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这段历史已很难考证其真伪,但这里蕴含的知识还是挺有意思——虽然描述的事实相同,但二者的确会给人完全不同的体验——“屡战屡败”会让人觉得是办事不利;而“屡败屡战”却让人感觉是不屈不挠,勇气可嘉...
为什么仅仅是调换了两个字的顺序,就会产生如此不同的效果?
别急,我们可以再来看另一个例子:请问“大学生当妓女”和“妓女考上大学”,这两种情况谁给人的印象更好?
我想绝大部分答案都是后者——前者会让人觉得是堕落,而后者却让人觉得是浪子回头...
尽管我们并不知道前者的女大学生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才失的足(万一是为了给重病亲人治病呢),也不知道后者的妓女是出于什么目的才去考大学(万一是为了提高身价呢),但我们就是会想当然的认为前者是负面的,后者是正面的。
其实,以上这两个例子的背后,都蕴含着同样的心理学知识——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最新出现的刺激物促使印象形成的心理效果——在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不同的刺激物依次出现的场合,印象形成的决定因素是后来新出现的刺激物。
也就是说,如果你先向人们展示一个事物的负面信息,再展示正面信息,那人们对这个事物的最终印象就是偏正面的;而如果是反过来先正后负,那人们对它的印象就没那么好了。
对于这种心理,我个人更喜欢称之为“认知惯性”——人们会想当然得根据已有信息的「趋势」(也就是你表述信息时的顺序),对后面会发生的事进行脑补。
最直观的就是我们经常能在各种商业计划书里看到的趋势图了。如果你想说服投资人投你的项目,那你一定会给他看该行业或你业绩的增长曲线,让他认为该曲线还会继续增长,从而更加看好你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