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淮上古国——黄国,曾为淮上一霸,楚国东进的绊脚石

 雲泉 2018-07-06

黄国,嬴姓诸侯国,具体立国时间已不可考,据《竹书纪年》记载:“(夏代)后相即位,二年,征黄夷。”此“黄夷”即黄国的前身,说明这个部族早在夏朝时便已存在,而且显然羽翼丰满,其势力已经危胁到夏朝政权。“夷”即来自东夷,淮上黄国是东夷集团的后裔,属九夷(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的其中一支,可能受夏朝政权的压迫,南迁淮河流域后建立黄国,其故址在今河南潢川县境内。

淮上古国——黄国,曾为淮上一霸,楚国东进的绊脚石

黄国真正崛起于南方,根据史籍推测,黄国早期在江淮流域拥有霸主地位,国势强盛。夏亡商兴后,黄国并不臣服于商朝,依然在江淮一带保持着龙头老大的地位,我行我束,这引起了商王朝的忌惮,所以商代甲骨卜辞才有“伐于黄尹”记载,卜辞中的“尹”即“夷”的写法。

黄国可能从商朝中期以来长期受到商王朝的讨伐,国势渐弱,至商末,已沦为一般诸侯国。幸运的是,周朝建立后,黄国归顺了周王室,在故地重封,光荣地成为“汉江诸姬”中的异姓成员,受到了周王室的庇护,这也使得成王时期“东征淮夷”大扫荡时黄国不受影响。

淮上古国——黄国,曾为淮上一霸,楚国东进的绊脚石

“黄”的甲骨文就是一支箭杆,箭杆的中央加个“口”,箭杆穿“口”而过,意思是代指练习射箭时箭靶的靶心。远古时期族人们发明射习后,为了练就百步穿杨的射箭本领,以便上战场或捕猎物万无一失,只好弄一块牌子当作射习对象,练习射箭,这就是靶,为了射得更精准些,便在靶上用泥土标记用以醒目,所以“黄”就是指箭靶的靶心,“黄”字便是这么来的,后来干脆这种泥土的颜色也用“黄”来代替。这也是为什么《礼记 · 郊特牲》说:“黄者中也。”,因为箭靶的标记要放在正中。而《论衡 · 騐符》说:“黄为土色,位在中央。”黄色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直位居五色之中,封建帝王为何要将黄色居为独有,其意义想必也从这里来。潢川县境内有潢水穿城而过,属于淮河支流,其“潢”便是因“黄”加水得名。

淮上古国——黄国,曾为淮上一霸,楚国东进的绊脚石

上世纪八年代初光山县与潢川县交界曾出土了一座古墓,据考证系春秋早中期墓葬,出土铜器铭文证明为黄国国君与正妻的墓室。铜器铭文有“黄子作黄夫人孟姬行器,子子孙孙则永宝,善终善后。”铭文中“孟姬”很显然是哪个姬姓诸侯国的长公主,“汉江诸姬”以随为大,而且《左传》记载中黄国也经常跟着随国参与各种会盟,估计此“孟姬”当是随国公主。

黄国最后的覆灭其实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局,春秋初期,楚国要东进,与齐国争夺霸主地位;此时齐国已经在齐僖公的治理下开始崛起,至后来齐桓公国力达到巅峰。黄国便成了楚国东进的绊脚石。黄国见风使舵,投靠比楚国实力稍强的齐国。据《左传·桓公八年》记载:“夏,楚子合诸侯于沈鹿。黄、随不会。”说得是公元前704年夏天,楚武王纠集诸侯会盟沈鹿(今湖北荆门钟祥市郢中),黄国和随国拒不参加,可见当时黄国是不认同楚国的。后来楚武王出兵讨伐随国,并没有对黄国下手,只是派人去责备了一通,从中也可以看出楚国伐黄的时机还未到,也从一个侧面证明黄国当时亲附齐国,楚国多少有些顾虑。

淮上古国——黄国,曾为淮上一霸,楚国东进的绊脚石

黄国亲附齐国疏远楚国,楚国当然不舒服,据《左传·庄公十九年》记载:“楚子御之,大败于津……送伐黄,败黄师于碏陵。”说得是公元前675年,楚文王伐巴国,在津地被巴军打败……回去时转道伐黄,在碏陵(今潢川县西南、光山县一带)将黄国打败。可见,楚国对黄国亲附齐国一直是不爽的,这也是楚国第一次正式对黄国用兵。

《左传·僖公二年》记载:“秋九月,齐侯、宋公、江人、黄人盟于贯。”说得是公元前658年秋,齐桓公、宋桓公、江国、黄国在宋国的贯地(今山东曹县以南)会盟。从公元前704拒楚会盟到公元前658年与齐宋会盟,黄国在这46年间基本臣服于齐国,这之后更是成了齐国麾下的成员国。第二年,即公元前657年,黄国又跟随齐桓公会盟于阳谷(今山东阳谷县北)。第三年,即公元前656年,黄国和江国还跟随齐桓公一起讨伐不听话的陈国。黄国虽然亲齐,但齐国毕竟远在山东,鞭长莫及。楚成王即位后为控制江淮河汉地区,对周边小国广施恩德,实行怀柔外交,自汉江老大随国归服楚国后,周边一纵小国包括黄国、江国也随即掉入楚国的温柔乡。据《左传·僖公十一年》记载:“黄人不归楚贡,冬,楚人伐黄。”说得是公元前649年,黄国不向楚国进贡,楚成王大怒,随即出兵伐黄,到了次年夏天,楚人发觉黄国又有弃楚向齐的念头,干脆灭亡了黄国。

淮上古国——黄国,曾为淮上一霸,楚国东进的绊脚石

黄国从夏朝时立国历经夏商周三朝,至公元前648年灭国,延续长达一千四百余年。黄国亡国后,楚建黄邑,国人四散,形成黄姓,成为黄姓始祖,战国四公子之一春申君黄歇就是黄国后裔。

文/堰风

更多方国历史

江淮古国——光国,光明的象证,中原、东夷、江淮文化的交汇之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