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重心智的力量:找到生生不息的创造力源泉

 愚然楼 2018-07-06


大家好,最近在我们的公众账号中,我开始陆续推荐一些对我影响深远的文章,同时我自己也开始尝试撰写一些我的学习思考。本文就是我在学习体验加阅读了相关书籍之后整合的一篇关于“三重心智”的文案。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总会遇到被卡阻的时刻,那种感觉仿似置身于孤岛之上,清冷孤寂,不知道希望在哪里。这种情况多数是因为我们单纯依赖了自己的认知心智,尚不懂得整合我们的另外两大心智,找到生生不息的创造力源泉。当然这样的痛苦也最终成为了我们修炼探索的原始动力。

在过去几年的求学历程中,从行为到意识,到更底层的潜意识,我接触到了各类经典模型。最终我在吉利根和罗伯特两位大师的课堂中,更清晰的理解了人类的三重心智对我们的重要影响和其深远的意义!与此同时,我也幸运的找到了修炼这三重心智对应的经典模型和课程体系。在此整理相关文字形成此文,分享给大家。



关于意识,我认为有三种存在的状态。一个是大自然的天真表达。另一个是当你停顿、分析、思考它……在分析完之后,会来到一个状态,你再次像大自然一般地生活着,但是,带着更多能力、更多控制和更多弹性。


——约瑟夫·坎贝尔




人类的三种意识过滤器包括身体心智、认知心智和场域心智。这三种心智在人类意识中交互运作着:

每种心智可以通过意识的三个不同层面被经验:

(1)大脑右半球的原始意识;

(2)大脑左半球的自我意识;

(3)生生不息意识。

整合左右两半球我们将看到,在这个生生不息层面上,新的经验性维度如何浮现,使得创造性意识有能力产生转化性改变。

——斯蒂芬·吉利根




身体心智

身体心智是所有哺乳类动物共有的动物性智力。这个存在于身体里的意识是帮助我们如何在这个世界关系中通过感觉行动、非语言觉察和情绪等来了解你自己。

哺乳动物心智携带着过去和现在,但是没有未来觉察。就像你的宠物和小孩子,他们拥有惊人觉察的潜力,但没有自我觉察:它无法思考它自己,或是呈现它自己。它不仅调频到个人历史,也跟祖先的历史调频。它带着直觉、原型以及直觉性理解——这些全部都是转化性改变的基本元素。它也知道如何同时在身体内外去感受、疗愈和维持人类生活的非凡平衡。

这是潜意识心智的第一个基础,功能就像是意识历史的具体身体携带者(第二个基础是尚未活出的量子场域可能性)。所以当我们想要转换意识状态,身体心智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编者注:关于身体心智的深度学习请参考我们推荐的“6秒钟情商”等情商模型进行学习和练习)



场域心智

第二种精神过滤器是场域心智。这是环绕在我们身边的宽广无边(系统性)的智力,我们生活所处的情境。很多不同场域都在特定时刻运作着:文化、家庭、个人历史、政治等。你可能在心理场域工作,或是专注在你的“家庭催眠”场域里,又或是在商业会议里感受一个“负面场域”。这些情境对我们的意识而言,或许是正面或许是负面,但是总是具有影响力的。

社会心理学有个研究叫作“基本归因错误”,提供了一个关于场域影响的好例子。研究发现,我们在解释别人的行为和自己的行为时会有极大的差异。对于别人,我们通常使用特质解释(“他大呼小叫,因为他是一个易怒的人。”);但是对于自己,我们通常使用情境归因(“我大呼小叫,因为那个人是个混蛋。”)。关于这点最佳的解释是,我们们通常看大多数人只是在有限的情境里,所以我们假设他们在所有情境里都有同样的行为。但是我们了解自己更多些,知道自己在一个情境里的行为跟在另一个情境里是非常不一样的。我们们知道这些场域强烈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体验,所以当场域改变时,我们也随之改变。因此,“场域让我这样做”并不是全然错误的一句话。

场域的概念对人们而言可以携带各种意义。最基本的意义是它们是许多情境——内在的、外在的,在这些场域中我们生活并了解自己。在这样的概念下,我们通常不会有意识地觉察到场域影响我们多少,它们建构了另一种潜意识心智。

(编者注:关于场域心智的深度学习可参考我们推荐的由查理·佩勒林博士创立的“4-D卓越团队建设系统”进行研习)




认知心智


第三个过滤器是认知心智。这是“在头脑里”的意识智力。它使用语言描述和象征去“重现”自我以及世界,包括图像、地图、计划、意义、信念和可能性。它通过故事和叙事、秩序和价值来思考。它有潜力从各种不同角度、带着不同价值观去看这个世界,它经常被困在一个细微的子设定里。

麦克·吉尔克里斯特详细描述了大脑右半脑如何创造了一个系统完整的“大师计划”,然后大脑左半脑通过令人佩服的语言、线性、逻辑能力将计划加以实现。当这两者以合作伙伴的方式一起工作时神奇超凡的创造性就产生了。很不幸的是,左半脑经常性地忽略右半脑,然后左半脑就好像自己的地图就是唯一存在独自运作着。这可能造成大灾难,因为功能上孤立的左半脑有它自己显而易见的缺点。比如,它只有部分且非直接的身体体验,它只呈现它自己的位置(视觉上以及认知上),然后它倾向无生命的东西多于生命临在。无须多说,这种单边模式在现今世界非常普遍。

麦克·吉尔克里斯特在他研究的结尾这样说:左半脑的世界,基于表示性语言和抽象,会产生一个清晰度和操弄事物的力量,已知的、固定的、静止的、隔离的、去情境化的、明显的、在自然中一般的,但是最终是无生命的。因此,通过左半脑调配的知识是在一个封闭的系统里。它有去达到完美的优势,但是完美所要付出的代价是最终牺牲空无。当我们一直练习将自我意识从系统智能更深的平台上解离和隔离出来时,这就变成了一个问题。

这些自我觉察的解离形式是不必要的,尽管它们非常诱人。就像一个成瘾者或是基本教义派理论家,一旦我们被勾上了,就很难放手。我们不再感到自己是更伟大的无限意识的一部分,反而困在一个静止、自我封闭的狭隘位置上。不同观点被切除,证据被忽略,结果就产生了一个更加受限、失去平衡的现实。对很多人而言,直等到他们“跌落谷底”,新的选择才变成可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