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善书小篆者,首推秦李斯,此后写篆书的人很少。在唐代,篆书因李阳冰而复苏,但秦篆浑厚宏肆之气荡然无存。宋代金石之学和元朝复古书风使篆书稍有起色,但创作上均缺乏超越之功。直至清代考据学盛行,篆书开始受到了普遍重视。人们逐渐认识到篆书中所蕴含的艺术因素和其重要性。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以探求篆书艺术为主旨,追求变化和创新的书家,他们许多人在继承前辈书家考经证史之能的基础上,同时兼擅篆刻。他们不入仕途或仕途短暂,使之能够沉心于学问和艺术,体现出专业化的倾向。这其中,成就最大且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当属生活在 18 世纪下半叶的邓石如。
沙孟海先生在《清代书法概论》中说:清代学者研究小学、金石学最专门,绩超越前代。小学主要研讨古代语言、文字、声韵、训话,属于经学范畴,但同时带动了篆学。金石学主要征集研讨古代铜器碑版有铭刻的遗物,属于历史学范畴,但同时亦带动各体书法。可见,这一时期许多书家和论书者受到了大的学术氛围的影响,使清代篆书创作一开始就与学术研究交融到一起,被纳入严谨的学术轨道,带有浓郁的文人气质。 总之,金石考据之学为人们再受和研究篆书提供了一个很恰当的理由和契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二、邓氏篆书变革的基础
邓石如初期篆书亦取法李冰阳,用笔平稳舒缓,结体均匀流动。但邓氏不只学李冰阳一脉,他曾自己说:余初以少温为归,久尔审其利病。于是以泰山石刻,天发神谶文,三公山碑作其气;开母石阙致其朴;之罘二十八字端其神;石鼓文以畅其致;彝器款识以尽其变' 汉人碑额以博其体。举秦汉之际零碑断碣,靡不悉究。闭户数年不敢是也。假辄求规之所以为原与方之所以为矩者以摹之。 从上文邓氏的学书经历来看,邓石如早期取法上有一些李阳冰的面貌,但他后来能不局限于此,而是“久尔审其利病”,把金文石鼓等都视为 分析现存邓石如的作品,汉碑额篆书应该是邓氏篆书笔法和结构得以变法的基础,其晚年代表作《白氏草堂记》就可作为例证。这一点,清代 三、邓氏篆书变革的实质
邓氏为清代篆书开辟了新的艺术境界。正如今人评论他:“一生精研个体书法与篆刻,尤其是其篆书新法,打破‘铁线’‘玉筋’的僵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毛笔是书法实践的基本物质基础,它的变化(特别是笔毫的变化)使运笔方法的变革又多了一分可能。明清以来长锋羊毫的使用是导致中国书 长锋羊毫的主要特点就是锋长、墨饱、利于提按之变,以其书写出来的线质更能接近秦汉古风和神韵。邓石如敏锐的体察到这一点,他没有株守古代人的成法,而是顺应和发挥毛笔工具的特性,重视书写的技术性。对如何发挥新的书写工具的特点去创造线条美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形成了一套不同于前人的“管随指转”的运笔法。邓氏恰到好处地运用转指绞锋,创造出了丰厚苍茫、动感十足的线条,终使其在笔法上突破前人成规而获得成功,其历史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杨守敬评论其用笔:“王良常、钱十兰以秃毫使匀称,非古法也,帷邓完白以柔毫为之,博大精深。”(康有为对邓石如所取得的成就给以高度的评价:“完白得力处在以隶笔为篆……吾尝谓篆法之有邓石如,犹儒家之有孟子,禅家之有大鉴禅师,皆直指本心,使人自证自悟,皆具广大神力功德以为教化主,天下有识者,当自知之也。
在他的影响下,后来人纷纷效法,并受其启发拓宽了篆书创作的思路。在邓氏之后的擅篆书家中,吴熙载、徐三庚、赵之谦是受邓氏影响最深的几位书家。除他们之外,何绍基的篆书取法也或多或少的受邓氏影响,他在小篆的创作中融入金文的意趣,也是另辟蹊径,具有独特的面目。 在这方面,杨沂孙、吴昌硕与之有相同之处。同时,邓氏破解了篆书在人们心理中的神秘感,赋予如同楷书、行草书一样的书写方便,吸引了众多文人握管习篆,且为社会各界所喜爱。所以,邓石如开篆书新风之外,兼有普及之功。这正如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的评论:“完白山人未出,天下以秦分为不可作之书,自非好古之士,鲜能为之。完白既出之后,三尺竖僮,皆能为篆。” 从书法史的角度来看,邓石如的成功,说明了他既学习传统,集古之所长,又不为既定的成法所固。秉着敢于与“冰、斯”比美的勇气,进行大胆突破和创新,进而超越了古法,开启了清代篆书的新格局。对于今天的书法学习者而言,邓氏成功的学书方法和艺术探索精神不也是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