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制度设计丨被误读了的“管理学”

 若悟369 2018-06-28

管理,是一门科学;但管理学,还不是一门科学。

一门可以称之为科学的学科,不会是一个“没有篱笆的菜园子”,什么人都可以跑进来指手划脚、说三道四,今天流行一种时尚观点,明天冒出另一种新潮说法,“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一地鸡毛之上再落一层鸭毛。

而当今中国的管理学界,恰恰是这番乱象,就连素不相干的和尚、道士、国学大师,也都跑进来凑热闹,一个个激扬文字,指点江山,“意气风发”,领着一干不明就里的企业家们“一起发疯”。

云山雾绕的管理学

一位号称要将“佛学智慧引入企业管理”的大师开堂授课,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一个佛学经典:有一个老和尚,带着两个小和尚打坐,呼呼呼起风了,小和尚修行时间短,道行不深,东张西望,一个指着旗子说“幡动”,另一个争论说“风动”,老和尚淡淡地说道“心动”。

一众学员听完后,佩服得五体投地,掌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唯独我有些疑惑,便站起来向大师请教:“大师,如果我派两个人把老和尚扔进龙卷风里或者台风眼里,呼呼吹上天,再吧唧摔下来,腿折脚断,鼻青脸肿,满脸是血,疼得哎哟直喊妈,然后我再去问他,风动还是心动,他将作何回答?”大师无言以对。

道理再清楚不过了,风的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总有一些客观现象和客观规律不是闭着眼睛说“心动”就能否定得了的。

科学,无外乎是要追寻和探究事物自身的内在机理和客观规律,所以,科学一定是唯物的,管理学作为一门科学也是如此。

虽然传承千年的传统“国学”,能给我们带来无与伦比的深厚启迪,但毕竟与唯物的管理科学体系大相径庭甚至抵触冲突,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

狠抓执行的管理学

与“山在虚无缥缈间”的“国学”相比,“执行力”毕竟是冲着解决实际问题去的,就这点而言还是值得肯定,但也不能指望“狠抓执行力”一抓就灵。

因为靠逼员工是逼不出真正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还应拓宽视野,跳出执行看执行,对执行的缘起——管理制度严格审视,看看制度本身有没有缺陷。

近些年来,国内的管理学界掀起了一股宣扬“执行力”的热潮。似乎一强调“执行力”,组织内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等难题就会迎刃而解,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等等毛病就会烟消云散,“执行力”俨然成了包治企业百病的灵丹妙药,迈向事业成功的不二法门。

一套经过科学化设计、符合客观实际、顺应民心民意的良好制度,可以让执行事半功倍,甚至获得自动执行;反之,脱离客观实际、违背人们共同意愿的庸劣制度,极致的执行,就是极致的伤害。这方面的例子举不胜举。

自运行机制,企业管理的新篇章

传统的管理是基于人管人,这在很多企业中非常普遍:从总经理到总监,然后到部门经理,这样一层层管下来,这是传统的管理模式,也是从西方引进的一种管理思想。西方是基于人性恶,即把别人都看成是坏人,然后采用制衡、预防,敌视,互相牵制等手段实现管理目的,这样的管理违背了人性,效率低下,并且成本高昂。

中国的传统管理学要么是假定人性善,要么就是使人向善,通过道德教化等文化理念使人能够达到和谐统一,但是这种管理思想很理想化,一般很难实现,很容易使企业管理陷入乌托邦式的美好又空洞的境地。

戴老师的管理机制设计学,乃至整个企业设计实际上是在传统的管理路径之外走的第三条路径。就是如何让“恶人”和谐统一。自运行机制和传统的管理最大的不同是员工的自我管理,因为所有对人的管理他的起点都是当事人的自我管理。我们不应该事后想方设法如何去管他,而是事先想办法如何让他自己管好自己,那么这就从根源上解决了管理的问题。

制度设计丨被误读了的“管理学”

戴老师一语中的的指出:到目前为止所有人类社会最本源的驱动力还是利益。可以自动运行的机制实际上是借助了两点:第一点是借助当事人的利益追求,第二点更普遍的是借助当事人的利益博弈,构造一个巧妙的博弈结构,使得员工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自动自发的达到企业的管理目标。这就是自运行机制设计的核心思想。

在企业内设计一种巧妙的博弈结构体系,让员工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顺带的把企业的目标实现了。这样的管理机制员工自动自发,老板省心省力。

自运行机制——让制度去管理

当我们抓住了事物本质,一个公式即足矣,例如,爱因斯坦只用一个“E=mc2”便揭示了质能关系;而像“指标评价体系”之类的复杂模型,层层解释,烦琐论证,恰恰说明我们没有把握本质,只能在事物的外围绕圈圈。

科学上的“奥卡姆剃刀法则”要求我们直趋事物本质:一个原因就能解释事物,不要用多个;用简单方案就能解决问题,不要用复杂的;否则就是浪费。

制度设计丨被误读了的“管理学”

一句话:把烦琐累赘一刀砍掉,让事情保持简单!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无为,不是不闻不问,什么也不做;而是不妄为、不乱为,顺应事物自身的运行规律,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被誉为日本“经营之神”,他的经营秘诀就是没有秘诀,“我经营的唯一方法是经常顺应自然的法则去做事”。

无为而治靠精巧制度。而制度设计,就是要创设“活的可以自动运行的游戏规则”,或者说“精巧、灵动、自运行的游戏规则”。借助当事人的利益追求和利益博弈,将其合力的方向导向预定目标。借风使船,顺水推舟,从而自动自发地实现组织的政策意图和管理目标。

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应当是一个优秀的“游戏规则制定者”。没有必要事必躬亲,事事亲力亲为;只需制定好游戏规则,让别人去玩,而玩的结果正是他想要的。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