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最近看到网络上有黄惇先生的一篇文章,标题为《清理“丑书”观念,我们不能再等了》,文章的主要观点是尊帖抑碑。如果依黄惇教授的看法,古泥的书法应属于“丑书”范畴了,当在清理范围。孙过庭《书谱》言:“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依古今两位书家的说法,古泥这一路在民间书法(包括部分北碑)中讨生活的书法作品都在否定之列。 然孙过庭此语之前尚有“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之语,有了清人尊碑之说,就不能说没有北碑的话;有了流行书风,也不能说没有流行书风的话。 但就流行书风的主要成员,尤其是比较年轻的成员而言,综合文化修养的确需要提高,换言之,流行书风的多数书家还不具备将碑派书法遗迹和民间书法雅化的能力,这其中应该包括古泥。 古泥的作品当然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尤其是其全国第六届中青展的获奖作品(图1)。这件作品用笔有篆籀气息,中锋为主的线条,浑厚、凝重、醒目,得康南海意韵。结字亦在险峻中透出几分严谨。其章法安排上收而下放、上合而下开、上紧而下松,给人一种仰望泰岱的视觉美感。整幅字除了“微”字左竖笔(代“彳”旁)离右边太近容易误读为“断”,“露”字末笔抖动过多外,并没有其他不足。而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图2)的问题就比较多了。此作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纸不好,笔拉不开,枯笔飞白太多;其次是点画飘浮,给人躁动不安的感觉;章法也过于平正,失去了先前的奇险特征。 图2 周德聪(三峡大学书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古泥在在书法复兴的早期——20世纪80年代,便加入了中国书协(时年24岁),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中国书协会员之一,令人刮目相看。 尽管全国第六届中青展时,他刚过而立,但其用笔所表现出的老到、以碑化帖的先觉、纵横开阖的气势、收放自如的潇洒,远远超出了他这个年龄带给人们的惯常认知。当很多书法爱好者还在将端庄平稳作为写字要务,或于碑中求方劲,或于帖中讨圆润之时,古泥却在碑与帖的互为融通上着力了,也许他发现了赵之谦所谓“碑体行书”的魅力,对当代书坛带来的震荡,于是在其创作中,无论是笔法的表现,还是结字的趣味,都不再是斤斤于规模一碑一帖的“范式”,而是在内在的精神上求其通会。 全国第六届中青展中获三等奖的这件作品,用笔方圆互参,楷法、行意、草情兼而有之,把正体用笔与草书笔法融为一体,使得线条在笔法的管控下呈现疾涩快慢、勾连回环的节奏,更兼字形大小的夸张对比、纵敛疏密的互为映衬、欹正跳跃的摇曳字势,愈发增加作品的视觉魅力,及其心理感知的音乐般律动。有些字构表面上看十分压抑与促迫,如“不”“复”“微”起首三字,用墨沉实,空间密集,实为后面的字势徐徐展开作了铺垫,可谓先抑后扬,几个硕大的字形(如“露”“开”“一”“平”)点缀其间,不惟产生强烈的对比,尤显作者布阵排兵的胆识!正文整体上密下疏、上小下大制造矛盾,被其题款的小字错落分布而达于平衡了,应当说这也显示了一个书家在章法营构上的智慧。查陆游此诗,末句应为“万顷空江著月明”,作者似乎将“空”误为“澄”了,是为小憾。 全国第四届青年展所书陆游诗,在笔法体势上都有了很大变化,在用笔上又增加了对章草的借鉴,如“滓”“浩”“江”之横画的收笔,隶意甚浓,行笔似乎比早期更为迅疾,但少了先前的郁勃之气,虽然字形大小开合一如全国第六届中青展,但又少了些许奇正的变化,且总体的疏密过于匀称,不及先前的大疏大密来得过瘾。上部的几个对向呼应的“点”,亦觉单调一些,如“不”“帘”“空”“著”等字点画的运用,就有推敲的余地。当然,古泥全国第四届青年展的作品中有意增强了线条的曲直、粗细对比,还包括他在墨色的把控上,对宣纸性能的深入理解上,故其线质较早期或有老到的表现。用笔快捷,也许是更加自信了,但要注意调控,不然会有漂浮之嫌的,如“云”“风”“寄”“著”等字的线条质量,还有提升的空间,不知古泥以为然否?! 亓汉友(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书法势理论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当面对古泥先生的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时,笔者莫名其妙地产生了茫然:这幅作品是全国展中的作品么?在这样高规格的展览上出现的作品应有其出现的理由和效应,一定不会无缘无故,应该是水平高的。但笔者又实在从感性上不知道怎样来描述它、评价它、肯定它。 古泥先生全国第六届中青展作品是否是完美的呢?不是。因为存在有不和谐的地方,如字与字之间的气息呼应不到位,造成除了连笔字组之外的字,几乎字字独立。个别字的笔法势因素的应用不和谐,使人容易产生误解,如:“复”字左侧的笔画应用的是“顺时针”笔法势因素,而右侧的起笔撇画笔法势不到位(几乎没有撇画的形态),很容易让人误解为该字为“厦”;而“微”的左侧“逆时针”笔法势因素的应用则使人很容易误解为“断”;“江”的笔法势因素应用不到位,和“以”字易混。 古泥先生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的优点是作品创作性情率意,随心所欲。缺点是在笔法、字法、章法上均出现了明显的不足,也就是存在不健康的因素。如在笔法上,起笔笔法过于感性、随意,出现了大量的尖锋起笔方式,几乎字字均有。 在字法方面,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中字的松紧关系不明确、中宫不明确,没有达到“中宫在‘精神挽结之处’和中宫之外的笔画要‘随其长、短、虚、实而上、下、左、右皆相得’来布势”的要求。所以字法方面是有缺陷的。 在章法方面,存在以下问题: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松散不聚气;除去“不”“浩”“然”“欲”“三”“一”“江”横向取法外,其余全部为纵向取法,相对单一;第一行中“微”“滓”“清”三字中的三个竖画雷同且生硬等。所以章法方面也是有缺陷的。 为什么同一个作者、同一个内容的作品,相隔20余年后反而倒退了呢?全国第六届中青展作品可能是作者思考后的结果,即“意在笔先”,而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可能是作者想写出“无意于佳乃佳”之作,即想达到“意在笔后”而“神采飞扬”。可惜,作者“失手”了。所以,笔者认为古泥先生在草书书法势的把控能力方面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