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楷的减笔画法导致中国人物画发生根本性变革

 惠训书院 2018-06-29
     梁楷是山东东平人,生卒年不详,据夏文彦《图绘宝鉴》记载,为南宋理宗、宁宗时画院待诏:
  梁楷,东平相义之后。……(宁宗)嘉泰年画院待诏。赐金带,楷不受,挂于院内,嗜酒自乐,号曰梁疯子。
  梁楷主要生活在南宋中叶,与辛弃疾、朱熹、陆游等为同时代人。南宋宁宗时期,国家处于相对的稳定时期,画院一时人才济济,当时待诏有马远、李嵩、夏圭、苏坚、陈居中、梁楷、苏显祖、高嗣昌、白良玉、马逵等人,南宋历史上诸多重要的画家几乎都荟萃在此时出现,代表南宋成熟的画风亦即在此时最终形成。梁楷的绘画风格成型,亦可以说是南宋绘画进入高峰的一个象征。虽为画院待诏,但梁楷喜欢无拘无束的生活,性格狂放、诙谐,常常伴依禅宗,乐于与僧侣为伍,同方外人士有很厚的交情:“宋妙峰和尚住灵隐,尝有四鬼移之而去,梁楷画《四鬼夜移图》”(孙志《灵隐寺图》),居简和尚有《赠御前梁宫干诗》,可见他与僧人的关系相当密切。
  梁楷善画人物、道释、山水、鬼神,“所画山水、人物、花木、鸟兽,种种臻妙”(明朱寿镛《画法大成》),在绘画的许多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梁楷习画,曾受学贾师古,描写飘逸,青过于蓝。据《图绘宝鉴》说贾师古:汴人,善画道释人物,师李伯时。绍兴画院祗候,其白描人物,颇得闲逸自在之状。
  谓其白描有相当造诣,这对于梁楷自然会产生影响。贾师古受法李公麟,梁楷作为贾师古的弟子,李公麟的再传弟子,笔法渊源吴道子、李公麟,承继了吴道子、李公麟的画风而有所突变。他将工整、典雅的白描笔法散而为减笔,创造出了诸如折芦、钉头鼠尾、减笔、枯柴等各种笔法,人物画创作也开始从以形似为主转向以神似为主,用笔挺拔刚劲、老辣纵放,开始突破传统白描技法的束缚而大胆求变,因而在中国人物画发展史上,梁楷的减笔人物画是一个巨大的跃迁:画法始从梁楷变,烟云犹喜墨从新。古来人物为高品,满眼云烟笔底春。 (《南宋画院录》)其减笔人物,在当时画院中就已经具有很大的影响,《图绘宝鉴》说他:院人见其精妙之笔,无不敬伏,但传于世者皆草草,谓之减笔。梁楷减笔人物画继唐代王洽等人的泼墨、破墨山水画后正式出现,笔法上的突变,在人物画发展史上确实具有极为重大的影响。虽然画史记载早在六朝时就已有疏体绘画的出现,唐代周昉作画已经是“衣裳劲简”,五代时已有粗笔人物的出现,如石恪:“不守绳墨,多作细笔,人物鬼形殊状,惟面部手足用画法,衣纹皆粗笔为之。(夏文彦《图绘宝鉴》)同时代的跋异作品与梁楷的作品更加接近,已经是梁楷减笔画的前奏:(五代跋异)善泼墨山水,又兼长大像。其画用浓墨粗笔,如草书颤掣飞动,势甚豪放,至于手面及服饰仪仗,则用细笔轻色,详缓端慎。(林树中《五代的绘画》)。李荐于《德隅斋画品》又言:张图曾画《紫微朝会图》,用浓墨粗笔如草书,颤掣飞动,势极豪放;至于作面与手及诸服饰仪物,则用细笔轻色。
  以细笔画面部手足,衣纹皆粗笔放纵为之,“用浓墨粗笔,如草书颤掣飞动”,由此而形成遒劲的笔势,信手挥洒类作草法,已经开始注意到笔法的多种变化,为减笔人物画的出现作了准备。
  减笔画法的出现,更适合画家自如地表达内心的情感,标志着人物画本体的进一步自觉。但是由于唐、五代乃至北宋,人物画的发展仍以道释画为主导,以功用性为目的,人物画本身尚没有进入到本体自觉的程度,同时道释人物画亦不被文人士夫作为鉴赏的对象,如米芾在《画史》中就说道释画、仕女画“不入清玩”,因而石恪等人的人物画创作,在当时仅为别格,对于画家来讲,是偶一为之的事情,不可能成为绘画创作的主流。南宋时期,随着文人画创作理念的进一步成熟和社会的认同,李唐粗笔山水及米氏云山的高度成熟,势必影响到道释人物画的创制,梁楷减笔画出现并被广泛地认可,则已经是极为自然的事情了。尤其能以一个宫廷画家的身份,在高度精湛的绘画水准上以扎实的白描功力创成守变,其本身在绘画史上就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所以梁楷一出现,就直接导致了中国人物画的根本性变革,意笔人物成为中国人物画的一种从而被后世广泛地接受与认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