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历十五年》到底是本什么书,都讲了什么?

 昵称32901809 2018-06-28

作者:金满楼

初次读到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是1997年,大三的时候。当时听了老师的推荐,在书店正好碰到这本书,就买下了。

书是不厚的,一本小书,大概也就七个章节(?)、十万字的样子。但读完之后,真的震动很大。

倒不是里面有多少惊人的观点,而是感觉:原来历史也可以这样写,竟然也可以写得那么生动!



怎么说呢,我本身是历史系的,从小也喜欢历史,但老实说,之前获得的感觉都是片段的历史知识,因为之前的写法生硬、套路固定,全是教科书和知识集的面孔。

说不好听点,多数所谓历史著作都是面目可憎,一点都不亲民。

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就不同了,从故事(绝不是虚构的)开始讲起,然后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娓娓道来,向读者一步步揭开历史的画卷,一幅宏达的历史画面由此展开。

这种以小见大的功力,可真是不简单!这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方法,可真是容易让人接受!



记得推荐这本书的好像是方志远老师吧,这和方老师的讲课风格也很像,也是由浅入深、由小见大,各种小故事信手拈来,他的课,也是当时学校大概唯一有旁听生的。

多年以后,我也走上了历史写作的道路,我的早期作品,主要是模仿两个人,一个就是黄仁宇先生,另一个就是唐德刚先生。

因为功力有限,很快就被人看出来了。

譬如《辛亥残梦》、《门槛上的民国》,至今仍有读者说,这两本书感觉有《万历十五年》的风格。(另一本《北洋往事》,则受唐德刚先生的影响比较大。)



当然,《辛亥残梦》和《门槛上的民国》分别写的是1911年和1912年,和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的取材有接近之处,但论水平论功力,哪能和黄先生相比呢。

尽管如此,我还是很高兴有读者这么说的!

总的来说,历史写作还是好考虑读者的感受,尽可能的生动形象,历史作品也应该有文学的技巧和价值,尤其是通俗历史作品,更应该如此。

事实上,即便是学术作品,也不应该刻意排斥文学性,毕竟,所有的社科类作品,其实都是文学,都是艺术,没必要自建藩篱。

以上,就是《万历十五年》给我的最大感受和收获,感谢黄仁宇先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