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玻璃器的发展经过是怎样的?

 爱拍北京 2018-07-08

玻璃,在我国历史文献中又有颇黎、陆离、流离、琉璃、药玉、瓘玉、玻瓈、料器等名称,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早诞生的人工材料之一,至今仍影响人们生活的多种层面。考古资料显示古埃及与西亚地区约于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出现具原始玻璃性质,称之为费昂斯(faience)或釉砂的物质,以及烧成温度较高的玻砂(frit)制成的物件。

古罗马时期的吹制玻璃

古法琉璃似透非透里是沉积历史的华丽,琉璃的制作历 可追溯到西周,最初制作材料是从青铜器铸造的副产品中获得的,考古发现亦可见此类以二氧化硅为主要成份,经过提炼加工制成琉璃,所烧制出近似玻璃质感的物件。

历年考古出土先秦时期蜻蜓眼珠、隐约透光的烧结状管形器、块状镶嵌物等,可纳入原始玻璃范畴。由汉代以历唐宋,玻璃材质的使用范围以佩饰、容器、镶嵌器为大宗。

汉时期 琉璃冶炼技术掌握在皇室贵族们的手中,秘不外传。民间极是难得,当时人们把琉璃看成比玉器还要珍贵。直到清代,琉璃制作工艺已极为高超, 却依旧为富贵人家手中。

唐代以至宋元时期若干陶瓷器的器形及色泽,与伊斯兰玻璃器存在相当关连,显示域外玻璃器在中土产生的影响。

古法琉璃 在1400多度的高温下烧制而成,经过十多道手工工艺的精修细磨,整个过程纯为手工制作,在高温1000℃以上的火炉上将水晶琉璃母石熔化后而自然凝聚成高贵华丽、天工自拙的琉璃。

但把玻璃作为日用器在当时的朝代仍非主流,主要是有两个原因:

一来中国人因为喜欢吃热食,饮热饮,而过去的玻璃耐热性能不佳,高于80℃就可能会炸裂,所以在生活中普遍使用的是耐热性能极佳的陶瓷产品,玻璃制品并不像在欧洲国家那样普及。

二来陶瓷在中国有更加悠久的历史,从原料到工艺都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几乎历代皇室对陶瓷生产都非常重视。

淡绿色琉璃杯(西汉)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浅绿色玻璃碗(北魏)藏于大同市博物馆

深棕色琉璃带把注(辽)藏于: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

一直到明末清初西洋玻璃制器的传入,才带来我国玻璃工艺的另一高峰。清康熙年间于内务府造办处下设立专业作坊 – 玻璃厂,融入欧洲传教士与商贾引进之色料、配方与技术,研发制作宫廷御用玻璃器。

举凡透明光洁的平板玻璃、色彩丰富的单色玻璃、套色加彩玻璃、玻璃胎画珐琅、玻璃画、以及多面切割镶嵌玻璃等,在宫中建筑门窗、车舆乘具、饮食器、文房具,乃至装身饰品中展现取汲于丰厚工艺传统,持续研发,推陈出新的特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