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药在世界的影响和作用

 鉴益堂 2018-07-06

       中医药历史悠久 ,资源丰富 ,理论独特 ,在世界上有广泛的影响 ,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丰富的科学内容 ,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是中国的优秀文化遗产 ,也是世界的优秀文化遗产。

  早在秦汉时期 ,中医药就传到朝鲜、日本、越南。汉代 ,中药材大黄远销欧洲。到了唐代 ,不少国家派人来中国学习中医药 ,其中 ,朝鲜把《神农本草经》 ,日本把《新修本草》,分别列为本国医科学生的必修课程。 743年 ,唐代高僧鉴真去日本传授佛学和医学。他于 753年再次到日本 ,带去的药材 ,至今还有 21箱 60余种珍藏在奈良正仓院 ,成为千余年来中日医药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唐代传到印度的药材有人参、茯苓、当归、远志、乌头、附子、麻黄、细辛等 ,被称为“神州上药”。僧人义净在印度居住 20年 ,常用中药为印度人民治病 ,深受欢迎。

  公元 1至 5世纪 ,中国炼丹术多次传入阿拉伯国家 , 7、 8世纪再由阿拉伯传到欧洲。10世纪 ,宋朝与海外 50多个国家通商 ,外运的中药品种、数量都大量增加 ,并且在广州还专门设立了专管药材出口机构──市舶司。由于宋代成药业较发达 ,日本木下正道来宋学习解毒丸的制作方法。 1078年 ,朝鲜国王徽患病 ,派遣使臣到中国求医 ,宋朝廷派医官邢■前往 ,带去 100种中药。 11世纪初 ,阿拉伯著名医学家阿维森纳在他的著作《药典》中收载了不少中国药物 ,大大丰富了《药典》内容。《马可波罗游记》记载了大量中国药材被商人运往亚丁 ,再转运到北非的亚历山大等地。

  1405年至 1433年 ,明成祖派郑和率领庞大的中国船队 7次下南洋和西洋 ,输出了大量的药材 ,如大黄、当归、鹿茸、茯苓、肉桂等。被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赞誉为中国 16世纪的百科全书的《本草纲目》 , 17世纪传到日本和欧洲 ,随后被选译或全译成日、朝、拉丁、法、英、俄等文字 ,成为国际上的重要科学文献。 18世纪 ,根据中国人参的药图,先后在加拿大南部、美国北部找到了与人参同科同属不同种的西洋参。 17世纪 ,中国樟脑传入欧洲 ,直到 20世纪仍是欧美普遍使用的强心药物。

  在中医方面 :17世纪来华的波兰传教士卜弥格翻译了中医的脉学著作 ,并被转译成法文、意大利文 ,其后 ,英国名医弗洛伊德也致力于脉学研究。 18世纪以来 ,中医针灸技术在欧洲引起了普遍关注 ,相继出现了多种著作和研究组织。

  新中国建立后 ,中医药的传播、影响和作用越来越大。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全球性的“针灸热”、“中医热”遍及各地。进入 80年代 ,欧美发达国家率先又兴起了“中药热”。各国纷纷派留学生到中国来学习中医药 ,派使团来华参观、学习、考察中药资源、栽培、饲养、炮制、成药 ,以及洽谈商贸和技术合作。

  19 77年后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在中国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建立了 6个传统医药合作中心。我国也先后在日本、意大利和泰国等国举办过多次中药大型展览。日本生药研究者代表团多次来华参观访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委托中国在北京举办国际中药学习班 ,参加学习的有来自欧洲、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18个发展中国家的学员、联合国工发组织官员和世界卫生组织的代表。 80年代 ,来华学习中医药的留学生、进修生、实习生达 10多个国家 200多人。 9 0年代 ,从 19 87年到 19 9 6年近 10年中 ,来华学习的人数剧增 ,有来自 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14, 700余名留学生、进修生来华学习中医药。我国建立的 7个传统医学合作中心、 3个国际针灸培训中心 ,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国 (境 )外各类中医药人才。特别是近几年 ,我国政府中医药主管部门在北京又成功地举办了两次国际中医药大会 ,为世界医药界所瞩目 ,影响广泛而深远。

  古往今来的这些事实说明 ,中医药文化与东西方各国人民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世界上有过辉煌的一页 ,并成为今天中医药再次走向世界的内在基础 ,可在 21世纪再造辉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