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化丨腹 膜 炎

 了无一客 2018-07-02



急性化脓性腹膜炎


(一)腹膜的解剖与生理

1.腹膜由一层扁平的排列规则的间皮细胞构成表面浆膜,深面是基底膜和浆膜下层,总面积几乎与全身的皮肤面积相等,约1.72m2

2.腹膜腔是人体最大的体腔,由壁层腹膜与脏层腹膜间的潜在腔隙构成,正常情况下有75100ml黄色澄清液体起润滑作用。

3.腹膜是双向性的半透膜,水电解质、尿素等能透过腹膜;还有强大的吸收能力,可吸收积液、血液、空气和毒素。急性炎症时分泌大量含有淋巴细胞与巨噬细胞的渗出液,以稀释毒素、减少刺激并吞噬细菌、异物和坏死组织。渗出液中的纤维蛋白沉积在病变周围,发生粘连,以阻止感染扩散,促进受损组织修复;也可造成腹腔内广泛的粘连,甚至引发肠梗阻。

4.壁层腹膜受体神经支配,痛觉敏感,定位准确脏层腹膜受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支配,对炎症、压迫刺激敏感钝痛,定位较差,却易引发心率、血压改变。

(二)腹膜炎按发病机制分类 可分原发性腹膜炎和继发性腹膜炎。临床98%以上是急性继发性化脓性腹膜炎1.原发性腹膜炎 原发性腹膜炎是指腹腔内无原发病源,致病菌通过血运,淋巴管,肠壁或女性生殖道等途径侵入腹腔而引起的腹膜炎。多数病人全身情况较差,女童及成人慢性肾炎或肝硬化合并腹腔积液的病人发病率高;病原菌多为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及大肠杆菌。

2.继发性腹膜炎

1)病因和病理:腹腔内脏器病变坏死、穿孔、损伤破裂、脓肿破裂,使大量消化液及细菌进入腹腔,早期为化学性炎症,68小时后可发展为细菌性炎症或直接为化脓性炎症。细菌有大肠杆菌最多见、厌氧菌、链球菌、变形杆菌等,一般都是混合性感染。

2最常见的原发病为急性阑尾炎穿孔、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急性胆囊炎并发穿孔、绞窄性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此外尚有胃肠道肿瘤坏死穿孔、溃疡性结肠炎穿孔、坏死性肠炎、肠伤寒穿孔、憩室炎穿孔、创伤所致胃肠道穿孔等。(三)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的病理生理变化

1.腹膜受细菌侵犯和消化液刺激,发生充血水肿,产生大量浆液性渗出液以稀释毒素。

2.大量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体液渗出,继而细胞坏死、纤维蛋白凝固,形成脓液,引起全身炎症反应、高热等。

3.若病人抵抗力强、原发病变较轻,腹膜炎可局限或形成腹腔脓肿;体弱、病变严重者则感染加剧,可扩展为全身性感染。同时有麻痹性肠梗阻,病人常易发生休克。

4.若腹膜炎被治愈,腹腔内有不同程度的粘连,严重者形成粘连性肠梗阻。

(四)化脓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1)临床症状
 (1)腹痛: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一般都很剧烈,难以忍受,呈持续性。

   ①化学性腹膜炎所致之腹痛:最为剧烈。②腹腔出血所致之腹痛:最轻。③急性阑尾炎合并腹膜炎后:腹痛比原来更重。
  腹痛的范围:可局限于一处或弥漫至全腹,即使是弥漫性腹膜炎,也是先由原发病灶处开始,虽扩散至全腹,仍以原发病灶处腹痛最剧。
  为什么腹膜炎的疼痛特别剧烈?因为腹膜受躯体神经支配。
2)恶心和呕吐:
  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
  发生麻痹性肠梗阻时:吐出黄绿色胆汁,甚至棕褐色粪水样内容物。
  为什么腹膜炎会导致呕吐?

先是由于膈肌中心部分的腹膜受到刺激,反射性引起呕吐;
  后是因为感染中毒导致肠麻痹,从而导致呕吐。
3)体温、脉搏:变化与病情轻重有关。
  体温与脉搏逐渐升高;如果脉搏快而体温反而下降:病情恶化的征象之一
4)感染中毒症状:
  高热、脉速、呼吸浅快、大汗、口干。
  进一步发展:面色苍白、虚弱、眼窝凹陷、皮肤干燥、四肢发凉、口唇发绀、脉细微弱、神志恍惚等,表明已出现:重度缺水、代酸及休克。
  (2)体格检查
1)一般情况:
  急性病容,常伴呻吟,静卧不敢活动,喜屈曲下肢。体温逐渐上升,脉搏增快,多在90次/分以上。
2)腹部体征:
①视诊:腹胀,腹式呼吸减弱甚至消失。
②触诊:标志性体征:腹部压痛、反跳痛和腹肌紧张。一般在原发病灶部位的压痛和腹肌紧张更为剧烈。
腹胀加重是病情恶化的一项重要标志
  化学性腹膜炎引起的强烈刺激,可因腹肌高度紧张或强直,而表现为板状腹。
  注意:老人、儿童或极度衰弱病人腹肌紧张可以不明显。
3)叩诊:A.出现胃肠胀气时,可叩出鼓音。B.腹腔渗出液较多时可叩出移动性浊音。
C.肝浊音区缩小或消失,说明腹腔内有游离气体。
④听诊:多有肠鸣音减弱,肠麻痹时可完全消失。
4)直肠指以下腹部表现为主的腹膜炎怀疑盆腔脏器有原发病灶时,指诊有压痛。直肠前窝饱满或触痛:盆腔已有感染或形成盆腔脓肿
  (3)辅助检查:
①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一般均升高,常在14×109L以上。
  危重者白细胞计数可以不升高,但白细胞分类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增高,多在0.85以上,可含有中毒颗粒。
腹部立位平片A.小肠普遍胀气并有多个小液平面:肠麻痹。B.膈下游离气体:胃肠穿孔。
③B超引导下腹腔穿刺抽液或腹腔灌洗:
根据抽出液的性质来判断病因:

A.草绿色透明腹水

结核

B.黄色、浑浊、含胆汁、无臭味

胃十二指肠穿孔

C.含食物残渣

饱食后穿孔

D.血性、胰淀粉酶含量高

急性重症胰腺炎

E.稀薄、脓性,略有臭味

急性阑尾炎穿孔

F.血性、臭味重

绞窄性肠梗阻

G.不凝血

腹腔内出血

(五)治疗

引流管的放置和拔出指征
◆放置指征:①坏死病灶未能彻底清除,或有大量坏死组织无法清除;②为预防胃肠道穿孔修补等术后渗漏;
③手术部位有交多渗液或渗血;④已形成局限性脓肿。
◆拔出指征:①引流量小于10ml/d;②非脓性;③无发热、腹胀。
引流管应放置在病灶附近、膈下或盆腔,根据病情需要,放置一根或多根引流管。

在大多数情况下,急性化脓性腹膜炎需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即术后仍应作对症处理。在胃肠功能未完全恢复前予胃肠减压、输液、营养支持,应用抗生素尤为重要。


腹腔脓肿


膈下脓肿(结肠上区) 膈下脓肿可发生在肝上和肝下间隙,肝上、肝下间隙又都可以分左侧右侧。小网膜囊位于左肝下后间隙。常伴有胸膜炎、胸腔积液形成。腹膜炎、内脏炎症好转后或腹部手术数日后再出现上腹部疼痛、.弛张性高热、白细胞增高,又无其他原因可解释时应考虑到本病。影像学检查:如X线摄片示膈抬高、胸腔积液、膈下占位阴影;B超发现有膈下液平段;CT检查见膈下脓肿形成,即可获确诊。


盆腔脓肿


(一)诊断 盆腔腹膜面积小、吸收毒素能力低,故全身症状较轻。脓液积聚在直肠前窝内,最常见原因是阑尾穿孔。凡腹膜炎过程中或盆腔手术后,体温下降后又升高或弛张不退,出现体温升高,典型的直肠或膀胱刺激症状,里急后重,总有便意但排出不多,大便混有黏液,有排不尽感,尿频或排尿困难等,应想到本病。直肠指检在直肠前壁触及肿块,有触痛、波动感;经肛穿刺抽到脓液即可确诊,但应与妇科盆腔炎性包块或脓肿作鉴别。B超、CT检查亦有助于确诊
(二)治疗

1.非手术治疗 抗生素应用,热水坐浴,温水灌肠等,小脓肿可自行吸收。

2.手术治疗 肛镜下在波动处穿刺抽脓,顺穿刺针作小切口。扩大后置入引流管。已婚女性病人也可经后穹窿穿刺后切开引流


结核性腹膜炎


结核性腹膜炎是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感染。本病常合并有肠系膜淋巴结结核、胃肠道结核、女性盆腔结核等,统称为腹部结核病。

结核性腹膜炎可见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最多见,多数在40岁以下,以女性为多,男女之比约为1∶1.8。早期或轻型患者表现不典型,可被忽视与漏诊。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本病由结核杆菌引起,绝大多数是体内结核病灶扩散延及腹膜,主要继发于肺结核或体内其他部位的结核病,约有5/6患者可见肺或其他器官的结核原发病灶。

感染途径以腹腔内的结核病灶直接蔓延为主。

(二)病理改变 根据本病的病理特点,可分为粘连、渗出、干酪三型,以粘连型最为多见,渗出型次之,干酪型最少。本病发展的过程中,上述二种或三种类型的病变往往并存,称为混合型。

(三)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 结核病毒血症常见,主要是发热与盗汗。热型以低热与中等热为最多,约1/3患者有弛张热,少数可呈稽留热。

2.腹痛 早期腹痛不明显,以后可出现持续性隐痛或钝痛,多位于脐周、下腹,有时在全腹。

3.腹部触诊 腹部压痛一般轻微;少数压痛严重,且有反跳痛,常见于干酪型结核性腹膜炎。一般认为腹壁柔韧感是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特征。

4.腹腔积液 以少量至中量者为多,患者常有腹胀感。少量腹腔积液在临床检查中不易查出,一般在腹腔积液量超出1000ml时才可经仔细检查发现转移性浊音,因此必须认真检查。

5.腹部肿块 多见于粘连型或干酪型,常位于脐周,也可见于其他部位。肿块多由增厚的大网膜、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粘连成团的肠曲或干酪样坏死脓性物积聚而成,其特点如下:大小不一,边缘不整,表面不平,有时呈结节感,不易推动,多有压痛,容易误诊为肿瘤或肿大的腹部脏器。

6.其他 并发症以肠梗阻为常见,多发生在粘连型结核性腹膜炎。梗阻近端的肠段可发生急性穿孔。肠瘘一般多见于干酪型,往往同时有腹内脓肿形成。

(四)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1.血象、红细胞沉降率与结核菌素试验

2.腹腔积液检查 B型超声显像检查对少量腹腔积液的发现有价值。结核性腹膜炎腹腔积液检查的目的是确定腹腔积液常规性质。腹腔积液为草黄色渗出液,静置后有凝块,少数为淡血色,偶见乳糜性,比重一般超过1.016,蛋白质含量在30g/L以上,黏蛋白定性试验(Rivalta试验)阳性,白细胞计数超出0.5×109/L,以淋巴细胞为主。

3.X线检查 作腹部X线平片检查,有时可见到钙化影,提示钙化的肠系膜淋巴结结核。

4.腹腔镜检查 一般适用于有游离腹腔积液的患者,可见腹膜、网膜,内脏表面有散在或集聚的灰白色结节,浆膜失去正常光泽,呈混浊粗糙:活组织检查有确诊价值。腹腔镜检查在腹膜有广泛粘连者应属禁忌。

(五)诊断 主要诊断依据是:青壮年患者,有结核病史,伴有其他器官结核病证据;发热原因不明达2周以上,伴有腹胀、腹痛、腹泻、腹腔积液、腹壁柔韧感或腹部肿块;腹腔穿刺获得腹腔积液,呈渗出性,一般细菌培养结果阴性;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强阳性;⑤X线胃肠钡餐检查发现肠粘连等征象腹腔镜(金标准),但腹膜有广泛粘连者禁忌(六)治疗 治疗原则在于坚持早期、联合、适量、规则及全程抗结核化疗,以达到早日康复,避免复发与防止并发症的目的。治疗中应注意休息与营养,作为重要的辅助措施,以调整全身情况.增强抗病能力。

1.抗结核化学药物

1)抗结核化学药物:对本病的疗效一般比溃疡型肠结核略差,因此药物选择宜有所加强。一般用34种药物联合强化治疗,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三药,也可另加链霉素或乙胺丁醇共四药,治疗2个月;然后继续用异烟肼与利福平联合治疗至少7个月。

2)结核性腹膜炎:初步制订联合用药方案进行治疗,以后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再行调整治疗方案。(3)有血行播散或严重结核毒性症状者,在用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的同时,可加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短期治疗。

2.手术适应证:并发肠梗阻(急性,完全性);穿孔;大出血;肠瘘;急腹症不能鉴别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