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穷兵黩武:五代十国时期的藩镇兵和乡兵

 老刘tdrhg 2018-06-29

五代十国延续了唐代的制度,在各个地方都设立有节度使。而这些节度使的权利和唐朝一样也可以组建军队,这些军队被统称为藩镇兵。这些藩镇兵的招募、训练、衣粮、兵甲、分派、作战等都由所属藩镇负责,属于私兵性质,而这些私兵也是藩镇得以长期存在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

穷兵黩武:五代十国时期的藩镇兵和乡兵

虽然统称为藩镇兵,但根据他们驻守地点、军事任务的不同也能分为牙军、牙外军、外镇兵、州兵等不同性质的军队。

牙军属于跟藩镇最亲近的队伍。唐朝后期开始各地的藩镇都会在节度使治所建立牙城,而牙军就是专门用来保护牙城、藩镇的军队。后梁建国的时候,梁太祖朱全忠(即朱温)为了控制住魏博节度使而带兵将魏博节度使最亲近的8000名牙兵杀戮殆尽。牙兵长期驻扎在节度使治所牙城之内,主要用来保卫牙城和节度使,各藩镇为了保证战斗力会注重挑选强壮善战的青壮年充当牙兵,可以说是藩镇最精锐的部队。而由于他们在藩镇内部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因此牙兵也享有各种政治、经济上的特权。不过在五代十国这个特殊历史时期,下克上是很常见的戏码,即便牙军也不例外,经常起兵作乱甚至反杀主帅。比如五代魏博镇经常作乱的银枪效节军、后梁作乱的襄州牙兵王求、天平节度使牙兵反叛杀死藩镇王檀、成德大将张文礼带领千余名牙兵谋害节度使王镕、后汉赵思绾纠结千余牙兵反叛长安。除此之外还有牙外军,牙外军是各藩镇在治所会府外围的罗城所部署的不对,又叫外营兵。

穷兵黩武:五代十国时期的藩镇兵和乡兵

外镇兵是节度使在州治之外所属各州县驻扎的地方部队。后唐秦州有十一镇,延州有白安镇,后晋魏州有夏津镇,后周陇右防御使管辖着三县五镇,这些地方都有外镇兵驻守。外镇兵的主将被称为镇将或者镇遏使,镇将不仅有统领镇兵的权利,还兼管着中央度支、户部、盐铁使在地方上所设的场院并主管场务,有的还在县、乡自主征收税赋。后梁太祖朱温路过朝邑县时便亲眼看到当地镇将权势还在县令之上,地位之高已成为一方霸主。

穷兵黩武:五代十国时期的藩镇兵和乡兵

州兵是由州刺史直接统领的军队。五代时期各州有多少军队因缺反记载而没有明确数字,但估计最少也有几百人。后唐末帝的时候,金州防御使马全节就率领着数百州兵打退了后蜀军队的进攻,被提拔为沧州留后。后晋初的时候契丹军队南下,祁州刺史沈斌带着所部州兵迎击,却因为兵力不足而兵败身亡,忻州刺史丁审琦见状不敢抵抗,就领着州兵跑去镇州了。由此可见五代十国的藩镇兵由牙军、牙外军、外镇兵、州兵组成,其中牙军、牙外军、外镇兵直接隶属于节度使管辖,州兵虽然归州刺史领导,但与节度使也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穷兵黩武:五代十国时期的藩镇兵和乡兵

五代的藩镇兵主要在本道内执行军事任务,一般是维持社会治安、镇压内部底层民众的反抗起义、防御临近藩镇军队的攻击,除此之外还要根据朝廷的命令配合中央禁军出征或戊守各地,五代时期的重大战争几乎每次都会征调藩镇兵一起出征。比如后晋天福五年(公元940年)安州节度使李金全反叛,朝廷便任命马全节为新的安州节度使率领洛、汴、汝、郑、单、宋、陈、蔡、曹、濮十州兵马讨伐。真元二年(公元916年)前蜀出兵攻打岐王李茂贞也征召的藩镇兵随行。

穷兵黩武:五代十国时期的藩镇兵和乡兵

藩镇兵和中央禁军分别从属于地方节度使和中央朝廷两个不同军事体系,藩镇军队一旦被地方军阀利用就会成为分裂割据甚至反叛造反的重要工具。唐朝后期河朔三镇长期与中央朝廷分庭抗礼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卢龙、成德、魏博三镇拥有着强大的藩镇军力。而五代时期的后唐、后晋、后汉也有一些藩镇仗着手中的藩镇军队嚣张跋扈、称王作乱,有些藩镇甚至跟中央禁军相互勾结。鉴于这种情况,不断削弱藩镇势力成为长期实行的重要举措,但对于一些实力强大的藩镇也不得不咱是忍辱妥协,而一旦形势有利则毫不留情的严酷镇压消灭了大批的藩镇乱兵。此外,五代各国为了削弱藩镇力量还不时地抽掉精壮藩镇兵进入中央禁军。比如后唐庄宗灭亡后梁之后杀死昭义节度使李继韬,并把他的牙兵全部补充进自己的中央禁军从马直军;宣武节度使李从审死后他的儿子李彦超也送给朝廷八千七百名牙军;清泰初年后唐命令各藩镇从地方部队中挑选强壮善战的青壮男子进入中央禁军,种种政策都在减少着藩镇军的后备兵源。

穷兵黩武:五代十国时期的藩镇兵和乡兵

除了控制兵力之外,五代还采取分割节镇的办法来削弱藩镇势力。使得藩镇越来越多的同时地盘却越来越小,随之能拥有的军队也自然大大缩水,到了后期有些藩镇仅仅拥有几个县的地方管理。《资治通鉴》中说:“虽名节度使,实一镇将,比之雄藩,岂可同日语也。”可见五代十国的统治者们通过这些措施不断的削弱这藩镇势力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穷兵黩武:五代十国时期的藩镇兵和乡兵

五代的乡兵也是对唐朝的沿袭,唐朝武则天时期就开始在部分地区征发团结兵。安史之乱后朝廷军队捉襟见肘,团结兵的设置就逐渐增多,这些团结兵大多都是在当地戊守服役却不长期脱离生产的地方民兵组成。到了五代十国时期战乱频发,征发地方民兵的情况也越来越多,而名声也各不相同,有乡兵、民兵、义兵、团军等不同叫法,不过性质是一样的。

五代的乡兵大概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有朝廷发布命令在全国或地方集中征发,后梁规定全国各地每七户出一名乡兵;晋出帝在与契丹军队交战的时候也发布过这样的命令,在后晋全国范围内征发乡兵,每七户出一人,而这名乡兵的兵器粮饷也由这七户共同承担,虽然晋出帝短时间内就征集了七万名乡兵,但他们训练差战力弱,不久后就被撤消了。到了十国时期这种情况也屡见不鲜,后唐命令国内每家出一名士兵称为“义师”,又从客户中三丁征一称为你“团军”;南唐濠州刺史曾征发乡兵万余人配合五千名州兵在定远城大败后周军队。第二种是各地的节度使、刺史因为军事需要而在管辖境内征发民兵,后周慕容彦超为了对抗朝廷就曾征发乡兵截杀镇将,总的来说那些臣服于中央朝廷的节度使、刺史经常征发的兵丁也属于乡兵。第三种就是各地的乡社为了在乱世中自保而自发组织的带有自卫性质的乡兵,这种以乡社为单位组织起来的民兵规模较小,主要用来防御零星的乱军和盗贼,只在本地活动。

穷兵黩武:五代十国时期的藩镇兵和乡兵

五代十国乡兵的征发遍及全国南北,规模已经超过了唐朝。既有各国朝廷的统一征发,也有各地节度使。刺史以及乡社地方豪强自行组织的。乡兵在各地节度使、刺史的领导下不登入军籍、不长期脱离生产,大部分只在当地服役很少跟随大军远征,即便参加远征在战事结束后一般也会返回故乡。一些国家在战争中也明确指示将俘获的乡兵放走可以继续从事农业生产,这与长期脱离生产以当兵为主要职业的藩镇兵和中央禁军有着明显区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