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通鉴 | 东汉与宦官偕亡

 木土泉大福富 2018-07-01



东汉建国后,汉明帝时外戚马氏犹能谦恭自退,不愿干涉朝政,这只是马后的自我约束。自汉章帝驾崩,汉和帝年幼继位,窦太后临朝称制,任用窦宪掌朝政,始为外戚干政。面对这种局面,和帝只能私下联系宦官(不满窦氏一族的宦官,比如郑众),杀掉窦宪,从窦氏手中夺回权力。顺便一提,汉和帝十岁继位,十四岁除掉外戚揽回权力,比康熙除掉鳌拜时十五岁还略小。

 

天妒英才,汉和帝仅二十七岁驾崩,由刚满月的婴儿汉殤帝继位,邓太后掌实权(这是一个厉害角色),重用外戚,一直到邓后身死,权力才重回汉安帝手中,自此东汉陷入外戚与宦官掌权的漩涡。汉安帝仅三十二岁即于南巡途中病死,阎后废太子刘保,立年幼的汉章帝之孙北乡侯刘懿为帝,是为汉少帝,阎氏掌权。仅年余,宦官孙程等合谋立刘保为帝,是为汉顺帝,阎显兄弟及其党羽被诛杀,阎后被软禁。汉顺帝为感念宦官的功劳,加之本人懦弱,权力渐旁落入宦官外戚之手。

 

汉顺帝仅三十岁驾崩,外戚梁氏掌控朝政近二十年(代表人物跋扈将军梁冀),汉桓帝才依靠宦官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等诛杀梁冀,夺回权力,宦官之势愈张,渐与皇权为一体。桓帝仅三十五岁驾崩,身后无子,窦后临朝听政,选刘宏继位,是为汉灵帝。大将军窦武与陈藩密谋诛除宦官,但消息泄露,反被曹节等诛杀,十常侍掌权(汉灵帝很无耻的称呼宦官‘张让是我父,赵忠是我母’),大力打击士人,史称“党锢之祸”。

 

汉灵帝仅三十三岁驾崩,汉少帝继位,外戚何氏与宦官共同掌权。大将军何进在袁绍劝说下,欲联合西凉董卓进京诛除宦官,但被十常侍所知,何进被杀。袁绍领兵进宫,闭宫门,禁众人出入,宫中宦官不论老幼皆斩杀殆尽,死者达二千多人,甚至有不长胡须的人被误杀。中常侍张让等仓皇协少帝外逃,看大势已去,投水自尽。后董卓进洛阳,废少帝,立献帝,东汉亦名存实亡。

 

东汉外戚与宦官之干政原因有二,其一是皇帝短命,子嗣不昌,年幼皇帝即位后,外戚具备天然优势,皇太后为巩固权力,利用外戚掌朝权;其二是皇帝要想从外戚手中夺回权力,不得不利用宦官,因为除了宦官,他很难找到外援,这体现皇权对宦官的依赖。

 

东汉外戚和宦官干政,有时是外戚占优势,有时是宦官占优势,一般情况下是两者依附皇权分享权力,两者并不存在天然的对立。两者关系我们还需要注意到一个关键人物——皇太后,汉桓帝的皇后何氏,很典型的说明外戚宦官两者之间的关系,比如何氏因好妒而得罪汉灵帝,因宦官力保才免于被废,所以灵帝死后,外戚和宦官共同掌握权力。当何进想诛除宦官时,何太后因对宦官的信任反而希望弥合两者矛盾。

《三国演义》剧照:何太后与十常侍 

权力具有独占性、排他性,外戚和宦官之间必然存在矛盾,往往体现为皇权借助宦官从外戚手中夺回权力,这主要因为宦官具备天然优势,离皇帝最近,皇权的稳固得力于宦官,而宦官也只能依赖皇权才能攫取权力,所以皇权与宦官渐连为一体,以致最终偕同走向灭亡。(典型事件就是宦官孙程等助汉顺帝诛阎氏,曹节等助汉灵帝诛窦氏。)

 

有人常把东汉外戚和宦官干政的主因归于皇帝,忽略皇太后的作用,有些不妥,这点唐朝与东汉就不一样。唐朝不存在外戚干政(武则天时期不在此列,当另做讨论),后期只有宦官干政,就是因为皇太后在这个过程中是缺位的。不过唐与东汉,宦官对于皇权的依赖倒是相似的,宦官权越重,越挟持皇帝,紧紧缠缚,以致偕同走向灭亡。这点与明朝宦官干政又不一样。

—完—

感谢关注,您的留言、转发就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