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玉加工工艺概述(二)

 幸福快乐大叔 2018-07-04

古玉加工工艺概述(二)

自20世纪50年代末电机引进以前,古人无论是用几式砣机还是高凳加工玉器,机器的特点都是正、反转。正反转的现状,就会有以下特点,这是当时生产力条件下,加工玉器的局限性,也恰恰为我们在工艺痕迹上寻找规律性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一是转动时的行程短。也就是皮带或软绳拉动砣机横杆,带动砣具旋转一周的周期是一定的,它取决于工匠拉皮带时胳膊的最大推送距离。这就决定了在玉器上,一次性完成的阴线是短促的。有古玉研究部门,通过对西周的大量馆藏玉器刻线的测量,得出了西周时期,每砣阴线的平均长度大约在0.7cm的结论。由此推测,即使在战汉时期砣具先进的情况下,由于正反转的周期短,每砣阴线长度大约在1cm左右已经是过高的推测了。这就提醒我们,只要观测到玉器上,一次性完成的阴线超过了1cm,那你就要打一个很大的问号。科学来不得半点投机性,千万不要自圆其说,自己原谅自己,认为那是可能的。虽然花钱买东西否定自己很难,就好似割身上的肉,但是必须长痛不如短痛,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否则你会越陷越深。

同样原因,夹带的研磨砂随砣具滚动,在玉表留下的划痕特点是一样的,也是相对短促杂乱、深浅不一。

二是由于转速慢,所以力度小。这就决定了一次性完成的每条阴刻线的深度是浅的。由于加工时,砣具是被动的,工匠手拿玉器操作是主动的,每次落砣前必须要专心致志,用力将玉器靠近砣具,以免偏砣而损坏玉器。如果从阴线的侧面剖面图和俯视图看,就能体会出当时加工的特点:

古玉加工工艺概述(二)

落砣时,因用力大会有一定深度;起砣时,力度减小,坡度减缓。

古玉加工工艺概述(二)

西汉剑珌(局部)

从俯视图看,虽然这条阴刻线不是一次完成,但从最后留下的砣痕,还能够看出其特点:从A端入砣,B点时力度最大、最深、最宽,到了C端收砣时,砣机的力量变小,刻线变窄变浅。其状态是:B>A>C。

三是由于转速慢,每转动一次,就相当于在玉器表面打磨了一次,增加了其光洁度。这就为入土后包浆的一致性创造了先天条件,而高速单相电机留下的痕迹,不具备这种特点。我们鉴定时为何要注重战汉时期的游丝毛雕和细小的孔洞中的加工痕迹,就是这个原因。

同样道理,安装在砣机杆一端的砣棍加工玉器的孔洞和镂空部位,也会留下一样的表象特征。

古玉加工工艺概述(二)

馆藏品的局部放大图,每一个部位包浆是统一的。

以上三个特点,在鉴定工艺痕迹时,一定要联系起来综合考量,切不可只考虑一个方面或是只观察玉器的一个部位,特别是细阴线和小孔洞内以及镂空处,要多方位综合判断。

下期继续讲解古玉加工工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