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半夏考

 医文杂谈 2022-05-12

内容提要:本文较长,查阅及引用资料较多,阅读大概需要5到10分钟。

1.入药用之半夏,应为天南星科之旱半夏,水半夏之功效,同旱半夏差距很大,临床应用时应引起注意。

2.生半夏的刺激性来自于半夏中所含有的特殊晶形的草酸钙针晶,内服入丸散之中的半夏,需慎用、需小量运用。但入煎剂之半夏,仅服用半夏煎出液,安全性非常高,炮制品和生品皆是如此。天南星、白附子、滴水珠等天南星科药物皆是如此。

3.虎掌南星、天南星充旱半夏之现象较为普遍,临床使用时应加以鉴别。

4.半夏人工栽培已可大面积实现,现存种植瓶颈为人工成本高、种属退化较严重、对除草剂等化学药品敏感、重茬复中产量下降严重等。

半夏之名首见于《礼记·月令》: 五月半夏生, 盖当夏之半。入药则首见于《五十二病方》,处方用名为冶半夏(即用半夏粉),与牛脂、醋合煎服用。《内经》十三方中有一方为半夏秫米汤:“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用于治疗失眠。《神农本草经》中,列于下品。张仲景《金匮要略》所创用的半夏泻心汤、小半夏汤、大半夏汤等十余个以半夏为主药的方剂至今仍为中医所广泛使用。

古代本草对半夏的描述与现代植物志的记述基本上是一致的。《吴普本草》说:“半夏,生微丘或生野中,叶三三相偶,二月始生,白花圈上”。《图经本草》曰: 半夏生槐里川谷,今在处有之,以齐州者为佳,二月生苗,一茎,茎端出三叶,浅绿色,颇似竹叶而光,江南者似芍药叶。根下相重生,上大下小……。《植物名实图考》说:“ 所在皆有,有长叶、圆叶二种,同生一处。夏亦开花,如南星而小。其梢上翘似竭尾……半夏一茎三叶,诸书无异词。”。根据以上描述,并参照《图经本草》、《本草纲目》及《植物名实图考》的附图,可以确证古代本草的半夏原植物就是《中国植物志》记载的半夏,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规定是一致的。

“茎端出三叶”,叶似竹叶,产青州、齐州者,名羊眼半夏,皆指正品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而言。古今药用品种一致。叶似芍药叶,根如鸡卵者系指虎掌(掌叶半夏)P.pedatisecta Schott.而言。其小者为由跋,是古代半夏的混乱品种。现时情况亦同。虎掌在我国南方地区,常称之为“狗爪半夏”,与虎掌之名为异曲同工,且明确为半夏属,与半夏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真耐人寻味。

在古代,半夏即有伪品出现。苏恭等在《唐本草》注中说:“半夏所在皆有,生平泽中者名羊眼半夏……然江南者大乃径寸,南人特重之,顷来互用,功状殊异。冋南人说,苗乃是由跋”。《图经本草》也说:“……又由跋绝类半夏,而苗高近一、二尺,根如鸡卵,大多生林下,或云即虎掌之小者,足以相乱半夏”。上述引文说明古代即有用由跋和虎掌充半夏用的。虎掌据李恒、胡世林等考证,原植物为掌叶半夏。而由跋的原植物尚未搞清楚。根据陈藏器“由跋生林下,苗高一、二尺,根如鸡卵”。 及韩保升描述的“春抽一茎,茎端有八、九叶,根圆扁而肉白”的特征,由跋的原植物也可能是掌叶半夏。

近代,据《中药志》记载 ,在个别省区主要是边远地区还以半夏同属和同科的几种植物块茎充半夏使用,特别是70年代以来,全国多数地区用水半夏代替半夏使用。

天南星科是一种单子叶植物。它主要是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它的种类是非常多的,一共有2000多种。(有的说天南星科含105属2500多种,有的说115属2100多种,有的说105属3750种,诸说不一)。笔者家乡南阳方城附近种植的有一种天南星科的植物芋头,煮熟食用,味道很好,但是如果没有煮熟的话,芋头的口感就会出现一种“赫拉”的感觉,亦即口中灼热不适感。因此,芋头烹调时一定要烹熟,否则其中的黏液会刺激咽喉。有人专门研究发现:芋头含有难消化的淀粉质和草酸钙结晶体,然而草酸钙具有苦味且会使皮肤过敏,但经过烹煮后就会消失。这种情形和半夏南星颇有类似之处。

有研究发现:芋杆的刺激性涩味成分耐热,不易溶于水,可被 95%乙醇去除,在一定的 pH 范围内对强酸、强碱敏感。 经显微观察, 芋杆中含有大量的两端尖锐、细长,表面具倒勾和凹槽的针状晶体及能喷射出此类针状晶体的异细胞。 经沸水浴 2 h 或 95%乙醇处理或使用一定 pH 范围的强酸、 强碱处理芋杆,品尝后无刺激性涩味。 显微观察发现,其中针晶的数量和刺激性涩味极强的鲜品相比, 显著降低;再经扫描电镜观察,该针晶能够刺入黏膜组织,造成创伤。 提取此类针晶,经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 确定其主要为单斜晶系一水合草酸钙针晶。 综上所述,认为芋杆中一水合草酸钙针晶的特殊晶形及含量与芋杆的刺激性涩味有直接关系。 大量的针形草酸钙晶体直接刺入口腔黏膜组织,导致黏膜细胞破损,形成创伤,是最终引起口舌甚至喉部类似针刺、刀割般强烈、持久的刺激性涩味感的主要原因。但是煎煮过后,在煎出液当中,其毒性反应反倒会消失。

半夏为生长在土壤肥沃、质地疏松的熟地、荒坡、溪边及麦、棉、玉米、蔬菜等农作物田间的杂草。长期以来,由产区群众采挖野生资源提供商品。新中国成立后,曾列为国家三类中药管理品种,由市场调节产销。50~60年代,野生资源较多,市场供应正常。70年代以来,全国半夏销售渐增,但野生资源因无得力措施加以保护,滥采乱挖现象愈益严重,再加上化肥、农药(特别是高效除草剂)的大量应用,半夏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产量急剧减少,供应日趋紧张。1983年,全国半夏收购约110万kg,仅能满足当年销售330万kg的1/3,与1957年收购440万kg,销售120万kg相比,收购减少了2/3,但销售增长了1.8倍。有文献列举了半夏主产区的半夏的收购量和使用量,发现严重的供不应求。在1982年半夏被列为全国脱销紧缺中药品种。随着半夏野生资源日渐枯竭,广西出产的水半夏商品自70年代中期以来逐渐进入药材市场,形成与半夏混用的现象。由于半夏资源再生缓慢,商品紧缺,而水半夏应用时间短、资源较为丰富,再加上广西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栽培,货源充足,价格低廉,大多数经营及使用部门为适应市场需要,对水半夏的混入,从无奈逐渐到习以为常。虽然药政及质检部门一再严禁混用,但目前全国半夏药材的营销仍存在严重的混用现象,尤其半夏价格昂贵,饮片炮炙及中成药投料中人为混用水半夏的现状更难以杜绝。

价格来说,笔者在亳州采购的生旱半夏个每公斤家种的价格110元左右,野生120元左右;而水半夏的采购价格大概在20元左右;而天南星,由于大个的天南星不好掺入半夏使用,价格每公斤13元左右;而小个天南星则由于可以混杂入半夏之中,反倒价格比大个南星还要高,每公斤24元左右。由此可见,旱半夏、水半夏和南星的混用现象,背后是有深刻的经济利益的考量的。(2017年的记录)

半夏与水半夏在植物来源、主要化学成分、毒性、药理、药效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半夏的原植物为天南星科半夏属半夏Pinelliaternata (Thunb.) Breit.,水半夏的原植物为天南星科犁头尖属鞭檐犁头尖Typhonium flagelliforme (Lodd. ) Bl.。据胡世林等1985~1990年研究表明,半夏与水半夏的主要化学成分β-谷甾醇、氨基酸、油酸及无机元素的含量完全不同,水半夏的毒性为半夏的3.2倍,半夏的镇咳、镇吐作用均强于水半夏。《中国药典》收载的半夏功能为燥湿、化痰、止呕,主要用于痰饮、咳喘、胸脘痞闷、恶心呕吐、眩晕及痈肿;水半夏的功能为燥湿、化痰、止咳,主要用于咳嗽痰多、支气管炎,两者亦不相同。因此,水半夏与半夏为两种不同的药物,不能相互替代。当前存在的混用现象,是前一时期为解决半夏商品紧缺而产生的人为地、不正常现象,严格地讲,用水半夏替代半夏进行调剂配方或中成药生产,是不符合我国《药品管理法》的违法行为,应坚决取缔。取缔混用的关键措施。

关于半夏毒性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生品具有强烈刺激性,表现为“戟人咽喉”,有针样刺痛感,失音等。半夏具有毒性的认识由来已久,误食生半夏可使口腔和舌咽部产生麻木、肿痛,张口困难,胃部不适,恶心及胸前压迫感等,严重可使呼吸迟缓而不整,痉挛,最后麻痹而死亡。其毒性主要表现为黏膜刺激性和内脏毒性,但是毒性物质和毒性机理,尚未能阐明。而黏膜刺激性毒性成分,则是众说纷纭,尚不能定论,关于半夏中刺激性成分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

(1)认为半夏的主要刺激性成分是不溶于水、有机溶剂,同时经过加热煎煮也不能被破坏的草酸钙针晶,并认为结合了凝集素蛋白的草酸钙针晶是半夏刺激性的物质基础,是由于大量的、极细长并质地坚硬草酸钙针晶直接刺激黏膜细胞,导致细胞损坏,产生大量的炎症介质,从而引起刺激疼痛并产生炎性反应。这是当前的主要论点。

(2)认为半夏中含有对黏膜有强烈刺激性和辛辣味的成分为2,5 -二羟基苯乙酸(尿黑酸)及其葡萄糖苷,并认为苷的刺激性比游离酸强。

(3)认为3,4-二羟基苯甲醛(原儿茶醛)是半夏的主要刺激性成分,并认为其葡萄糖苷是半夏辣味的本质。

(4)认为半夏中刺激皮肤及黏膜的物质是类似原白头翁素的成分,并认为《备急千金方》采用炮法去毒,是因高温破坏了白头翁素类成分而降低毒性。宋代灰裹法是采用吸附的方法除去鲜半夏的部分有毒物质。

(5)认为半夏的毒性成分为甾醇类、辛辣醇和生物碱,不溶或难溶于水,不能单独被水漂、姜汁浸所破坏,也不能在100 ℃加热3 h完全破坏。

对于草酸钙针晶为刺激性作用物质基础的论点,尚缺乏完整的科学依据和论证。草酸钙针晶普遍存在于其他多种中药中(例如 :山药、麦冬、茜草),为何只有存在于半夏中的草酸钙针晶能引起刺激性作用?草酸钙针晶怎么样和半夏辛辣味相关联?这个问题,目前的科研已经给出了答案,关于半夏刺激性毒性成分,国内外都进行了深入研究,目前确定是半夏所含有的具有特殊晶型的针晶为半夏的刺激性毒性成分。大量的、极细长并质地坚韧的针形草酸钙针晶,直接刺激黏膜细胞,导致细胞破损,产生大量的炎症介质,从而引起疼痛感并产生炎症反应。钟氏等对生半夏中提取所得到的纯针晶的刺激性毒性作用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发现,生半夏中的针晶确实具有强烈刺激性,针晶腹腔注射的急性毒性是相应生品的 200 倍;与半夏生品混悬液在针晶含量相同的条件下,对家兔的眼刺激作用基本相同,针晶浓度与家兔眼刺激程度呈现确切的量效关系;而茜草中同样含有大量的针晶,却不具有刺激性。通过显微观察,发现茜草中的草酸钙针晶大多为粗短型,质脆易碎,而半夏针晶极细长坚韧,可弯曲,末端尖锐,有倒刺,两者在晶型、结构及质地上有着根本的差别。这表明,不同植物体中的草酸钙晶体因其结构、形状、质地上的差异而导致其有无刺激性及刺激性强弱。另外,半夏的毒针晶除含有草酸钙以外,还含有 6.084%的蛋白。针晶蛋白具有过敏性毒性,半夏的刺激性毒性与针晶蛋白的含量呈正相关。

通过查阅国内外大量文献发现,草酸钙针晶有可能就是半夏中主要的刺激性成分。如认为生半夏中草酸钙针晶与其刺激性有直接关系,大量极细长并质地坚韧的草酸钙针晶直接刺激黏膜细胞导致细胞破损,产生大量炎症介质,从而引起刺激疼痛感。也有研究数据表明某些植物中草酸钙针晶的作用是防卫草食性动物,这种针尖的形状被认为是防御机制的关键部分,植物中的草酸钙针晶可分为防御作用和非防御作用类型,其中具防御作用的针晶束并不严实紧密,当被动物咬食时,起防御作用的针晶可被喷射出来对抗外界物质。本研究通过从生半夏中提取分离出纯草酸钙针晶,并将提取分离得到的半夏草酸钙针晶进行家兔眼刺激性的实验研究,确证了生半夏的刺激性来自于半夏中所含有的特殊晶形的草酸钙针晶。

由此认为,草酸钙针晶应被认为是天南星科植物中的主要刺激性成分之一,至于蛋白酶类物质及其他可能的毒性化学成分是否同样是造成其刺激作用的主要成分,还有待于将来的进一步研究。

由此天南星科属植物,皆有此特点。

半夏炮制常用的辅料虽然有明矾、石灰、生姜和甘草等,但真正具有解毒作用的却只有明矾和石灰。明矾和石灰对半夏毒针晶具有锈蚀、溶解作用,使其锋利细长的针尖锈蚀、脱落、溶解,晶形结构破坏,含量下降,从而失去刺激性的作用。生姜汁可以使生半夏对小鼠腹腔、家兔眼结膜的刺激性下降,提示生姜具有抗炎镇痛作用,能减轻针晶对机体造成的伤害。

从半夏的炮制减毒出发,回归历代中药古籍对半夏的记载发现,生半夏在炮制前基本多要经过水浸泡至无干心,需要“令水滑尽”。《武威汉代医简》关于半夏的炮制描述为 :“半夏毋 咀, 水斗六升,炊令六沸”。《金匮玉函经·卷第七·方药炮制》也提到 “:凡半夏不 咀,以汤洗十数度,令水清滑尽,洗不熟有毒也”。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对半夏的阐述为 “:凡汤酒膏丸散用半夏皆且完,以热汤洗去上滑,手捼之,皮释随剥法,更复易汤捼之,令滑尽,不尔,戟人咽”。《雷公炮炙论》云 :“半夏上有隙涎,若洗不净,令人气逆,肝气怒满”。《备急千金药方》云 :“凡半夏,热汤洗去上滑,一云十洗四破,乃秤之,若膏酒丸散,皆煻灰炮之”。而现今最常用的“清半夏、法半夏、姜半夏”从古至今也先经过了“水浸”这一工序。姜半夏最早由南齐《刘涓子鬼遗方》中提出 :“汤浸七遍,生姜浸一宿熬过”。清半夏始见于宋代《卫济宝书》中“用水湿透,内无白心,入明矾、生姜水煮透,略干切片”。法半夏肇始与明代《本草纲目》“:用大半夏,汤洗七次,每两用白矾一两半,温水化浸五日,焙干”。现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此三者的炮制要求,也都是先要“浸泡至内无干心”。可见“水浸泡”对生半夏去毒的重要性。而生半夏在遇水浸泡后解毒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 :一是有毒成分溶于水,被水提取出来,起到减毒作用 ;二是有毒成分遇水,在特定条件下被水解,起到减毒作用。

天南星是医典公认的“毒药”。《本草纲目拾遗》、《南方主要有毒植物》如此介绍:天南星,全株有毒。含毒成分:根头含有毒的生物碱;根、叶、茎都含苛辣性毒素。中毒症状:皮肤与之接触发生瘙痒;误食后,舌、喉发痒而灼热、肿大,严重的可引起死亡。食五钱可引起中毒。《中药学》等中医药类专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也把天南星的用量介绍为一般一帖三至九克。

“是药三分毒”,但毒药用到妙处也是最佳良药。金晓白说,用天南星,要的就是其毒性。炮制过的天南星,一般医生还敢用,但生的天南星就更没有医生敢用了。但是金晓白却没有唯医典是从,而是大胆创新,小心求证,把天南星的最大用量提高到了一帖120克,让天南星发挥出了奇效。

金晓白多年实践发现,对于神经性疾病,生的天南星药效更好。“从医到现在,我一直使用天南星,用了5000多公斤也没有出现一例不良反应,而且对治疗一些疑难杂症,天南星有良好的疗效。”

李可老师在2007年12月23日南宁第一届扶阳论坛上的讲话对生半夏的应用体会很深刻,抄录如下:“大家不要怕,我一辈子用的生半夏,书上写的是1吨,实际我每月平均剂量30到50kg,和附子情况差不多,比生南星多一点,绝对不会出问题,这是张仲景告诉我们的,大家要相信医圣是不会错的,所有《伤寒论》的方子半夏都是生半夏。生半夏后面有个洗字,就是用开水冲一回,为什么制半夏治不了病,在座的可能绝大多数人不知道制半夏的制作过程,清水泡15天,泡到发酵,再加水加白矾,又15天,然后拿姜、甘草和到一块,再泡15天,共45天,制出来的半夏纯粹是药渣子,治不了病。再一个问题,根据《神农本草经》,半夏治病是辛以润之,它为什么能通大便。我用生半夏先是洗一洗,洗下来的水是黏糊糊的,滑的,那个就是通大便的。凡是辛的东西都有润的作用,产生津液,附子大辛,他可以生津液。左季云老先生评价附子就是通阳生津液,阳生阴长。我知道卢老师的观点也是,阳不生,阴不长,所以生半夏绝对无害,民初的张锡纯老先生就是用生半夏,近代的朱良春老先生,也是用生半夏治病,生半夏治病非常快,刚才介绍的这两种病用制半夏完全不会起作用”

笔者自尝郑州瑞龙中药清半夏饮片一小块,整体不适感很小,仅咽喉部位稍稍觉有一定刺激性。笔者一病人曾口尝半夏泻心汤汤剂煎煮后的生半夏药渣一小粒,当即咽喉部位胃脘部位似针刺样感觉,且伴呕吐,持续一夜方退去。笔者自尝未经煎煮的生半夏一小粒,咽喉紧缩感、针刺样不适立马出现且强烈而持久。笔者自煎生半夏100克,煎煮30分钟,服后无任何异常不适。

主要参考文献:

[1]孙佳彬,覃艺,张红玲,范润勇,黄勤挽.发酵对半夏毒性和刺激性的影响[J].中药与临床,2017,8(06):30-33.

[2]胡文斌,王瀚,张少飞,孙娜.半夏的化学成分及其药性、毒性研究进展[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6,34(10):57-59.

[3]张衎,单进军,徐建亚,王明明.半夏妊娠毒性研究进展及新思路[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03):938-941.

[4]黄玉梅,钟丝,吴志坚,曾颂,李书渊.生半夏毒性物质基础初步探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11):64-68.

[5]姚静慧,李晶,林宇栋,丁纯蕾,刘丽,张伟荣.半夏毒性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3,47(09):90-93.

[6]赵腾斐. 半夏毒性作用机制及生姜解半夏毒的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

[7]俞婷婷,李伟平,丁志山.半夏的应用及毒性认识[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2,26(02):79-82.

[8]鲍志烨,陆永辉,黄幼异,孙蓉.不同醇处理方式对半夏毒性物质基础含量和急毒影响的比较研究[J].中国药物警戒,2011,8(01):6-10.

[9]张丽美,鲍志烨,黄幼异,黄伟,张亚囡,孙蓉.半夏水提组分对小鼠肝毒性“量-时-毒”关系研究[J].中国药物警戒,2011,8(01):11-15.

[10]王军.半夏毒性及炮制减毒研究[J].陕西中医,2010,31(09):1229-1231.

[11]佟欣.半夏毒性及其解毒方法研究[J].中医药信息,2009,26(03):12-15.

[12]钟凌云,吴皓,张琳,朱涛.半夏毒性成分和炮制机理研究现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02):72-74.

[13]修彦凤,王智华,洪筱坤.半夏毒性的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4(05):304-305.

[14]季旭明.半夏毒性毒理研究进展[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01):74-76.

[15]吴皓,蔡宝昌,史小良,叶定江.半夏姜制对动物刺激性及毒性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1993(07):408-410+446-447.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