于它有无形的强制力,也设有刚性目标,不学成一定的知识,毕不了业,拿不到证书,找不到工作。


这也能解释为何有人大学一毕业,终生不学习,因为再也没了强制。


有自驱力,终生学习的人,少之又少。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学一时还消失不了。阅读、上课、学习这种需要专注的事,耗费能量,很累,不易长久坚持。在自己专业领域,每天阅读一小时,十年后是专家,这道理人人懂,五个月后仍然坚持的,不会超过1%。免费的公开课,对大学构不成竞争。


不过网络时代,尤其是已经开始的高速网络,确实是终生学习者的天堂,你想学什么,都有世界一流的专家为你解答。他们确实不需要大学了。


这是网络时代的马太效应:有知者更加有知,无知者更加无知。新时代与新资源出现,不会让懒惰的弱者忽然领先,只会让原来的强者更强。


很多孩子成绩并不好,也不爱读书,家长们往往做出错误的选择,把他们塞进完全不入流的大学,指望奇迹发生。这类大学的师资差,容易混,孩子浪费四年后,更加懒散,本事没长,心里却以为自己是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只好开始写自己的人生悲剧。


天分高,能自律的人,必然是少数,所以多数孩子成绩不可能好,他们高中毕业(或初中毕业),去学手艺,从最朴实的工作开始做起,机会更多。当然,家家都只一个孩子,这话不容易听进去。我家的孩子,也要读大学!怎么能做工?丢不起这人。


从各个层面来说,反人性做一个决定,是很难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