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医本身有一种继承和相互渗透与发展的关系,今天来看看刘河间、张子和、张洁古、李东垣、朱丹溪、张景岳的学术传承与发展脉络。 我国医学从汉代出现了《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重要著作,有了辉煌的成就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医疗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特别是农业的日趋发展,加上当时海上交通与国外贸易逐渐频繁,许多香料药的输入,我国的药物学日趋发达。 继农业名著《齐民要术》问世之后,我国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随而颁行,它比国外最古的《纽伦堡药典》还早八百八十三年。 农业方面许多动植物的烹煮服用方法,如古代《食经》和《齐民要术》所载的内容,渗透于制药学中,从而出现了中药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 晋代葛洪对化学的成就,渗透于药物方面,使中药的药物化学有了进一步发展。 宋代更是香料药进口较多的一个时期,这对于形成《局方》的特色和为后世“芳香宣化”、“芳香开窍”提示了一个治疗大法。这些都说明其他学科和时代环境对医药学发展的巨大影响。 但是,中医学科本身也有一个继承和相互渗透与发展的关系。 试以金元时期的刘河间、张子和、张洁古、李东垣、朱丹溪的学说对于张景岳学说形成的影响来举例说明这一问题。 刘完素 刘河间阐发火热病机,善治火热病症,故以主火论、寒凉派著称。 他的学说,首先继承了《内经》的病机十九条,他把病机十九条的38种疾病推衍为94种,其中属热属火的病从22种推衍为57种,占总数的60%以上,这使他提出火热论有了理论的依据; 同时,在当时社会上,由于官府大力提倡《局方》,致使香燥药广泛流行,因此出现火热证增多等副作用。 加上当时热性病大流行,给他的火热论提供了实践基础。 至于解释为什么火热证偏多的理论,河间是从当时盛行的运气学说的渗透中提炼出来的。 刘河间的理论脱胎于运气学说,着重在“火”与“气化”的概念中发展起来的。 运气学说强调五行中金、木、水、土都只有一个,而火有二个,即君火、相火;在六气中,火亦有二,即热(君火之气)与火(相火之气),而风、寒、燥、湿也都只有一个,于是得出结论是火多于其他各气。 他在解释火与其他各气关时,变换了运气学说中的“气化”概念,提出了风、寒、湿、燥都可转化为火的“同化”,火与风、寒、燥、湿各气相兼存在的“兼化”等,这样就在临床实践与当时运气学说的渗透中,最后发展成为他的“主火论”。 其主要论点: 1. “天以常火,人以常动,动则属阳”; 2. “燥万物者,莫熯乎火”; 3. 外感病可以“六气皆从火化”; 4. 内伤病则“五志过极皆为热甚”,即在人体一个水(肾)不能抑制五藏的五志所伤而化的火(一水不能制五火); 5. 在治疗上提出“善用药者,须知寒凉之味”。 以上皆见《素问玄机原病式》。 因此创用辛凉解表法,并创用了清泄里热的多种方法,打破了过去“发表不远热”的常规。 他的学说理论和治疗方法,对后世如张子和、朱丹溪的学说及温病学派的产生,都有密切影响。 张从正 张子和以其攻邪论而著名,但其攻邪着重于寒凉药,可以明显地看出同刘河间的主火论是有很大的联系的。 同时由于当时他遇到了“服补成风”的环境,所谓“说补则从,说泻则逆”、“补者人所喜,攻者人所恶”的不良风气,看到补药、热药所造成的弊病,所以他在自己实践基础上,产生了祛邪安正的指导思想。 如“盖邪未去不可言补,补之则适足资寇”、“医之道,损有余所以补其不足”、“陈莝去而肠胃洁,癥瘕尽而营卫昌,不补之中,有真补者存焉”诸说。 这些都说明祛邪即所以安正,寓补于攻,欲“致新”必先“推陈”的原理。 张子和攻邪论的出现,使祖国医学处理邪正关系方面,在祛邪安正这一侧面,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说理论。 这当然是对祖国医学的一种发展,而河间的寒凉攻泄治法的渗透影响,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 张元素 在宋代,如张洁古所创立的藏府病机学说,也有它继承、渗透和发展的过程。 首先是渊源于《内经》中有关藏府的论述; 后来,《华氏中藏经》综合成为论五藏六腑的《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证之法》;孙思邈《千金要方》也类列了藏腑虚实病症;到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亦以寒热虚实分析五藏病症。 但三者都有不足之处,《中藏经》嫌略,孙思邈失之杂,钱乙重点在小儿病症,而对六腑又多略。 张洁古受了他们的影响,结合自己的实践,创立了以脏腑寒热虚实病机辨证的学说,对古人的胜腑辨证有所充实。 他对每一脏腑多分别从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虚实寒热的演变和预后等几方面进行归纳叙述,自成体系,使祖国医学的藏腑辨证渐趋完整,并为后来“脾胃学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至其用药,显然是受了五运六气理论的影响,体现在他的制方遣药中。 如言方,则以六气而分风、暑、湿、火、燥、寒;言药则根据五运而分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等。 此外,他还特别重视“去脏腑之火”,并列出各脏各腑去火的专药,而河间所述的运气,也处处不离脏腑。 可见,洁古与河间二个学派,虽然有所区别,而其间又是相互渗透而不可分割的。 李东垣 未完待续...... 注:本文选摘自《壶天散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85年11月。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