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2.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乡,其德乃长;修之於邦,其德乃丰;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 3.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4.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5.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6.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7.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8.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9.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10.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11.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12. 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13.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恒也。 14. 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15.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16.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17.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18.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9.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20.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21. 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22.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23.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24.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5.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26. 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27.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28.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29.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30.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31.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32.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33. 治人事天,莫若啬。 34. 治大国,若烹小鲜。 35.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36.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37.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38.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39.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40.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41.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42.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43.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