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维与写作的逻辑

 DMAIC_WORKROOM 2018-06-29

金字塔原理

--------思维与写作逻辑

第一篇 写作的逻辑

解释金字塔原理,如何利用远离构建基本的金字塔.

第二篇 思考的逻辑

冷静思维

第三篇 解决问题的逻辑。

针对研究分析报告,和解决复杂问题时,使用的分析问题,提出结论的结局方法。

第四篇 演示的逻辑。

幻灯片等演示用书面表达时,如何体现金字塔原理。

附录一 分析法和科学法在绝句问题中的区别。 附录二 列举了各种常见的写作模式。

附录三 要点的详细提纲。(关键概念和关键思维技巧)

第一篇 写作的逻辑

引言

很多人不能达到通顺,清楚的写作。虽然个人风格很难改变,但条理清晰容易阅读并不难做到。最重要的是要用合适的结构将文章信息组织起来,以便于读者理解。 一般的办法——也就是本篇的主要内容——就是金字塔型内容组织:

先阐述最主要最抽象的思想和概念,然后提供次要的思想概念来支持和解释前者。

整个文章形成一种总的Idea统领多Idea,层层递进,每一个层次既是上一层的扩展和支撑,也是下一层的概况和总结(可以统括其下的总体内容)。

以上是金字塔结构的纵向分解。在此结构中还有一个横向的分解:归于同一个层次的内容,共同支撑上层的主题,构成一个逻辑推断式,从而并列的组织在一起。(是否意味着,必须充分,而且互相不能重叠)。

这样,阅读的读者从顶部——中心思想开始——沿着各个分支向下展开。使得读者在阅读中可以遵循最普遍的“疑问/对话”的方式进行。每一层提出疑问,在下一层展开回答和阐述。随着这个过程的不断进行,读者可以理解文章中要表达的所有思想。

这种思维方式是跨越文化的共同存在的,因此,金字塔结构也可以在各种文化背景中得以有效的应用。

第一章 为什么要选择金字塔

1) 人的大脑只可以自然的一次记住最多7个信息,再多的情况下会发生遗忘。如果提高抽象层次——

塔形结构——可以保持更多的信息。

2) (PDF版P25)人的大脑会自然的为收到的信息加入关联(当然也可能判定为完全没有关联) —

—加入关联的基础是你传达的信息+接受者自己的理解。

为了让读者能够从你认定的结构关联方面理解(读者理解的信息结构=你试图传达的),必须提前提示读者结构方面的信息。也就是说,自己告诉读者结构关联关系,让读者知道在哪里去寻找共同点来建立逻辑。

否则,读者理解的和你想说的很可能不完全一致,很可能根本没有发现你试图表达的逻辑。 3) 自下而上思考:

在组织文章中自然的会不断的将有关的句子组合成段落,有关段落组织成章节,章节成文。最后获得一个表达单一主题的文章。文章表达一个单一的意思,而文章中的所有更细层次的思想都是主题的细分,并对主题起着支撑和解释的作用。 检查规则

a) 文章结构中任一层次上的思想都必须是其下一层次思想的概括。

概括是思维和写作中的主要活动。段落的主题/章节的主题:都应当是对应部分的概括。概括的方法如下:

b) 每一组中的思想都必须属于同一范畴。

为了呼应a)也即某一组抽象层次可以提高,那么这一组的内容必须具有逻辑上的共同点。

注意,提高只能是一个层次,否则过度的提升使得概念过分宽泛,仍然难以说明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所以,逻辑范畴在每一组内容中必须有统一和同一性。

检查的办法就是看看能否用一个复述名词来代表该组的所有思想。比如:建议,原因,需要的改变等。(本篇第六和第七章进一步阐述这个问题) c) 每一种中的思想都必须按逻辑顺序组织。

可能的逻辑顺序有4种 i. ii. iii. iv.

演绎顺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时间顺序(第一,第二,第三) 结构顺序(波士顿,纽约,华盛顿) 重要性顺序(最重要,次要,等等)

大脑能自然处理只有以上四种。如果你的文章架构不符合上述的规约,则说明思维或者思想的表述尚不完全,需要继续修改。

第二章 金字塔结构中的子结构

不是一开始就能够完美的按照金字塔形势组织文章的。需要在写作过程中组织思想,这里有一些金字塔子结构能够加快发现思想的过程。

主题和子主题之间的纵向关系。

促进作者不断的使用提问/回答式逻辑关系使得文章的逻辑关系从key line开始沿着一个分支不断深化。直到达到读者不会再有问题的粒度。然后返回到分至点进入下一个分支来推进。使得思想组织一直仅仅围绕一个主题引起的问题占看。

於是,在应用金字塔结构时,思路会随着纵向的疑问/回答模式视觉清晰化。每个表述都引起读者的疑问,而在这一表述以下的层次结构横向的回答问题。 例子:引用一个幽默小品。

作者:猪应该被当做宠物。 读者:为什么这么说。

作:有2个原因。首先,猪很漂亮;其次,猪可以培育出很多品种。 (注:以下只沿着漂亮线展开)

读:为什么说猪很漂亮。(沿着第一key line提问)

作:猪很漂亮,因为猪很肥(key1),而且具有英国既强势又仁慈的特征(key2)。 读:肥有什么漂亮的(key1的推进)

作: 肥胖能使的别人显得更苗条,也能够使得肥胖者更谦虚。(对key1的展开) 读:为什么具有典型的英国特征就漂亮呢?(key1完结,回到key2分支,提问,展开)

作:猪同大地是互相联系的,这种联系说明权利并非与仁慈不相兼容,这种态度是很符合英国特点的,也是非常美好的,足以成为英国的国家象征。

(对key2的回答,完成解释,后文中,针对同大地的联系,这个更进一步的Point进行问答) 。。。。。。。

子主题之间的横向关系。

为了回答上层次表述的疑问,必须在下层次中展开描述,同时符合逻辑——归纳或者演绎关系之一(不可以同时具有)。

演绎:有几项承前启后的论述组成的。第一个思想是对某种现象的表述;第二个是对该现象的主语或谓语进行表述;第三个思想说明了2个表述在世界上同时存在时的隐含意义。 如:人会死;苏格拉底是人;因此,苏格拉底会死。

演绎法的使用基于最后一个表述:因为(第二概念)苏格拉底是一个人,所以(第三个概念)苏格拉底会死。

归纳:因为你能够用同一个复数名词(支持原因,反对的原因,步骤,问题等等)显示他们的互相关系。

例子:

 法国坦克已抵达波兰边境。  德国坦克已抵达波兰边境。  俄国坦克已抵达波兰边境。 ——>波兰将受到坦克入侵。

如果用此方法必须要进行三段论式的论述,必须保证思想在逻辑上有共同点,并且可以由一个复数名词表示。

序言的讲故事式结构。

有了横向关系(第二节)的知识后还需要如何开篇——亦即是如何提出第一个问题。建议用说故事式的序言确定初始问题。

引起读者兴趣的唯一办法,就是使得文章的主题和读者已有的问题建立关联。序言通过讲述讲述故事来追溯问题的起源从而来提出问题。从而引起读者的注意。

一种典型的故事讲解——情景(Situation)的时间、地点;冲突(Complication)的人,事;提出问题(Question)和回答(Answer)。

有了以上三个子结构,你可以分析出文章真正的主题(故事式的序言);文章自上而下的展开关系(纵向);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是否符合演绎或归纳逻辑关系。从而真正的确定文章的组织思想,和(读者)要解决的问题之间的关系。 如何应用这些规则,见第三章。

第三章 如何构建金字塔结构

通过上一章已经找到了主题,位于顶端的“核心思想”,部分段落的逻辑结构,甚至还有一个引入主题的情景故事。

本章就讲述如何用已有的素材搭建其金字塔结构。通常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方法。

自上而下法:

在金字塔顶部的方框中:

i. ii. iii. iv.

画出主题方框,写出主题。

确定主要问题:确定读者对象,你的文章要针对的对象和关联的问题。 写出对该问题的回答:将回答与序言部分对照

列出“情景”:将要讨论的主题和“情景”结合起来,提出关于该主题的第一个不会引起争论的表述。 v.

列出“冲突”:对话模式启动。通过iv)协助读者进入“有问题吗”模式。寻找冲突/变化,提起疑问。

确定关键句 vi.

检查主要问题和回答。

看看ii,iii中的提问和回答是否和v中的冲突一致,能否顺理成章的推进过去。不能的话,则序言重新构思。 vii.

做出该建议确实可行的标书后,沿金字塔结构继续下行,确定读者在看到这样的表述后会产生什么新的疑问。

viii.

针对“为什么”类的回答都必须是“原因”,在关键句层次上提供的所有要点都是“原因”

ix.

在确定了要点都是符合逻辑后,下一步就是沿着金字塔向下思考,提供支持观点的论据。

自下而上法:

当无法准确or明确的提炼主题的时候,用此方法。 用三步走来确定“关键句”:

1. 列出要表达的思想要点 2. 找出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3. 得出结论。

初学者注意事项

第一章 一定先尝试自上而下法

第二章 将“情景”作为构思序言部分的起点 第三章 不要省略对序言部分的思考。 第四章 将历史背景放在序言部分

第五章 序言部分仅仅涉及读者不会对其真实性产生怀疑的内容。第六章 如果可以,关键句层次上更多使用归纳而非演绎法。

第四章 序言部分的具体写法

序言用将故事的方式引入读者熟悉的“情景”,说明发生的“冲突”,引发读者的“疑问”,进而做出“回答”。

虽然有若干变体,但依上而行对迅速的构思和组织有帮助。 它有以下几种模式: (PDF/p53)

讲故事形式

1) 为什么必须讲故事——吸引读者放开自己的杂念,专注于作者提供的信息。未讲完的故事会带

来悬念效果从而达到吸引读者注意的目的——进入特定的时间,空间和特定的故事高潮中。最好的故事是熟悉的故事+一些可能不同的思想。

如何开始引入“情境”

开篇使用:读者同意的/与主题相关的/独立的无争议的表述。如果读者群广泛,尽量考虑从他们共同的阅读物中组织基础故事。

Eg:任何大型医疗服务体系都受到资源日益匮乏的困扰,爱尔兰医疗服务体系也不例外。

什么是冲突——推动情节发展,促使读者提出“疑问”

《管理中的里程碑》一书中对情境-冲突-疑问(S-C—Q)的架构的具体化。

为什么采用这种顺序

S—C—Q—A的顺序可以变化以适用于各种不同的风格。

 标准式:S——C——Q  开门见山式:Q/A—S—C  突出忧患式:C—S—Q/A  突出信心式:Q—S—A

什么是关键句

关键句(Key Line)不仅要回答针对主题思想引起的因为,还要表明文章的组织结构。如果文章篇幅较长,就要列出多个要点,每个要点分别为小标题。 列出要点为序,让读者可以一眼(30秒)获得主要内容。

注意:要包含后文中所有的全部内容,不能在正文部分产生不属于关键句的要点。不要将某个名词范畴作为关键句的要点,应当是完整的思想。

序言部分应当多长

没有特别的限制,一般用前面的主题-情境-冲突-提问/解决的结构两到三段长。也可以很短,但要足以提出疑问。

关键句要点是否属于序言

关键句中要有情境-冲突-解决的简单版。关键句的内容是对提问的解决方案。要区别出全文序言是为了提示主题——而关键句序言是为了提示下面要讲的一个解答,是如何与主题相关的。

如何写好

1. 序言的目的是“提示”读者(已知)的信息而不是“告诉”读者“陌生”的信息。不要有图表。

2. 序言部分必须有故事的三要素,情境,冲突和解决方案(根据需要可以有各种顺序组合) 3. 序言的长度取决于读者和主题的需要。——核心问题在于回答一个问题。

常见模式

1. 我们该做什么

2. 该如何做(将/是如何做的) 3. 是否应该这样做

4.

为什么发生这种情况。

对应四种常见的商务型写作模式

1. 发号施令式(针对,我们该做什么和我们该如何做)

常用于指示,命令,要求。 典型疑问:How 模式:

S=打算做x; C=需要你们做Y; Q=我们如何做Y。 A=步骤

或S=你要做x

S=必须以y的方式 Q=什么是Y方式

2. 寻求支持型(针对,我们是否该这样做)

常用于申请经费等备忘录。

典型的读者疑问:我应该答应这个要求么? 模式:

S=我们遇到一个问题。

C=我们的解决方法需要„„(xx元经费) Q=(我应该同意么)

(A=请求尽快批准)=主题句。 C部分应附带理由要点:(支持主题句的理由) 1) 该问题刻不容缓;

2) 此方案是唯一/最好的解决方法

3) 可节约的成本(或其他财务结论)超过方案成本 4) 可以获得其他益处

3. 解释方法式(针对,我们该如何做)

提供资讯时,说明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句(回答)是关于“步骤”的。

S=必须做X;C=还没有做好X的准备; Q=如何做好准备 A=步骤一,二,三

4. 比较选择型(针对,我们该做什么)

就问题提出若干答案,以供选择 模式:

S=我们希望做X;

C=我们有一些不同的做x的方案 Q=哪一种最合理

默认可能性1:报告中有推介的一种方案而并非完全由读者选择。 因此 主题句Answer=a,b,c等若干方案中,c方案为什么优于其他。

正文组织(A部分)结构为,分列在标准1,2,3等方面c优于a,b;c有其他优点;或用上排除法:a,b有某项不可实现的缺点。

默认可能性2:各种方案各有长处,由读者根据评价标准选择。 此时主题句的answer=你最希望达到的目标是:

正文组织:目标1:a方案;目标2:b方案;目标3:c方案等等。

常见模式——咨询

写作目的:推介读者采用某种措施。通常只回答:怎么办;如何实施;方案是否正确;三个问题。 分为项目建议书和项目进度小结2种形式。 1. 项目建议书。(咨询公司的要害)

模式:

S=你遇到一个问题(用1,2句话描述该问题) C=你已决定聘请局外人来解决此问题

Q=(作者)是(读者)应该聘请来解决问题的人吗? 当然 Answer=Yes。 Keyline由四部分组成: 1) 我们理解该问题

2) 我们有合理解决该问题的方法 3) 我们在应用此方法上有丰富经验 4) 我们的业务安排非常合理 会用文字技巧隐藏C和Q部分。 P77的例文。

或者,当是熟悉的顾客时,将方案写入序言部分。

S=你遇到一个问题(三到四段说明) C=你希望通过咨询解决该问题

Q= (作者)将如何帮助(读者)解决问题。

Key Line=客户将因为这种方法而决定聘请该顾问。 2. 项目进度小结

反映项目在阶段结束时同客户和上级交流的正式文件。是正式的最终报告的基础。 第一份小结的结构:

S=我们一直在处理x问题;

C=我们告诉过你分析的第一步是确定Y是否成立。此步骤已完成。 Q=A发现了什么?。

目的:读者/客户的的反馈:追加某种调查or继续进行。 后续报告的模式:

S=在上一份小结中报告过,xx存在问题。

C=你们认为这不是一个长期的问题,因为„„。我们调查是否属实, 结果是„„„„ Q=(发现的结果)

A=我们认为仍然存在xx(和前面相同或相异),情况更严重。 简洁的方式: S=我们要做x

C=你要求调查Y,我们已完成。 Q=你们发现了什么

本章小结

要注意序言部分的重要性;他们应提出主题,并针对其引出作为回答的关键key;用故事型的方式引起读者注意力,并获得读者的理解力;同时,建立一个框架,保证读者的思维在此之内,从而使得读者更容易接受提出的意见。

第五章 演绎和归纳的区别

在金字塔结构中,有上下和横向(并列)2种逻辑关系存在。纵向的是提炼总结《-》支持论证的关系。同级并列之间只有演绎和归纳2种逻辑关系。 本章就讲述他们之间的应用。

演绎推理

过程和模式:

1. 对世界存在的某种情况做出表述

2. 对同时存在的某种相关的其他情况做出表述(针对第一格表述的主语或谓语) 3. 说明同时存在的隐含意义。

在3以前,可以用“因此”之类的话,推出结论的含义。他们所支持的主题思想是对1~3的概括。一般句型为“因为2所以3”。

缺点:所有的推理环节都罗列出来时,会让行为显得呆板,琐碎。必要时可以省略部分大家都理解的步骤。

不推荐使用。多用于从简单事实推出复杂结论,建议用于较紧凑,较低的层次。(过长的篇幅,会打散演绎推理的结构,造成难以理解)

演绎推理的使用

关键句建议使用归纳推理。符合读者理解的习惯。必须使用时用以下的结构。

1) 以上结构如果用演绎法表达,就依次(A1~ c1,A2~C2„„)的说明;如果用归纳法,

将表左转90度(也就是用3系列,统领起同标号的内容) 对于一些复杂内容,可以用连环式演绎(pdfP88) 应用时要注意

1. 不要超过4个步骤; 2. 推导结论不要超过2个;

注:不是做不到,而是太过复杂使得可读性降低。

归纳演绎法

难,创造性——归类和寻找共性的思维过程。

要点:

1. 对该组思想做出正确定义。

2. 准确识别该组思想中(与其他思维)不一致的地方。

归纳推理的过程

要点:找到一个表达所有思想的复数词。

该复数名词 1)可以表达思想中的一组名词 2)有一个以上的该思想。

画出(归纳所得的)要点/支持要点的论据(归纳事实)时,要反向的从要点到事实的进行依次论证,以排除不一致的内容或不准确/全面的要点。

抽象层次不能过多。不能让要点在事实之外仍有其他含义。

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区别

演绎:第二个思想是第一个思想的主语或谓语做出的评论。

归纳:能用一个相同的复数名词概括这个思想,并可以反向推理。(可以将主题中的主语/谓语替代进描述“事实”的句子)

注意:归纳有时会和“新闻事实罗列”混淆。区别的方法就是看结构相同的句子中不同的部分(多为主/宾)是否有共同点,可以提升一个层次。

第二篇 思考的逻辑

序章

从获得Key Line的层次开始,就可以写作了。 但写完全篇后,要注意检查:

 并列的标题或者要点,是否仅仅因为可以用一个复数名词概括,而不存在内在的关联性逻辑。  顶端的主题是缺乏思想性的句子(如:5个问题),而不是真正揭示主题的内容。

注:问题不是排列,而是排列的内容是否具有足够的平列关系。 思考过程的核心是审视每组思想。 本篇的主要内容就是从初始的“思想罗列”中提炼出有逻辑的并列思想。

分两步走首先,(第六章内容的)将罗列的思想组成逻辑框架,并确定其逻辑顺序;其次概括出分组思想的隐含意义(归纳跃进)(也是第七章的内容)。

第六章 确定逻辑顺序

本章的核心在于:金字塔原理时,同一组的思想都必须有某种逻辑顺序。目的是防止加入无关思想,或遗漏思想。 一共有三种逻辑关系: 3. 确定因果关系(时间顺序) Key=结果->原因1,2,3

4. 将整体分割为部分(结构顺序) Key=某公司改善->部门1,2,3的改善 5. 将相似的事物归为一类(重要性顺序) Key=问题->重要问题/其他问题

以上三种逻辑顺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但必须有逻辑。 下面说明检查和使用方法

时间顺序

可能是行动顺序1,2,3, 或者是一些思维过程(建议,目标)。 可能出现的问题:

1)罗列时,原因结果不清;

2)思维中本身已经有了逻辑却没有表达出来。

根据结果寻找原因

注意数字7.超过4,5点时,并列关系的逻辑性往往会失去严密性。这时,可以考虑提升一个抽象层次。例如:将原因-行动 扩展为-原因-阶段-每个阶段的行动。

揭示隐含的逻辑过程

最初罗列的内容中未必就是并列关系。需要根据思维过程重新整合。

结构顺序

定义:你使用某种方式想象某事物时的顺序。可以是真实的,概念的,可以是物体或过程。但想象的顺序使得其被划分为不同的部分。

创建逻辑结构

整体划分为部分时:(遵循(MECE原则))  各部分之间相互独立(Mutually Exclusive)  所有部分完全穷尽 (Collectively exhaustive)

划分结果包含了要说明的部分。最简单的结构顺序就是按照各个部分出现的顺序。

三种划分方式:活动本身(生产,销售,研发);活动发生的地点(东西南北)或针对特定市场,产品,客户的活动的集合(软件部门,硬件部门)  如果划分强调活动本身,建议用时间顺序;  如果划分强调地点,用结构顺序;

 如果划分强调与某产品有关的活动,可以视为一种归类,则用重要性顺序(依据是 类似 销售量,投资额等)。

描述逻辑结构

一个西奈半岛的例子,说明不同的角度看待它所属的地缘政治。最后总括其地理意义。也就是说,如前的逻辑结构搭建后,依照其顺序描述即可。

对结构提出修改建议。

一般按照结构顺序一一说明即可。

利用结构顺序概念检查写作思路

面对一塌糊涂的若干罗列点,遵循下面的修改步骤:

1. 每个点抽出核心意义(成本高,收益下降,销售低等等); 2. 考虑到它所描述的模型,建立树形或其他形态的逻辑关系; 3. 将1)的内容合并同类项后一一填入树形等逻辑关系; 4. 确定没有遗漏,没有缺少;

5. 在3,4的过程中,注意调整1的并列(增删)和重新提炼更有概括力的主题思想; 6. 按照3合并后的结构重新成文。

重要性顺序

也称为程度顺序,是对一组有共同点而聚集的事物所采取的顺序。如2个问题,3个基本面。也是最容易无逻辑关系罗列的结构。

创建适当的分组。

意识到当写下有n个问题时已经将所属问题划分为N个最重要的和(-n)个不那么重要的。  N和(-N)要完全

 N内部的要点有共性

 N内的问题按照特殊性有序排列。

识别不恰当分组。

 分组内容抽象,然后提炼其核心意。

 仔细检查作者思路,发现是否更符合时间/结构顺序。  归类为更高层次的类别。  P119页有关好例子。  过程:

1. 确定该组思想的类型; 2. 将同一类思想归类; 3. 找出各类别思想之间的顺序。

4. 最后确定问题,以及回答该问题的结构。

总结

对于凌乱的分组:

1. 快速浏览全体

2. 体会是否有逻辑顺序(时间,结构,重要性) 3. 是否有分组基础(过程,结构,类别)

4. 抽象后,能否找到共同点,从而归纳抽象一个层级,从而找到某些逻辑顺序。 关于如何让分组有效,完整,从而得出一个逻辑推论。见《第七章,概括分组思想》

第七章 概括分组思想

金字塔原理的上下规则——每一个层次都是其统括的下一层次的概括。 对于演绎:只要为结论做一个概括,即可得到抽象后的上层思想。 对于归纳:则要思考其中的逻辑组成,概括其间的逻辑概念。

注意:思想的组合不是思考的结论。很多时候“一个缺乏思想的”句子充当了主题句。 如“应该确立三个目标;存在2个问题;建议五项改革”。

避免使用“缺乏思想”的句子

对读者是无意义的,既没有提供信息,也没有激发兴趣。对作者来说,产生了没有完全思考,没有获得严谨完整思想的弊端。 如何正确的概括:

 检查分组基础是否独立/完全  演绎法,逻辑结构合理。

 归纳法,概括行动性思想时,应说明实施行动的后果;  归纳法,概括描述性思想时,应说明这些思想的共同点。

说明行动产生的后果

商业文书中,促进行动的语句最多。而写好这类的行动性语句最难。建议是根据其行动性思想产生的结果分组。

形成如下的结构:

结果 / | \

结果 原因..

/|\ 结果 原因…

困难在于:行动属于不同层次,但行动本身看起来很难产生区别和联系。 技巧:

 在将各行动性思想联系起来以前,先用尽量明确的语言表述行动思想。  找出明显的因果关系组合,尽量使每一组思想的步骤少于5  直接从行动语句中概括出行动结果。

使用明确语言

明确的标准:时间/程度/对象;有可以判断行动最终结果的标准;避免所有模糊的说明,反问式的提示(如,这样做的结果是怎样呢?)。当然,这个明确的过程中,会带来主题句的调整和改变。

区分行动层次

如果要求读者在进行行动A之前采取行动B:他们同一个层次;如果要求读者进行行动A,以便进行B:A比B高一个层次。

可借助一个关键词“以便”来协助判断。能应用“以便”来描述前后行动的关系的,可能就是有层次关系的行动。

用总目标-任务(n)-目标(1:n)-利益(1:n)的结构来统括所有罗列出来的行动并没有太多意义。

直接概括

理顺步骤后,概括结果(最难也是最没有便利步骤的阶段。  该组思想必须互相独立完全穷尽;

 概括性思想必须说明完成各行动步骤后导致的直接结果,措辞必须详尽具体。 例子:

 通过对排列出来的行动性句子进行压缩,  观察主语是否有共同性,

 谓语部分是否存在某种共同的气质,  提炼出这样做后的共同结果,  主题应用于各个行动中,以反向确认。

找出结论中的共性

从以下角度来考虑:

 找出思想联系在一起的结构上的共性  寻找思想间更密切的联系  归纳性跃进,概括出主题思想。

找出结构上的共性

从以下角度来考虑:

 针对同一类主语

 针对同一类谓语(动作或对象)  具有同一类隐含的思想

所谓同一类,是指得同一范畴,用同一个复数名词代表。没有字面上那么容易寻找,特别是用语端庄正式的时候。

寻找更密切的联系

第一法宝:句子精简。

分析的动作之间是“并列”还是“层次”关系 (参考“以便”)。

完成归纳跃进

一个巨大的思维活动,没有共性可循。 非常重要,不能用“非思考性”句子蒙混过去。

能概括行动们的共同结果,引出问题(行动们是他的解决办法) 对任何一个分组:问这个问题“为什么列出这些? ”

 这些思想应有共性,而且是以这种方式相互关联的仅有的思想——概括应是该组思想的共性所隐含的意思

 这些思想都是为了实现某一个结果而必须一同采取的行动 ——这种情况下,概括性思想应是这些行动的直接后果。

第三篇 解决问题的逻辑

引言

对于6,7章讲述的:根据情景-冲突-提问引出问题,根据问题的解答方面划分结构等技巧,开始应用于比较长,内容复杂的报告时,常常会带来困惑。过多的信息,过分长的内容,会使得前文所述的技巧变得被动,难以应用起来——因为你要传达的信息过分的冗长而无法提炼出要点。 所以,你需要本节的方法来“首先确定你要描述的问题,再构思解决方案和相应的文章结构”。常规方法是根据读者对信息的理解而划分为三个角度。 1. 我们应该做什么——不知道解决方案的情况 2. 我们应该做吗——如果已经给出了解决方案 3. 我们应该怎么做/你会怎么做(如果已经知道方案) 一种理想的流程:

界定问题——>结果性分析——>实施分析/找到解决方案->构建金字塔与别人交流。 提高写作研究报告的效率的秘诀在于:  界定问题;

 有条理地搜集和分析数据,以便他们转换为金字塔的形式。 界定问题和结构分析是十分复杂的。

第八章讲述界定问题的框架,作为分析问题的准备;第九章介绍其他框架,帮助你全面考虑和实际分析问题,并验证解决方案的有效性。

第三编 解决问题的逻辑

第八章 界定问题

序列分析是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技巧。

1) 情景——>特定结果=非期望结果R1——不喜欢 2) 想要的结果——期望结果R2 3) 解决方案——如何从R1到R2 一般的应用逻辑顺序:

1. 有没有/是否可能有问题/机会 2. 它在哪里 (以上界定问题) 3. 为什么存在? (找原因)

4. 我们能做什么? 5. 我们应该做什么? (找方法,抓机遇)

问题1,2的答案是序言,问题3,4,5的答案分别是金字塔的问题,主题,和方案

第三编 解决问题的逻辑

界定问题的框架

展开要素

 发生了什么事?(情景[切入点/序幕+困扰事件])  我们不喜欢她什么(R1)  我们想要的是什么(R2)

通过这个步骤,要解决的问题就得到了节点。可以进入分析“为什么”出现这个问题的步骤。 可能原因是怎么样的。

对原因进行结构性分析。(第九章《结构性分析问题》说明如何建立诊断分析框架》 ) 根据http://www./news/8F3EA80CB0522E85.html分析结果,寻找解决方案。

转化成序言。

界定问题框架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很容易的把解决方案转换为序言。遵循从左往右再往下原则即可——把读者最后了解的事实作为序言的冲突部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 例子:(结构分析) 情景:

R1

R2

切入点/序幕: 例子:

客户名单—>写推销信->邮寄 对年增长造成影响

保持10%的增长

第三编 解决问题的逻辑

困扰事件: 问题:

我们怎样才能保持业务增长? ->扩充名单/修改销售词/邮寄录像带?

销售额预计下降10%

==金字塔结构如下:

S=多年来适用的方法销售产品,每年增长10%(切入点)

C=季度销售额显示下降10%,而非增长10%,目标无法完成(困扰点,R1,R2) Q=如何能保持持续增长? ―――A=改进执行过程中的不足 /

|

\(How?)

扩大名单?修改邮寄信? 邮寄录像带?

以上是结构分析模式1: 适用于从R1-R2的分析:

情景 R1 R2 S=我们喜欢现有流程(情景)

模式2:有了问题/方案,要解决的是“是否正确”“如何实施”

第三编 解决问题的逻辑

\ / ?

C=但没有给我们想要的结果(R1,R2)

Q=我们该做怎么做

[A=方法步骤1,2,3]

情景 R1 R2 S =我们存在问题(情景,R1,R2)

\ /

C=我们提出解决方案(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

Q=该方案是否正确/如何实施此方案

?

模式3: 问题,方案都有,但正面此方案不通。问题是“我们该做什么”情景 R1 R2 S=我们喜欢现在的流程(情景)

\ /

C=它不能正常的工作(R1,R2) 解决方案

Q=我们应该做什么

此案不通 \/

??

注:以上的R1/R2/方案/再研究的步骤 可以有多重。

界定问题框架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确认问题和提出主题的手段。 以上三个模式合并,一般步骤如下:

 展开问题的基本部分,如上面三种模式图;  解决方案处于何种阶段(已有?已施行?)  提出适当的疑问(找原因?找方案?找第二方案?)  检查序言是否反映了问题的界定  检查金字塔是否回答了疑问。

第三编 解决问题的逻辑

展开问题

我们需要4个要素来展开问题:  切入点/序幕  困扰事件

 R1(非期望结果)  R2(期望结果)

本节表述如何将问题展开带有戏剧性故事。

切入点/序幕

由流程和结果组成,说明问题所在。给出尽量简单的设想和简单的描述,让读者有一个一般的印象。展开放在序言中。

困扰事件

现在或即将发生的将来的事,对序幕中描述的稳定”情景”状态构成威胁。从而引起R1。 可能的起因有:

 外部原因——结构或流程所在的环境以外的地方发生变化——如新的竞争对手,新技术,政策

的变化;

第三编 解决问题的逻辑

 内部原因——公司内部变化——增加业务流程,使用新系统,进入新市场,开发新产品;  近期发现的其他原因——认识到的变化,如产品/流程的落后,运营水平低于平均水平,市场

态度的变化。 这些是需要调研的地方。

R1(非期望结果)

R1是要解决的问题或面临的问题/机会。应由困扰事件引起(但有时真相原因不明)  会对公司流程/结构产生负面影响。  扰乱某个领域的工作;  引发产品流程的变化

 可能会有多个,可以简单的说明

R2(期望结果)

要对R2进行尽可能具体的量化的描述。 如>达到增长目标;>时间缩短1/3

有时不能表述具体结果。只需要写下希望达到的一般状态。

总结

随着分析的深入,以上四点内容(序幕/困扰/R1/R2)可能会不断变化,偏离预期的结果。 这时需要根据收集的资料,修改后的主题重新提炼和描述这4点。 但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不变而且重要的。

第三编 解决问题的逻辑

寻找疑问

要了解读者已经采取了什么措施以及结果如何(如何影响文章要解决的问题的)。 入手寻找问题的常见的切入点: 1. 不知道如何从R1到R2;

2. 知道R1到R2的方法,但不确定是否正确;

3. 知道从R1到R2的方法是正确的,但不知道如何实施。常见的变型:

4. R1到R2的方案已经实施,但因某种原因行不通 5. 确定了若干个方案,但不知道选哪个。 其他少见的变体

6. 知道R1,但无法具体描述R2,所以无法找到解决方案;7. 知道R2,但不清楚当前的R1(基准研究)。 其转换序言的方式如下图: 1. 情境 R1 R2 S=情境

\ / C=R1,R2 ? Q=如何从R1到R2

2. 情境 R1 R2 S=情境+R1+R2 3. \ / C=解决方案

第三编 解决问题的逻辑

解决方案 Q=方案是否正确(2)/如何实施方案(3)

4. 情境 R1 R2 S=情境+R1+R2+解决方案

\ / C=解决方案不通

解决方案 Q=我们应该怎么做

方案不通 \ /

?

5. 情境 R1 R2

S=情境+R1+R2

\ /

C=我们有不同的解决方案

方案A/B/C Q=哪一个是最好的?

6. 情境 R1 ?

S=情境+R1

\ / C=必须变革,但不确定目标是什么,以及如何 ?

实现

Q=我们的战略目标应该是什么 7. 情境 ? R2

S=情境+R2

\

/

C=不确定是否处于R1 ? Q=我们存在问题吗?

是的话,我们该如何应对。

第三编 解决问题的逻辑

进入序言写作

本着前面的7个金字塔构筑分析,遵循从左到右上到下的结构即可做出基本的序言。

我们应该做什么(1)

最基本的形态,解决【如何从R1到R2的问题】 S=采用X的办法销售

C=希望更高的增长率而面临其他问题,担心X方法不再有效。

Q=我们该怎么改变

【应该这样做】

(怎样?)/|\

步骤1,步骤2,步骤3

我们是否该做想做的事(2)

S=我们遇到困难,原因是本行业有一种新方法 C=如果这样,我们必须改变 Q=我们是否该计划这么做。

【是】 (How)/|\

改变1 2 3 还有2个变体:

Q=我们的行动是否正确

第三编 解决问题的逻辑

Q=作为行动前提的Y情况会出现么?

我们该如何做我们想做的事(3)

S=我们遇到问题 C=我们制定了方案 Q=如何实施该方案

【遵循下列步骤】

/|\(how)

步骤1,2,3

方案不通,我们该做什么(4)

【更彻底的做】

/|\(How)

S=我们遇到问题并采取了措施 C=措施没有效果 Q=我们该怎么办

步骤1,2,3

这是结构1的延伸,但是因为措施的失败,而必须追溯历史,再次探讨这个问题。

该选择哪个方案(5)

S=计划实施X方案

第三编 解决问题的逻辑

C=有人提出Y是更好的方案 Q=哪个更好。

【Y好】

/|\(Why)

是否A好,B好?C好? 关键句式用,

“A不好是因为,B不好是因为,所以用C“

注意:不用在C部分列出所有备选,而是希望被认可的“选中”的项目。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战略(6)

S=我们是小企业

C=不知道什么原因,我们发展远远不够 Q=我们该用什么战略

【目标是称为小市场A中的领先者】

/ | \(why)

|(返回主题)

真正的有趣办法不多-》关键你采取什么—>集中力量在A市场中获利

(How)

此模式多数用于管理咨询公司的战略分析,

切入点有:行业分析、成功因素、自身优势劣势、竞争效率、战略选择。第三编 解决问题的逻辑

我们存在问题吗?

S=新的市场划分带来很大变化 C=有人认为这些变化对公司不利 Q=此看法是否有道理?

【没有道理,变化对行业有利】

/|\(Why)

引起A出现;促进B发展;防止C发生 关注在行业变化,给予用户行业跟踪使用。

现实生活的例子

PDF P173

第三编 解决问题的逻辑

第九章 结构性分析

分析问题的程序:

收集信息-描述发现-得出结论-提出方案。

一般来说,找齐资料再动手是常规的方法,但效果并不好。

从资料入手

一般的调查点

1. 确定该行业成功的要素,市场特点,价格——成本——投资特点,技术需求,产业结构和盈利能力; 2. 根据销售与市场地位,技术地位,经济结构,财务和成本决算,评估客户的优劣势; 3. 将客户的表现与成功要素对比; 4. 提出机遇和解决问题的建议。

结果:信息过剩,而有意义的内容少。

有效的方法是“在收集资料前,对问题进行结构性分析”  提出假设

 收集资料,证明/排除假设  提出解决方法 有很多诊断框架可以使用。

第三编 解决问题的逻辑

设计诊断框架

要点1:互相独立/完全穷尽 分类法。

要点2:逐项展开,按照排除的难易程度来筛查。

划分结构

了解行业的业务流程和主要趋势,以此为基础确定危险领域。  行业细分——市场容量与竞争者

 价值增加和成本控制的可能性——利润点和增加点

寻找因果关系

寻找因果关系的要素,从而获得诊断结果。 1. 财务结构——成本高? 销售少?兼有? ——》细分每个因素——价格?产量?。。。 2. 任务结构

公司的任务——从每股收益(EPS)开始,按照财务结构划分树状图,将每个要素标为一个独立的管理任务。加入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 ——方便确定行动。 3. 活动结构

为产生某种不希望得到的最终结果,用树状图寻找必须进行的活动。 诀窍在于设想造成该结果的原因,并把它们用适当层次联系起来。

第三编 解决问题的逻辑

图例(产生非期望结果的活动示意图) 4. 将可能原因分类

将可能原因按相似性分类。独立/完全原则后用是否确认排除一些分支。 5. 选择结构——按照简单的双重选择,持续到准确了解原因位置。 PDF P183 图9-8 决策的总程序示意图

总结

有了诊断工具,可以一致性交流问题所在  该结构/系统导致R1。现状如何(公司现状)

 该系统/结构导致R1.逻辑上,过去如何(过去怎么做)

 理想系统/结构导致预期的R2。应该是怎么样(为了目标要做的事) 1和2点证明变革的必要性;3点,揭示不足之处。

注意:诊断框架:决定性实验的方法,是否问答起到检测各个要素的作用,并判断是否可以结束调研。

注意2:和PERT图不一样。诊断分析问题,决策树提出问题,而PERT图阐述必要性。

运用诊断框架

1. 客户的问题

进行猜测和选择探寻/资料收集的目标 2. 分析的方法

根据1 )的资料,绘制流程图,分析薄弱环节。

第三编 解决问题的逻辑

3. 在各个节点上进行要素分析。 4. 根据选定的问题点——进行收集资料。

需要深刻的造诣和知识来发现问题。但逻辑叔可以提供帮助的手段。

建立逻辑树

1. 有没有问题; 2. 问题在哪里; 3. 为什么存在; 4. 我们能做什么; 5. 我们应做什么。

2.3用流程图和因果结构——分析公司的要素,作业,任务关系,情境模型。 4.5 用逻辑树获得解决方案,以及会产生的影响。

寻找解决方案

从逻辑上。

3)获得了关节点——这里针对关节点产生可能的解决办法。

这样每个可能性展开后,可以评估行动力和风险,以便确定一套最终的方案。

第三编 解决问题的逻辑

寻找各组思想的缺陷

用是非问题来过滤思想——不要说“投入水平怎样”说“是否太高or太低”——从而可以知道这个问题是否可以解决。

进行是非问题分析

框架分析是一个”是非问题”分析。此处是是非并非是指得“是否”这样的词语的运用,从词源看是可以粗糙的理解为“争论是或者否”

历史因缘

 麦肯锡60年代(大卫.赫兹和卡特.贝尔兹)的纽约住房项目开发的。  本身就是复杂的系统,用以进行决策对比,和决策分析。  随着时代变迁而越发混乱。

错误概念。

 是非逻辑树用来形成解决方案,但不是十分分析。

第三篇总结

界定分析,诊断框架,逻辑树用于分析问题和寻找解决方案,以及交流壁垒的消除。应尽早使用。

第三编 解决问题的逻辑

第四篇 演示的逻辑

引言

信息组织成金字塔后要表达出来。随着演示技术的进展,书面报告以外各种形式的幻灯片等等越来越多的被应用起来。如何将金字塔的结构和表现形式融合起来? 采用的演示方式取决于内容的长短和目标人数:

 信息短,只针对一个或几个人——书面备忘录或报告,供其自行阅读;  信息短,针对很多人——要点备忘录,视觉资料文件,供一起讨论;  信息长,针对很多人——幻灯片,投影仪,供放映,宣讲。

口头表达的逻辑技巧和纸面展示又有所不同。无论是纸面和屏幕,都要确保能够让观众先了解逻辑关系,再理解它的内容。也就是说,应用本书的——序言,主题,提示,总结的规则。

第四编 演示的逻辑

第十章 在页面上反映金字塔

还记得30秒推出主题的规则么?(第一章里说得)。

要让读者能够通过字面就获得文章的结构/要点/内容/关联的理解。 长篇文章中,主要的金字塔层次表示方法有:

1. 多级标题法 2. 下划线法 3. 小数编号法 4. 首行缩进法 5. 项目符号法。

无论哪种方式都以“反映主题,结构”为目的的。没有优劣之分。

注意:观点转换时要用过渡段(参见本文的写法),以避免过于突兀的问题。突出结构

短文:(一个关键句的论点段落2),用小标题来介绍和反映观点。

多级标题法

不同层次的思想观点用不同的标记区分;层次越低的思想观点越远离左端;同层的观点采用同一个视觉形式(Font,对齐,空行等);

第四编 演示的逻辑

一般方法:

1. 核心问题:章标题,大字中对齐。 2. 主要观点:每节标题,左对齐;

3. 次要观点:小节标题,(参考商务写作中对齐;或缩紧) 4. 次次要:用编号段落。 5. 以此类推,不用墨守。 注意:一个标题代表一个层次。

1. 同一层次的标题不能只有一个——不能只有一个章/节/段落编号/划线段落。 2. 同组思想要用同样的形式——语法结构和措辞相似;只限于同组。 3. 标题用词应反映主题思想的精髓——提示而非统领,因此尽可能简明扼要。 4. 标题和正文应分开考虑——不能把它作为正文的语法,含义,或内容的一部分来写。 5. 每组标题应予以介绍——不要紧接着文章标题写章节标题/节标题也不能紧接着章标题。要在

中间加入解释说明主要论点的过渡段。

6. 不要滥用标题——如果没有提炼要点的必要性时,不要增设分支标题。 7. ——以标题目录为摘要的观点来看待其粒度(够凝练,有真实内容)。 8. (仅仅是序/背景/调查/结论 肯定是不行的)

下划线法

用下划线标出关键句层次下的所有支持性观点;更低层次的支持性观点在用字体和缩进,加粗,大小写等方式区别后,也用下划线标出。

但这样不好看,也不突出。建议层次之间还是有变化好。参考图表 1 一个层次模板。

第四编 演示的逻辑

1. 严格运用问/答逻辑:下层观点需且仅需回答直接上层的论点的问题; 2. 不用过度修辞;背景资料在序言和结束段中给出。

3. 注意论点措辞,论点的说明信息越少越好——简练。12个单词左右,唯一的主谓。

4. 把论点限制在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框架内——不能简单罗列,演绎——少于四个论点;归纳:

少于5个。不符合时重新考虑结构。

小数编号法

有的企业文化喜欢整齐有序,易查找的编号胜于各种形式的标题; 好处:容易找;

缺点:过多的层次会打乱层次性;排版容易错。 建议和多级标题共同使用。

首行缩进法

文章短,不适合用标题和编号。

要点:相同的语法表达观点;只能应用于一组观点。

项目符号法

首行缩进的变型。用各级别符合区别分组;越低的层次离开左侧越远。

第四编 演示的逻辑

组与组之间的过度

不要用“前面说了xxx,后面要说yyy”的句子。 要把他们的内容和思想提炼出一个“承前启后”的句子。 每章或每节开始时,要用故事或者这样的句子来铺垫。 层次比较复杂的段落和章节,建议用结尾段来总结。

讲故事

前文介绍过的故事(情境-冲突-问题)的结构引入文章会很有效。 一个模板式样例子:

标杆比较(Benchmarking)

把自己的论据/目标/方案/结果和“行业标杆”对比;证明自己是最好的。

活动管理

分析自己的活动中效率最高和产出最高的。

全面质量管理

我们是最好的,也找到了活动管理,有了优势。限制还要怎么办? 保住竞争优势——质量管理。要做什么„„

承上启下

从前一个思想取一个词来总结中心思想,用在下一个部分的起始句中。

第四编 演示的逻辑

无论对小节/节/章,都考虑这个方法。

对章节进行小结

一个复杂的内容结束后,要有一个完整的总结。内容就是尽可能凝练的重复本节/章/段的主要论点。

得出完整结论

因为结论其实已经在开头就表述,并在全文中严密的逻辑论证过,理论上没有再次重复的必要。 但出于完整考虑,应有个结语的必有。

最后一行用星号(日落),表示正文结束,然后用“结论是„„”开始最后一个自然段。 不用重复前文的说明的内容(特指细节)。能使读者感到行动的必要或者给出一些进一步思考的提示等为佳。但是要考虑主题和受众选择风格。可以加上一些强调意见重要性的文字。

说明下一步措施

在希望读者采取行动时,加上下一步措施的段落。这一章就叫这个名字。说明为了达到文章里的目的,应该(马上)采取的步骤。

第四编 演示的逻辑

第十一章 在屏幕上反映金字塔

屏幕显示幻灯片版金字塔文本+补充的图表。

因为目的是“作秀”,所以要考虑视觉元素,以及其他的时机,节奏,悬念等。 避免视觉朗诵(Visual Recilation),而不是视觉演示。 要点:

 幻灯片应该只包含最重要的,经过适当分组和总结的观点,叙述时要尽量简洁;  演示应使用各种图表(图,表,示意图)做配合;  演示反映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故事梗概和文本

应包含2类内容——文本和图表,理想比例是图90%,文本10% 作用:

 说明 演示的结构(文本)

 强调重要的思想观点,如,结论,建议,或下一步的措施(文本)  用简单文字难以说清楚的关系(图表)

制作文本文本幻灯片

幻灯片展示出的和说的应该不同 1) 知道你要说什么 文本应只强调金子塔的结构

第四编 演示的逻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