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对高血压患者实施管理?

 渐近故乡时 2018-06-28

研究表明,在社区高血压患者中进行规范化管理能够显著改善高血压的控制情况。为使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能够得到长期有效控制,必须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


通过管理可监督患者药物和非药物治疗的依从情况,了解药物治疗效果,观察不良反应,监测血压控制情况,从而适时调整治疗方案,并在必要时转诊。具体管理内容如下:


1、建立健康档案


发现高血压患者后,即应建立健康档案。档案的基本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家族史、现病史、生活方式等信息,以及对疾病的评估


2、确定治疗和健康教育策略


依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并针对患者的危险因素和临床情况确定相应的健康教育内容。


3、定期随访


随访的目的是了解药物和非药物措施的落实情况、疗效、可能的不良反应、疾病的转归状况,因此是保证患者治疗安全和血压长期稳定的主要措施,是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


随访的内容要个体化,形式可多样化,如门诊随访、电话随访等。至关重要的是要达到目标。


4、自我管理


高血压是长期性疾病,患者自我的积极参与非常重要。通过健康教育和管理督导,促使患者自觉按时规律服药,规律监测血压,留意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同时养成健康的生活饮食方式,就达到了自我管理的目的。

自我监测血压


自我监测血压是自我管理最主要的内容。要选择合适的血压计,通常建议选择经过认证的上臂式全自动或半自动电子血压计。定时测血压,一般建议初始1周每天早晚各量一次,每次测2~3遍取平均值;如果控制平稳可每周只测一天的血压;长期观察,每3个月进行1次连续1周的血压测量。

自觉遵医嘱用药


大部分患者需要药物治疗,不规律的药物治疗不仅不能够控制血压,而且由于血压波动较大会引起额外的风险。患者到医疗机构就诊的时间毕竟优先,自我督促、遵照医嘱规律用药就显得尤为重要。

观察病情变化


同样的道理,患者不可能经常去医疗机构,关注病情的变化和可能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是患者必须要做的事,也是对自己健康负责的表现。


及时发现、及时就诊可将风险控制在有限的范围。如出现头晕、眼花、视物不清和其他不能解释的症状,应立即就医。

调整生活方式


医疗机构只能将存在的不良生活方式告知患者,并通过协商帮助制定改善的方法。而具体落实还要依赖患者自身的努力。在医生的指导下,回家后认真履行、体味,并坚持不懈,方可奏效。


5、掌握转诊时机


为了保证患者安全,出现以下情况时应及时转诊:


  • 规律药物治疗3个月后血压控制仍不满意

  • 血压控制平稳后再度升高并难以控制

  • 血压波动很大,处理困难

  • 出现高血压并发症症状

  • 出现靶器官损害或新的严重临床情况

  • 出现不能处理的不良反应

  • 其他难以处理的情况


6、定期评估


根据随访信息进行评估,肯定取得的效果,了解存在的问题,适时调整治疗方案和转换管理层级。


◆ ◆ ◆  ◆ 


至于管理的手段,随着网络和手机的应用普及,近年来,通过开发信息化管理平台,借助网络和手机短信进行高血压管理逐渐受到重视,并已在北京、杭州等城市展开试点研究。


建立网络平台,在网站上设置多个板块,如健康教育专栏、最新知识成果、视频专栏等,增加即时医患互动窗口,可方便患者与医生沟通交流。建立手机短信平台,定时提醒患者或家属规律服药、监测血压和按时随诊,定期发放高血压防治相关知识,也是进行健康教育的便捷措施。


这些现代化的信息渠道弥补了医务人员的时间、精力有限,管理数量有限的不足,使模糊化、信息化管理成为可能。


来源:基层高血压诊疗知识汇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