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数学:二面角和点到平面的距离等问题的通解

 昵称47813312 2018-06-30

定理:如下图,若锐二面角的大小为,点A为平面内一点,若点A到二面角棱CD的距离为,点A到平面的距离AH=d,则有

说明:中含有3个参数,已知其中任意2个可求第3个值。其中是指二面角的大小,d表示点A到平面的距离,m表示点A到二面角CD的距离。

值得指出的是:可用来求解点到平面的距离,也可用于求解相关的二面角大小问题。其优点在于应用它并不强求作出经过点A的二面角的平面角∠ABH,而只需已知点A到二面角棱的距离,与二面角大小,即可求解点A到平面的距离,或已知两种“距离”即可求二面角的大小。这样便省去了许多作图过程与几何逻辑论证,简缩了解题过程。

还要注意,当已知点A到平面的距离d与点A到二面角棱CD的距离m求解二面角的大小时,若所求二面角为锐二面角,则有;若所求二面角为钝二面角,则


1、如下图,已知四棱锥P-ABCDPBAD,侧面PAD为边长等于2的正三角形,底面ABCD为菱形,侧面PAD与底面ABCD所成的二面角为120°。

1)求点P到平面ABCD的距离;

2)求面APB与面CPB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分析:如上图,作PO⊥平面ABCD,垂足为O,即PO为点P到平面ABCD距离。第(1)问要求解距离PO,只需求出点P到二面角P-AD-O的棱AD的距离,及二面角P-AD-O的大小即可。第(2)问要求解二面角A-PB-C的大小,只需求出点C到二面角A-PB-CPB的距离及点C到半平面APB的距离即可。

解:(1)如上图,取AD的中点E,连结PE。由题意,PEAD,即

又二面角P-AD-O与二面角P-AD-B互补,所以二面角P-AD-O的大小为60°,即。于是由公式知:点P到平面ABCD的距离为

2)设所求二面角A-PB-C的大小为,点C到平面PAB的距离为d

连接BE,则BEAD(三垂线定理),AD⊥平面PEB,因为ADBC,所以BC⊥平面PEBBCPB,即点C到二面角棱PB的距离为2,即m=2

又因为PE=BE=,∠PEB=120°,所以在ΔPEB中,由余弦定理可求得PB=3

PB的中点F,连结AF,因为PA=AB=2,则AFPB,所以,即。又易求得,点P到平面ABC的距离:

根据等体积法,有

,所以,代入公式

又由于面PBC⊥面PEB,所以所求二面角A-PB-C为钝二面角,所以

2、已知ABCD是边长为4的正方形,EF分别是ABAD的中点,GC垂直于ABCD所在的平面,且GC=2,求点B到平面EFG的距离。

分析:欲求点B到平面GEF的距离,直接求解较困难。为此我们令平面GEF作为某二面角的一个半平面,当然二面角的另一个半平面即为平面BEF,为此我们只需找到该二面角的平面角及点B到二面角棱EF的距离即可。

解:如下图,过BBPEF,交EF的延长线于P,连结ACEFH,连结GH,易证∠GHC就是二面角G-EF-C的平面角。

,这就是点B到二面角C-EF-GEF的距离

因为GC=2,所以GH=,在RtΔGCH中,,于是由得所求点B到平面GEF的距离:


3、已知斜三棱柱ABC-A1B1C1的侧面A1ACC1与底面ABC垂直,∠ABC=90°,BC=2,且AA1A1CAA1=A1C。求顶点C与侧面A1ABB1的距离。

分析:如下图所示,解答好本题的关键是找到底面ABC的垂线A1D,找到了底面的垂线A1D,就可根据三垂线定理,作出侧面A1ABB1与底面ABC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A1DE,求出二面角A1-AB-C的平面角大小,就可依据公式找到点D到平面A1ABB1的距离d,进而根据DAC中点,也就不难求出点C到侧面A1ABB1的距离。

解:如上图,在侧面A1ACC1内,作A1DAC,垂足为D,因为AA1=A1C,所以DAC的中点。又因为AA1A1CA1D=AD=

因为侧面A1ACC1⊥底面ABC,其交线为AC,所以A1D⊥面ABC

DDEAB,垂足为E,连接A1E,则由A1D⊥面ABC,得A1EAB(三垂线定理),所以∠A1ED为侧面A1ABB1与面ABC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

由已知,ABBC,得EDBC,又DAC的中点,BC=2,所以DE=1,故∠A1ED=60°。

于是由公式知,点D到侧面A1ABB1的距离

又点DAC的中点,故而点C到侧面A1ABB1的距离为点D到侧面A1ABB1距离的2倍,于是知点C到侧面A1ABB1的距离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