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淮深之治——割据时期的西藏13

 金色年华554 2018-06-29
黑马兄供图

通俗西藏史系列——通俗西藏史《吐蕃王朝》卷(已完本)

藏地杂谈系列——心爱的姑娘是个美丽的木头碗安放灵魂的绿松石活佛是个大宝贝

西藏的神话和神话时代的西藏系列——天上掉下个赞普来!、止贡赞普谋杀案屌丝的逆袭返老还童的赞普

上一节渐起的阴霾

二、河西乱局

1、归义后事

1、淮深之治

沙州归义军在张议潮的领导下克复河西十一州归唐,可谓是晚唐时期河陇地区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不过归义军的领袖,却并不是只有张议潮一人。在张议潮入长安为质后,张淮深张淮鼎索勋张承奉先后担任归义军领袖。唐朝灭亡的前一年(公元906年),张承奉西汉金山国,自称“白衣天子”张承奉死后,曹议金复起归义军之名,史称曹氏归义军

张氏、曹氏归义军,从公元848年——公元1036年,长达188年的时间里,虽然势力不断削弱,仍牢牢占据着沙州周边的区域。在这段从晚唐、五代、西夏和北宋初年的岁月了,一直是河西地区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涉及张议潮之后归义军的历史资料却非常稀缺,下面我结合能够掌握的历史资料,把归义军后期的历史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并顺便介绍一下和归义军有关联的其他河西族裔的情况。

公元848年(唐宣宗,大中二年),张议潮在沙州起义后,于公元851年(唐大中五年)八月,遣其兄张议潭入长安献十一州图籍,其后张议潭一直在长安为质。公元867年(咸通八年),张议潭在长安去世后,张议潮入朝,唐廷任命他为右神武统军,晋官司徒并遥领河西节度

入朝前,他把河西军务总委其侄张淮深(张议潭之子)令守藩篱。公元872年(咸通十三年)八月,议潮卒于京师,赐官太保

对于一个政治人物,一生有两件事最为重要。第一件是建功立业,做不好这件事,也就是个混吃等死之辈,哪有机会见诸史端。另一件就是选一个优秀的接班人,将自己的政治遗产延续下去。

张议潮在决定孤身入京为质之时,为何要选择张议潭之子为续,而不是他自己的儿子接任?这是个非常令人困惑的问题,要知道张议潮是有儿子的,而且至少有两个。从接班人这个问题开始,关于归义军的疑问接踵而至。

首先第一个问题就是,当时为何是张议潭入京为质?以及张议潭在归义军中是什么身份?

张淮深(张议潭之子)女儿的墓志铭中,称其祖(张议潭)为归义军兵马使留后。晚唐时期,地处边疆的兵马使留后是个权力很大职务,这种官阶基本就是节度使的副手。故此,其后裔才能称其功绩为“手足相扶,共营开辟”,也就是说张议潭在归义军中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

按照古代“立长不立贤”的惯例,吐蕃沙州刺史(议潭、议潮之父)的位置应该由张议潭继承,但却是张议潮领了沙州刺史的官位。出现这种怪异情况的原因,可以从《张淮深碑》碑文中找到蛛丝马迹。

在碑文中称其父“推夷齐之让,恋荆树之荣”,这是两个典故,第一个说的是伯夷叔齐两兄弟让国位之事,第二个是说汉朝田氏三兄弟分家时,想要把庭前的紫荆树砍成三份分走,树忽枯死,三兄弟有感,决定不分家,紫荆树再生花枝的故事。由此可见,兄弟之间曾有推让之谊。沙州起事后,张议潭也曾为归义军奔走呼号、功勋累累,因此他才能官居兵马使留后之职。

既然张议潭在归义军中地位如此重要,大中五年时却毅然入朝为质,似乎与常理不符。

虽然在《张淮深碑》称颂其为“先身入质,表为国之输忠,葵心向阳,俾上帝之诚信”。话虽说的好听,但一旦入朝为质,便是天人永隔、骨肉分离,这一点议潭、议潮兄弟不会不知道。

因此有学者猜测,在面对必须有张氏血亲为质的局面下,兄弟二人应该有过默契。既然兄长曾有推让之义,又毅然忍受骨肉分离之苦。那当议潮老去,归义军首领将由议潭之子承续。

还有一点也要考虑进去,归义初成之时,威望最高的张议潮也确实无法离开沙州远赴长安。另外,在敦煌同时期的文献中,提及张议潮时曾说到“尚书贵子,二小郎君”。也就说在咸通八年(公元867),张议潮本人入朝时,其子尚不能承续他的位置。

而此时,张淮深肯定已经在归义军中形成了自己的势力,所以张议潮才会在此情况下,将归义军托付给了张淮深。而他自己则象《张淮深碑》中描述的那样:“事有进退,未可安然,须拜龙颜,束身归阙。”

这些都是我们这些后世之人的分析和推理,并不能排除兄弟二人以大局为重,高风亮节,确有“推夷齐之让”的风骨。毕竟这种安排,确实保证了张氏家族在沙州半割据政权中的控制地位。

接任归义军节度使的张淮深,显然没有辜负沙州人民的期望。在任期内,他成功的稳定住了至少是沙州周边的局势。

公元867年(咸通八年),安西的回鹘再次背叛唐王朝,引兵进犯肃州酒泉西桐地区。张淮深率领河西军民英勇反击,活捉回鹘首领,俘获士卒千余人,并向唐廷上奏表。

《张淮深变文》中曾记载,“朝廷派遣左散骑常侍李众甫、供奉官李全伟等上下九使,诏赐淮深,兼重赐金银器皿、锦绣琼珍”。

但在晚唐时期,河西地区的政治形势混乱不堪,唯一的规矩就是黑暗丛林法则。

回鹘占据甘州张掖并得到唐庭认可后,公元874年(唐懿宗乾符元年),其政权却被吐蕃吐谷浑温末龙家等势力联手击溃。败退的回鹘被迫向西逃窜,他们假借降附的名义进入了瓜州,但入城后马上就反水了,从归义军手中抢到了瓜州(甘肃酒泉瓜州县)的控制权,瓜州刺史阎英达有可能便是死于此役。

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年底,占据瓜州的回鹘部落,不但没有复夺甘州的计划,反倒引兵进攻沙州。这可捅了张淮深的马蜂窝,他琢磨着你们夺了我的瓜州,我还没腾出功夫揍你们呢,你们还敢来沙州挑衅,你当我是软柿子是吧!

张淮深亲率归义军与半途迎头痛击了回鹘军队,大胜之后,他遣使向唐庭报捷,唐朝政府派遣使者加授其官职。但瓜州回鹘贼心不死,居然派王子埋伏在西桐(唐朝使臣归途必经之地)准备劫掠唐使。

张淮深闻报后,领兵长途奔袭再次痛击回鹘军队,并直接将回鹘王子俘虏。瓜州回鹘屡次搞事,也让他认识到身边趴着这只猛虎是个不稳定因素。乾符四年(公元877)十月,张淮深决定驱逐回鹘势力,将瓜州重新掌控在自己手中。为此他进行了周密的安排,事先宣称要东去甘州开拓归唐之路,等到军至半途,突然命令全军转向奔袭瓜州。瓜州回鹘措手不及,被归义军一鼓而下,瓜州重新回到了张淮深手中。

收复瓜州后,张淮深随即派遣贺正使团前往长安,希望通过贺正的名义获得唐政府的节度使册封。但唐政府并未授予其节度使旄节,而是授予其救碟一封。正是通过此次册封,张淮深的检校官由散骑常侍晋升为工部尚书

《张淮深墓志铭》称颂的这段“乾符之政”中,显然包含了他在此期间,针对回鹘的一系列胜利,包括利用吐蕃温末吐谷浑等少数民族击溃生活在一带的回鹘,以及此后在沙州西桐等地连续击败回鹘,并最终收复瓜州的历史功绩。

在这段时间里,张淮深强硬的回击周边的割据势力,使沙州周边百姓在动荡的时局中,保有了一处安乐的桃源。因此,在其第三子张延缓的传中,才称颂他的事迹为“仆射(淮深)之政,远蕃归仁,塞下清晏。”沙州士绅对他的评价也颇高,称其“文治武功,不下议潮”,并有流传至今的诗歌歌颂他:

自从司徒归阙后,有我尚书独进奏。

□节河西理五州,德化恩沾及飞走。

天生神将□英谋,南破西戎北扫胡。

万里能令烽火灭,百城黔首贺来苏。

但河西之地远远没有海清河晏,归义军受实力所限,只能在沙州周边几州保持强势。就如《资治通鉴》所言:“(张议潮卒后)是后中原多故,朝命不及,回鹘陷甘州,自余诸州隶属归义者多为羌、胡所据。”

张淮深勉为其难的保住了沙州的祥宁,但在归义军内部裂隙却在逐步形成,并最终酿成了他与夫人及六个儿子一起殒命的惨剧。预知后事如何,请看下节——渐成嫌隙

上一节渐起的阴霾

下一节渐成嫌隙

都看到这儿了,点个赞再走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