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杭州最地道的小吃,都在这条小巷子里

 铭大大1300 2018-07-08


从上大学开始,我遇到很多外地的朋友,他们每每会告诉我,对杭州总有一番江南小桥流水、诗情画意的想象,但来了之后,发现杭州也只是一个普通的现代城市,不免有些失落。


而我总要告诉他们,你在下沙大学城当然看不到真正的杭州,你在市中心湖滨银泰也看不到真正的杭州,就算你到西湖、雷峰塔、灵隐寺、河坊街这些知名景点,迎接你的不过是一波波观赏景点的游客,那里,也没有真正的杭州。


那个老底子味道的杭州啊,藏在这些现代化建筑的罅隙中,一不留神,可能你就错过了。



五柳巷,老杭州人的市井生活


在杭州,有很多小巷:五柳巷、大井巷、皮市巷、蔡官巷、城隍牌楼巷...... 这些坊巷大多得名于南宋时期,坊巷内的很多院落都是清、民国或新中国成立初期建造的。


其中有一条巷子在南宋时期是皇家的御花园,来往的都是达官贵人,如今已经成为平民居住的场所。它是位于西湖大道、市三医院和城站火车站附近的五柳巷。


《杭州市志》记载,「五柳巷,南起斗富三桥,北折西接城头巷。名始于清,其地旧有五柳园,巷以园名」。


它与南宋御街、河坊街只隔着一座高架桥,却有着难得的清净,没有喧嚷的民俗表演,只有浓重的生活、人文气息。


与它相伴的,是一条静静流淌的东河(又名菜市河)。斗富一桥、二桥、三桥,三座颇有点年岁的古桥平行横跨于东河上。


斗富桥的名字大有来头:岳飞的「马仔」王佐立功获赏,用皇上赏赐他造王府的一部分钱财造了一座「安乐桥」,方便两岸的百姓,百姓编歌赞颂他。但岳飞的死对头秦桧不服,想着「造一座桥也扬名!我如今就造它三座!」于是搜刮民脂民膏在同一条河上造了三座桥,一座比一座阔,一座比一座高,名字就叫「斗富一桥」、「斗富二桥」、「斗富三桥」,想要与王佐斗富。


「河边寻烟柳,小巷访画桥。」


白墙黑瓦,深棕色木门,老式的综合商店、理发店,纵横交错的电线杆,晒在窗外的衣服,攀爬在墙上的绿植... 在巷子里走着,感觉自己一头扎进了历史中,处处都是杭州老底子市井风情。夏天到巷子里逛,是不惧怕炎热的,路两旁巨大的树木,把阳光遮得严严实实,只有零星的光斑落在地上。

 

从身边擦肩的不是茫然的游客,而是一个个老杭州人,拎着垃圾袋走在路上,或骑着电瓶车。满头银丝的老人,就坐在门口吃饭、乘凉、睡觉。从半掩的木门之内,还能看到五柳巷内平凡人家的生活景象,像一页页泛旧的市井画图。


五柳巷历史文化街区紧靠御街,占地2.67公顷,南起河坊街,北至西湖大道,东到建国南路,西达城头巷西侧,由五柳巷、城头巷、直吉祥巷、柴弄、四维里1弄、四维里2弄、三昧庵巷、河水弄、建新弄、西河下、东河下等巷子组成。


只是在巷子里散散步,内心却感到一种久违的原始感动,尤其当你经过一些人家,闻到那种潮潮的湿湿的霉味,就好像是回到小时候在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家的日子。你不知道是从何时起,自己已经越来越远离这样的生活。


耳朵里还会不时贯入软软的杭州话,都是些左邻右舍寒暄家长里短,但听到的那瞬间,还是忍不住傻笑。

 

在五柳巷停留的每一分钟,都显得那么珍贵。当然,最忘不了的,还有那里勾动着人味蕾的小吃。



 这里的民居不少都是晚清、民国初期所建的。抬头便能看到不远处的现代建筑,实有一种魔幻之感。


很多开在繁华商业街的传统小吃店,喊着贴近传统的口号,却把普普通通的油条烧饼豆浆卖出「天价」,早已脱离普通民众的生活。与之相比,我倒是更推荐那些隐藏在街角小巷的店铺,从外面看着平淡无奇,一不留神就错过了,但可能美食江湖上还有着它的传说。

 

如果你只有一天时间在杭州吃,那一定要来五柳巷街区走走。以它为中心,方圆一两公里的巷子内,有着杭州最好吃最正宗的小吃,而且,价格还实惠。


沈宏非每次到杭州,都要来五柳巷这家小吃店


从五柳巷历史街区沿着城头巷一直往南走,就会看到「宝美点心」的红底绿字招牌。白墙,青灰色地板,木桌木椅,走进去的那一刻感觉时光倒流了几十年。


 地址   城头巷108号

 营业时间   06:00-13:30

 推荐   葱煎包、小馄饨


店周边都是老小区,经常来吃的也都是住在附近的老街坊。很多食客都跟老板娘的关系很要好,日子久了有感情,往店里一坐很随意,就像自己家里一样。


宝美点心的葱煎包很有名,听说沈宏非每次来杭州都要打包一两百个带走。他家的葱煎包都是现煎出炉,底部酥脆,皮却十分松软,入口的那瞬间,就想眼冒星星。



 葱煎包其实就是生煎(馒头),没有经过蒸笼,直接下锅油煎。翻翻杭州人的早餐食谱,总少不了一份热气腾腾的生煎。每天早晨排个长队,只为那锅盖一掀的葱香肆溢。


这小个的葱煎包,可是杭州的特色。


外来的生煎比如小杨生煎,个大、皮薄、肉多,煎面在收口处,吃之前还得小心翼翼咬开一个小口,先将汤汁吸光。


而杭州本土街头的生煎,面皮是经过发酵的,像包子一样有厚度,煎面在底部,大概只有1元硬币大小,几乎没有汤汁,吃起来一口一个,相当过瘾。


把包子放入平底锅内加热,等到生煎圆鼓鼓起来,淋一次水,再等到水蒸气把面皮蒸熟后,生煎便可出锅。一个个挨得紧紧的生煎如白白胖胖的小馒头,任性一撒的葱花和芝麻更使得活色生香。


宝美点心已经开了三十多年,1985年1月,老板王先生和老板娘赵宝美在杭州安定路开了一家早餐店,他们邀请了一位自己亲戚家的老师傅——当年河坊街手艺极佳的油包大王——专门来给他们制作煎包。


如今在店里面工作的都是十几年的老员工,个个技术了得,拿起一张面皮,放进肉末,挪动手指,不到5秒钟就包好一只葱煎包,动作相当娴熟。明明有好几家店高薪聘请他们,却宁愿窝在这家几平米的厨房里,不为别的,只因为这里像个家,离不开。


宝美点心的内部十分简朴。


从定安路、大学路又搬到五柳巷附近,宝美点心的门面一直不大,但门庭若市,人多的时候,队伍沿着马路排出几米开外。就算工作日的中午,店内也坐满了人,跟陌生人拼座是免不了的。


在这里吃生煎的每一个客人,都得好好排队。无论是买一个,还是一千个,这是规矩。先在门口付费,拿着花花绿绿的饭票,进最里面的窗口取餐。



四年前,宝美的老板去世了,说起来,也跟排队这事有点关系。起因是一天两个男青年因为插队的事吵起来,老板去劝架,谁知道对方脾气很大。因为原本就有心脏病,吵着吵着,王老板突然摔倒在地上昏迷了,从此再也没能起来。


在宝美点心,你还能吃到其它杭州人的日常早餐,比如馄饨、葱油拌面......


这些东西说不上有多美味,但就是老杭州记忆里小时候的味道,吃的第一口,就觉得味儿对了。


宝美点心的小馄饨。杭州人喜欢吃汤汤水水,从前的早饭夜宵,经常靠着一碗馄饨打发,薄纱一样的皮子,小小的馅,加点儿紫菜虾皮,心急一点儿的人,都不用勺子,呼噜噜就能喝掉一碗。


五柳巷里的这些风味,才是杭州的精髓


除了宝美点心,在五柳巷附近有着传奇故事的小吃店还有很多。下面就送大家一份活色生香的打卡地图,大家就按照这个穿街走巷尽情吃。



这些巷弄里的特色小吃店,几乎都只开半天,早上五六点就营业,到了下午或晚上,一般都关门了,所以一定要趁早。


01丨游埠豆浆


 地址   城隍牌楼巷108号

 营业时间   05:00-13:00

 推荐   豆浆、油条


从五柳芳庭沿着河坊街往西走,再左转进入中河中路、十五奎巷、中山南路,一直到城隍牌楼巷,「游埠豆浆」就藏在其中。


这家店已经开了20多年,也是杭城一家传奇小店。这家早餐店的老板夫妻俩来自兰溪游埠,老板16岁就来杭州摆烧饼油条摊,今年42岁,街坊都叫他「小烧饼」。老板娘江文仙也是游埠人,磨豆浆冲豆浆的手艺一绝。


 油条+豆浆,是老杭州人早餐桌上的黄金组合,不过现在杭州卖豆浆油条的店却越来越少了。


这里没有收银台,直接跟老板说要什么,然后付钱就行,五六块钱能搞定一顿。


游埠豆浆的油条都是根根现炸,比一般的油条要大。拿搪瓷铁盘和一根竹签,自己用竹签串根油条,就可以回到座位吃了。油条金黄酥脆,趁热一口下去,脆而不失韧性。


要是点上一份烧饼油条,师傅就会掰开烧饼,夹入油条,再拿刀背撸平整后交给你。方形的咸烧饼被炭火烤得表皮焦脆,内里则是猪油抹过加上小葱的香味,蓬松的油条稍微有些油腻,碰上烧饼就刚刚好。


豆浆主要有甜、咸两种口味,甜的加白糖,咸的加酱油。尤其这咸豆浆,很多其它地方的人都都没吃过,偏偏是杭州最老派的口味。


点一份咸豆浆,在座位上跟一位阿姨打声招呼,她就把一个放了油条碎、虾皮、榨菜末、葱花和酱油的碗摆在客人面前,再拿勺子悬空这么一倒,细细长长的豆浆流进碗中,一瞬间,白色的浆汁和黑色的酱油在碗中均匀调和,一碗热气腾腾泛着泡沫的咸豆浆就做好了。


喝这豆浆还不能着急,不然舌头容易被烫,必须细细地吹凉,再沿着碗边一点点吸。尝起来既浓厚又香醇,带着些微柴火味和凝结的豆花。


除了油条、豆浆,麻球、茶叶蛋、拌面、小馄饨... 基本上有着杭州味道的早点这里都能吃到。


02丨孙奶奶葱包烩


 地址   中山南路391号

 营业时间   07:00-17:00

 推荐   素烧鹅葱包烩


「葱包烩」,杭州人一般会念成「葱包烩儿」(「儿」字轻声念)。作为杭州民间常见的一种小吃,有人说它「有着江南的精致,混着北方的气息」。

 

虽然葱包烩在外婆家等杭帮菜的餐馆也可以吃到,但最好吃的,还是在杭州犄角旮旯的路边摊。因为这是杭州老底子的味道,那种来自食物的久远记忆,总能让人深深触动。


葱包烩与南宋奸臣秦桧有关,岳飞被害于杭州风波亭后,杭州有位早点师傅,出于义愤,用面粉搓捏成两个象征秦桧夫妻的面人,把它们扭在一起,用饼包裹,压扁后丢进油锅中炸。为了避免秦桧起疑,故以「桧」字谐音,称其为「油炸烩儿」,卖给周围百姓食之,以解心头之恨。


在中山南路菊英面店的对面,有一个从弄堂里延伸出来的小摊,这就是孙奶奶葱包烩。


孙奶奶葱包烩特别的点在于在葱包烩里加素肠素烧鹅的吃法,是别家见不到的。这得益于孙奶奶18岁时就开始在杭城大大小小的馆子里面工作,素春斋、迎春、劳动饮食店,这些馆子大多在时间长河中消失了,但是在这些馆子里学到的手艺让孙奶奶受益至今。


我去的那天,是孙奶奶的老伴掌管着摊位,刚一走近,爷爷就自信又热情地招呼说「上过电视的葱包烩儿~ 来吃啊~」,十分亲切。


 环境比较简陋,只能站下店主一个人还有锅。


压实的葱包烩咬起来有嚼劲,加上孙奶奶自己调的酱,吃起来真的有一股在奶奶家的味道。


 制作过程是先压烤一下面饼,加葱提香,再叠上素油煎炸过的色泽黄亮、鲜甜香软的素烧鹅,最后用面饼盖住包裹在一块,配上酱,爷爷还会问你「要不要加辣」。


03丨方老大面


 地址   抚宁巷50号

 营业时间   06:00-14:30

 推荐   特色腰花片儿川、茄汁拌川


关于杭州的面,之前我们专门发文介绍过→(没吃过杭州的面,等于没到过杭州)。如果从五柳芳庭沿着河坊街往东走,再沿着江城路辅路往西南,店面最小的那家面馆就是方老大面。但每逢饭点,旁边面馆食客稀稀拉拉,方老大面门口早已排起长龙。


它就像杭州任意一家普通的面馆,装修不精致,充满着市井气,却内力深厚。某媒体之前做票选,评选最受杭州人欢迎的10大面馆,方老大面赫然在榜,同榜单的还有菊英、慧娟等老店。


方老大其实是个年方二十几的年轻人,从配菜到烧面,跟自己的父亲学了做面的本事,从父亲手里接过了「方老大」这个招牌。来方老大店里吃面的都是些老杭州,对片儿川这样的老底子味道格外挑剔。方老大是地道的杭州人,知道杭州人爱什么。


在方老大面,自觉排队不用多说,等排到你的时候,还要报上要吃的面,算好价钱,乖乖地把钱扔进盒子里,自己找零。这还没完,你得乖乖地继续站在原地等着,等面烧好自个儿把面端走。


方老大面的灶台就在店门口,烧的每一碗面,顾客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师傅熟练地先炒制配料后加一勺卤汁一勺高汤,再加入焯过水的面条,干净利索出锅。再另起油锅炒制浇头,火很旺,有种要蹿到脸上的既视感。爆炒好的浇头淋在面上,还带着锅气。


腰花片儿川。在原来猪肉片、笋片和雪菜的基础上加一勺腰花,腰花鲜嫩,一点腥味都没有。现熬的高汤清香入味,笋片瘦肉蘑菇的原生新鲜度,为片儿川增加更多的鲜。


茄汁拌川,也是方老大面独创的特色,在原本拌川韭芽、豆腐干、肉丝的基础上多了番茄、蛋和番茄酱翻炒。吃起来酸酸甜甜,不会显得那么干,多了一份顺滑口感。


在这些巷子里,除了已经闯出点名气的小吃店,更多的,还有一些没有名字的无名面馆,随意地走着走着,你可能就遇到了。在门口挂个菜单,就是一家店了,卖的,都是最有老杭州味道的面。


 地址   城头巷86号


 地址   五柳巷历史文化街区北门


最近,越来越多公众号都在谈论杭州的崛起,但无论它发展得如何迅猛繁华,这些巷子都是最市井、最地道、最生气勃发的存在,成为探访老杭州的一块秘地。

 

如果说,杭州十大名菜是这座城市美丽的皮相,那巷子里的小吃就是它的骨骼。它们平凡、简单,不过是老杭州人的一些日常吃食,却藏着这座城市最深沉的味道,也往往最疗愈人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