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历十五年》作者却只能用“惨”来形容

 boxing2010 2020-11-30

近40年来,《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及其著者黄仁宇,在华人圈可谓红得不可思议。

尤其是到了1990年代中后期,该书“三联书店”版问世后,更是长期霸占“当代最畅销历史书”之位。总印刷量,在同门类中据说仅次于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至今仍然以每年行销6万册的成绩让人另眼相待。学者维舟说,这种受大众热捧之状,“在前辈学者中,略可比拟的可能就仅有梁启超了”。

因《人民的名义》再爆,《万历十五年》作者却只能用“惨”来形容

黄仁宇,1918-2000

是的,在很长一段时间中,这部书的畅销程度,很奇怪地几乎达到了“人手一本、家弦户诵”的程度。以至于,三年前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热播时,有好几个相似镜头特意反复插播:咱们的“高育良书记”,公务丛脞之余,总不忘谆谆教导那美女小三,要多读《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风靡大陆,但读者却没有几个人知道或者关注黄仁宇,这样的一个诞辰似乎无足轻重,不免令人觉得可惜。

因《人民的名义》再爆,《万历十五年》作者却只能用“惨”来形容

而在此之前,从没有一个人像黄仁宇那样写历史,在这之后,世上再无第二个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亦将成为千古绝唱。

照理,这样的业界大佬,在美国应该会过得不错,但当我们揭开历史的风尘,才豁然大悟,这位先生在美国的境遇,只能用一个字“惨”来形容。

数十年形同盲流的生活,给他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损害,还有心灵上的巨大冲击。

因《人民的名义》再爆,《万历十五年》作者却只能用“惨”来形容

当时的他,虽然被美国一所大学雇佣任教,在在教学期间,却无法完成身为学者的“业绩指标”,直到垂垂老矣,他的作品才被批准公开发表。

至于他为何会被解雇,而且何以会找不到工作,其因这些年也有好多说法。比如,西方学术界向来对中国人有偏见;比如,黄仁宇因为政治见解,受到迫害;比如,黄仁宇先生太优秀,引起同行嫉妒,遭受排挤;诸如此等。

以我的阅读认知,这些零零总总的看法,有些固入情入理,有些可能真的过度解读了。实际上,可能只因为,在彼时的美国学术界,乃至汉学圈内,黄仁宇始终都是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

只能说,唯一且最终能理解他、欣赏他的,确实还是我们中国读者。

因《人民的名义》再爆,《万历十五年》作者却只能用“惨”来形容

《万历十五年》初版本

少年戎马梦

黄仁宇原籍湖南,1918出生于长沙,杨开慧还是他远亲。

黄仁宇出生于政治色彩浓厚的家庭,早年就读于 南开大学机械系 。此时的中国是痛苦与希望交织的时代,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黄仁宇受 “救亡图存 ”思想的影响,选择了工科,因为飞机大炮能够击退敌人,吟诗作赋却不能拯救处于水深火热的民族。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黄仁宇的爱国热情让他离开了无忧无虑的学堂,毅然辍学从戎。1940年代初期的赴缅远征,他是亲历者。荣功过,并且受伤过,被日寇狙击兵射中大腿。

因《人民的名义》再爆,《万历十五年》作者却只能用“惨”来形容

青年时期的黄仁宇

在无人地带的雨林中,他度过一生中最惊心动魄的时光。如果说,人生如此发展下去,他会是一个坚毅的军官,娴熟的机械技术员,仕途会一片光明,未来是康庄大道。然而,倘若如此,我们失去了 一部可能改变一生的书籍——《万历十五年》,世界则会失去一位优秀的历史学家。

残酷的战争,促使这位青年人,开始有了“历史学家”的意识,“眼见人类如此大规模的相互争斗与杀戮,使我有心思考人类社会的运转规则与走向”。

因《人民的名义》再爆,《万历十五年》作者却只能用“惨”来形容

本以为就此安稳

1967年通过余潜山的推荐,黄仁宇先生任教于纽约州立大学,生活看似稳定。期间他还任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还曾参与《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的集体工作,也参与了《明代名人传》和《金桥中国史》的写作。但是也颇受费正清的看重。

但是在再稳定十年之后,不幸的消息突然来临,他被告知裁员,而他就在裁员之列。突然间他失去了稳定的经济来源。 而对于他的被辞退却众说纷纭。就当时他被辞退的原因是学校人员缩编而致。其实大概也就是如此。首先,在49年以后,美国由于与我国关系的原因,大量投入研究汉学。而在70年代以后国际关系发生改变,于是关于汉学的投入大量缩编,当时黄先生被所任教的纽约州立大学纽普兹分校从正教授的职位上解聘。

因《人民的名义》再爆,《万历十五年》作者却只能用“惨”来形容

其次,由于黄先生进入历史界的时间来说,不是很占优势,即使他很勤奋,也少有欠缺。而且当时他在学术著作方面,没有特别大的成就,在美国当时也是处于汉学界的边缘式人物。而他在被缩编之列也是有原因的。

其三,就是有一则逸闻。当时在美国的汉学界地位颇高的费正清,原本是很看好他的,但是后来不欢而散。失去了在美国汉学界可以有所借助的力量之一。而两人关系为何仅仅维持几月之短。不得不说黄仁宇的性格。他本是军人出生,进入学术界之后,脾气和为人处世却没有多加收敛,仍旧是一幅"军痞"之相。

当然会被很多界内人所不喜。而费正清在接触之后,自然会发现这些特点,加上学术本来就会有分歧。两人最终各奔东西。当然不管是境遇还是性格问题,终归是当时他在业内的著作没能有一席之地。导致他被一所三流学校开除之后,甚至没有其他学校对其抛出橄榄枝,失业数十年!

因《人民的名义》再爆,《万历十五年》作者却只能用“惨”来形容

本是蒙尘明珠

黄仁宇先生被辞退只是已经六十多岁,可谓是年暮凄凉。但是虽然当时他在美国业内不受认可被撤职,可是不久之后,他的《万历十五年》就在我国内陆出版,并且一炮而红,至今仍旧被大家所喜爱。

作为一个研究者,黄仁宇跳出了左/右、东/西之别,对他而言,“超过党派的分别,也超过国际的界限”,这样解释历史,才能面对那些为建设新国家而奋斗、挣扎、毁灭的亲人和故友——他们就像万历皇帝、张居正、戚继光,在时代转折的前夜,留下一个个可敬可叹的剪影。

因《人民的名义》再爆,《万历十五年》作者却只能用“惨”来形容

2000年1月的一个周末,黄仁宇坐着夫人格尔开的车子到戏院看戏。汽车沿赫逊河岸曲折行驶,他笑着对格尔说:“老年人身上有这么多的病痛,最好是抛弃驱壳,离开尘世。”一到电影院,黄仁宇说身体不舒服,在进门的厅堂上一坐下就晕倒了,叫救护车送到附近医院后,人已悄然走了。

因《人民的名义》再爆,《万历十五年》作者却只能用“惨”来形容

黄仁宇先生一生,勤奋过人,著述等身,可是他的尴尬在于:委实没有一部过硬的、有分量的学术著作,能够在美国汉学界占据一席之地,甚至学术能力、研究水准、作品价值一直饱受质疑,甚至是冷嘲热讽。

他在专业化的汉学圈,头衔是“明史专家”,主攻方向是明史,再具体而论,是中国明代的财政税收制度。

在这个研究领域,他虽有出过一本博士论文《明代的漕运》,可唯一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著作”,大体只有一份《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评价又太一般。

其余,往后令他在大陆名噪一时的《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等书,彼时至今都没被认为是“学术”。

因《人民的名义》再爆,《万历十五年》作者却只能用“惨”来形容

他走的是那么的干净,如风一样随风飘散,仿佛没有来过的痕迹。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在他诞辰百年之日,竟无人记得他, 掉念 他! 或许是他交友甚少,亲人朋友的相继离世,或许是他的书仍然没有带给他恰如其分的荣耀…直到《人民的名义》热播,剧中高育良和高小凤的对话,才终于让《万历十五年》重回大众视野,人们才终于记起,曾有这么一个人,他叫黄仁宇, 他的作品影响中国几代人。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被许多人称为“改变一生”的书, 有很多读者甚至表示,阅读此书后,对历史,对人生,对个人发展又有了新的认识。

它教会我们不要用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视角评判人物,事件,与我们接触的历史教科书不同,他 善于剖析某人奇异行为背后的动机, 从而让读者直观理解,并感同身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