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维生素D,应该怎么补?—“我的骨头有点软”篇

 百度见贤思齐 2018-07-03

小编按:上一篇我们讲了单纯维生素D缺乏时应该怎样补充维生素D,这一次,我们将介绍存在骨软化以及骨质疏松两种情况下,维生素D应该怎么使用。相信大家都还记得曾经有一篇JAMA上发表的Meta分析结论表明补充维生素D可能不能够减少骨质疏松的发生率,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么看待维生素D的补充呢?让我们通过今天的指南学习了解一下吧~

佝偻病/骨软化症

预防措施:

预防营养缺乏性佝偻病/骨软化症需保证足够的维生素D与钙的营养。充足日照是预防维生素D缺乏最为安全经济有效的办法。缺乏日照时建议补充维生素D预防维生素D缺乏,补充剂量参见上节内容

对于维生素D缺乏导致的佝偻病/骨软化症患者给予充足的普通维生素D和钙剂干预后,常有显著疗效。维生素D缺乏的治疗剂量参见上节内容。胃肠吸收不良的患者口服维生素D的需要量更大,或采用肌肉注射方式。建议将25(OH)D水平至少提高到20 μg/L(50 nmol/L),最好达到30 μg/L(75 nmol/L)以上。应适当补充钙剂保证人体每日钙需要量。可监测血钙以及尿钙排出量,以便调整维生素D剂量。

图片来源:https:///health-conditions/rickets/

PDDR(假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ⅠVDDR(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Ⅰ型的治疗在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上市之前,通常用普通维生素D2万~10万IU/d,但效果不好且易导致体内大量维生素D蓄积。目前常采用阿法骨化醇0.5 ~1.5 μg/d骨化三醇0.5~1.0 μg/d治疗,同时补充适量钙剂。活性维生素D治疗能使PDDR Ⅰ型佝偻病痊愈,患儿的生长速度趋于正常。VDDR Ⅱ型患者,由于体内维生素D受体抵抗,需要更大剂量的阿法骨化醇或骨化三醇,甚至需要静脉补充钙剂维持血钙稳定。

图片来源:https:///health-conditions/rickets/

FGF23相关的低血磷性佝偻病/骨软化症的治疗需要补充磷使用活性维生素D。采用中性磷酸盐溶液补充磷,骨化三醇剂量为儿童20~30 ng/(kg·d)成人0.50~0.75 μg/d,分两次服用。如使用阿法骨化醇,其剂量约为骨化三醇的1.5倍。此类患者通常无需补充钙,除非存在显著的钙缺乏。治疗中需注意监测血钙磷、尿钙磷和血甲状旁腺素的水平。


骨质疏松症

普通维生素D常作为骨骼健康的基本营养补充剂,但补充普通维生素D在不同人群中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和跌倒风险的作用尚存争议。

建议骨质疏松症患者接受充足的阳光照射,促进皮肤合成内源性维生素D。日照不足者可每天补充600~1000 IU的普通维生素D,也有研究表明对于维生素D缺乏患者每天补充更大剂量的维生素D(>2000 IU/d),可增加骨密度。建议定期监测患者血清25(OH)D和甲状旁腺素水平,以指导调整普通维生素D的补充剂量,建议至少将血清25(OH)D浓度调整到20 μg/L(50 nmol/L),最好在30 μg/L(75 nmol/L)以上,以防止维生素D缺乏引发的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和骨密度的降低。部分研究显示,每天补充700~1000 IU普通维生素D,能够降低跌倒风险。

就骨质疏松症的防治而言,不建议患者常规单次补充超大剂量(>500 000 IU/年)的普通维生素D,有研究显示其可导致老年人跌倒风险升高。若患者血清25(OH)D浓度超过150 μg/L(375 nmol/L)则可能出现维生素D中毒。

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是经过羟基化的维生素D类似物,属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药物,推荐用于年龄在65岁以上血清肌酐清除率小于60 ml/min者。临床应用的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包括骨化三醇和阿法骨化醇等。活性维生素D能够增加肠钙吸收,减少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抑制骨吸收,轻度增加患者骨密度、降低跌倒风险、减少椎体或非椎体骨折风险。活性维生素D可以与其他抗骨质疏松药物联合使用。

建议骨质疏松症患者服用骨化三醇的剂量通常为0.25~0.5 μg/d,阿法骨化醇的剂量为0.25~1.0 μg/d。对于明显缺乏维生素D的骨质疏松症患者,必要时可予普通维生素D以纠正维生素D的营养缺乏,同时给予活性维生素D以发挥其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活性维生素D的患者,不能根据血清25(OH)D浓度调整药物剂量,而可依据血清PTH水平骨转换生化指标,评估药物的疗效。

无论使用普通维生素D,还是活性维生素D制剂,或者两者联合使用,都建议定期监测患者血清钙24 h尿钙浓度,根据其水平调整药物剂量,以避免药物过量所引发的高钙血症或高尿钙的发生,以保证治疗的安全性。

艾地骨化醇(ED-71)是新型维生素D类似物,其与1,25(OH)2D相比,血清半衰期更长,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更强,使骨密度增加的幅度更明显,已在国外上市用于骨质疏松症防治。

* 本文来自微信号《协和医学杂志》

作者: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 夏维波 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