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找太极阴阳球(2)——找线

 tjboyue 2018-07-10

二水居士

 

 

(续上期)

接下来,我们来找线:

前手的食指根节、肘、肩里根、胯、膝盖,到前脚涌泉,这是一条圆曲线。之所以说是圆曲线,意思是说,圆曲线的曲张度是可以变化的。(让阿冯来示范)想象一下,你手上拿着一把刀,或者是拿着一把枪,前后方向的曲张度可以伸缩,但是刀尖的方向或枪头的方向不能随便改变。有了这层意思,我一接触你的前手,倘若我用些力,你的前手可以随着我的来力而随其曲蓄,而虚拟的刀尖或虚拟的枪头,却依然对着我的,这样,我就会怕,会有恐惧感。你看,你还对着我,这把枪依然对着我呢,我怕的。再者,从力学角度来说,我主动用力推你,你随我推的方向而曲蓄了,你的手收缩到自己身躯附近,力气就愈大。我的手离开我的身躯愈远,我的力气就愈小,甚至已是强弩之末。我的力量已经到了极限,超出了有效作用距离了。这时,你的枪头或刀剑倘若没有对准我,我还是不怕。你看你的枪头对着那里呢,没有对准我。之所以说是圆曲线,就是要求平时前手在曲蓄时,尽量保持准头不失偏颇。我们第一节拳架“平捋、抱”之后的第一个劲路变化“截、切”,一旦曲张度变化,你看,你这就是一把枪,随着把我的劲路改变,你就直接把我的力还了出去,反作用于我了。有了这一条圆曲线,就能对中轴线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第二条线,后脚的肩、胯一直到后脚踝骨,要尽量后撤,靠足。我用力想进,你尽量后撤,靠足了,所谓阴极生阳。我就进不来了。


这两条边轴,是为了保护中轴线的。说是推手,其实是无手可推的。我的目的不是为了推你的手而来推你的手,我目的是要破坏你的中轴线,让你的中轴线离开你中轴赖以稳定的“际沿”,进而让你失去平衡。而你为了防止我来破坏你中轴的稳定性,你就用左右两侧的这两条边轴,来保护你自己的中轴。这样,我的手就自然与你的手相接触了。


好了,你一旦用你左右边轴搭起间架,来保护你的中轴线时,你身上就有了三条轴线了。这三条轴线,就像是中国汉字里的“川”字,四川的川,前手的圆曲线,就像是川字的第一笔的撇,后脚的肩、胯一直到后脚踝骨,就是川字的第三笔。川字的中间一笔,短短的,就像是身躯内的中轴线。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将川字的左右两笔尽量的写得宽一些,更好的来保护中间的这一笔。张三丰《无根树》道情有:“无根树,花正亨,说到无根却有根”,中轴虽然是不着地的,没有根,但有了间架的保护,就有了坚实的根基了。


你看你推我,你明明是双手推在我胸前的,感觉推到了我的中轴了,是吗?我双手一伸,只是一舒展,你看我有了三条轴线了,我再把间架放宽来,你推不到我了吧。(图03


3

 

那么怎么样才能将左右两条轴线拉宽呢,这就涉及太极拳最为基本的训练方法:开肩、开胯。


开肩、开胯的拳技意义就在于保护中轴不受攻击。


那么开肩怎么开呢?关键是锁骨拉开。


前段时间,我们有训练锁骨向两边对拉开来的练法。头后靠,腰背后靠足之后,锁骨往两边拉开。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通常他们的锁骨外端是往上翘的。一些时装模特,她们的锁骨是往两边拉平的,平锁。两个锁骨拉平后,像个衣架,有了这个衣架,就能把衣服撑起来了。因为时装模特,要表现的是衣服的美,所以一定要把锁骨往两边拉开来,身形端正。(图04


4


那么开胯开哪里呢?我们也需要发挥一些想象力。我们想象一下,两胯里根,好像也有虚拟的两根锁骨,也要把它们拉开来。


在医学上,你们去翻西医的解剖学书,你会发现,髋关节与两大腿股骨之间,有两根骨头,叫“大转子”。一般的人,这个位置不太有过多的运动,所以,大转子这位置往往是呈现“夹”的状态。而我们要求将这大转子撑开来,意思是让髋关节与大腿股骨之间的间距拉开来,这叫开胯。很多老年人,七八十岁,缺少运动,早晨起床,坐起来时,稍不小心,就会有大转子断裂现象。因为一般的运动形式,这个位置不太容易锻炼到,老年人缺少运动,也容易骨质疏松,大转子一旦断裂,又不太容易复原,老年人常常会一瘫在床的现象。自己的体重,就把自己的骨头给压断了,这很可惜。而我们平时在做开胯训练的人,大转子的骨密度相对会很高。我曾在网上发过一张照片,是上海已故的一位老拳家叫马岳梁,马岳梁在83岁时候的一张髋关节X光照。他的这张X光照片可见,他的大转子较一般人的大转子要长很多。边上还附了一张50岁人的X光照片,马岳梁的大转子要比他长一倍以上。一方面可能马岳梁是满族人,马背上的民族,祖上就是马背上一代代下来的,基因上讲,他们的大转子会比我们汉人稍稍长一些。倘若你懂一点看X光的技术的话,他的髋关节和大转子非常光洁,骨密度非常好,像是三四十岁中年人的骨架。一看就知道,他非常健康。所以,他后来也非常长寿,他活到98岁吧。我的博客里,你们估计还能找到这张照片的。可以去找来看看。这张照片非常能说明开胯究竟要开哪里。(图05

5


这个地方拉开了,就像是锁骨拉开了一样。形成了怎么一个概念呢,就是,脚、手跟身躯之间有了一个链接。

 

人类原先也应该经历过爬行史。就像所有的爬行动物,人类在爬行过程中,四只脚着地之后,一定会将胸腹往腰背贴起来,将脊梁骨拎挺来。所有的脏腑器官,仿佛是挂在脊梁骨上,跑动起来,其实是脊梁骨的伸缩曲张,带动着四只脚的协同运动。看马的奔跑、豹子的奔跑都是这样,都是依靠脊梁骨的一张一弛,来带动四只脚的运动。这样的运动方式里,脊梁骨就能发挥很大的效用。脊梁骨带着脚运动时,身躯内的五脏六腑,所有的内脏器官,都会随之而动。所有内脏器官,都是脊梁骨在带动着运动。而我们现在人,一旦直立了之后,进退只靠两脚,所有的脏腑器官都是附贴在脊梁骨旁,我们一般的运动方式,内脏器官几乎是不运动的。即便有,脏腑器官的运动幅度非常非常小。脏腑器官运动量的减少,是现代人疾病的根源。


另一方面,动物的脊椎,不会有大问题。人一旦直立后,脊梁骨上就会出现两大问题:一是颈椎,一是腰椎。就像是造房子砌墙一样,从地面一块砖一块砖的砌上来,如果每一块砖都砌的很平整,墙体很直,墙体所有的重量都承受在贴在地面的第一块砖头上。就人体而论,倘若人的腰椎、颈椎都是直的、平整的,那么人身整体的重量,只是承受在两只脚底板上。因为脚底板的特殊构造,足以承受人体重量,所以不会受到任何伤害。但是,如果我们在砌墙的过程中,中间有几块砖头是不平整的,有凹凸不平的地方,那么凹进去或凸出来的这些地方,就会承受很大的重力。人的头就是这样,颈椎的三四椎因为凹凸,头部的重力一大部分就会承受在这三四椎上,因此这两椎就容易受伤。人的腰椎也是这样,腰椎的三四椎,也是因为凹凸不平的,很多腰椎的疾病,基本都是在这两椎上。人的上半身的重量,一大半就会承受这两椎上,自然也就会受伤害。那么,我们练拳,我们把肩胯打开后,其实就是将整根腰椎、颈椎节节拔伸了。


从中医角度而言,督脉也贯通了。昨天我在跟大家分享任督两脉,要造两根桥,嘴巴里,舌尖轻抵上颚,是上鹊桥,谷道上提,会阴、会阳一脉相通,这是下鹊桥。建了这两根桥之后,任督两脉虽然联成一环了,但是因为颈椎、腰椎处是凹凸的,依然是没有势能,不会循环。而当整根颈椎、腰椎对拉拔长之后,命门上面一点点位置,就形成了拱桥的最高处,这也是一根桥。中医里讲的是夹脊,经外奇穴之一,脊椎两旁胸椎第一椎至第五腰椎的两侧。这根桥一旦搭建,整根督脉就理顺了,就能总督全身之阳脉了。


我们常说“先天返后天”的概念,那么,人的先天是什么状态呢?(拳友回复:动物)是的,象动物爬行的状态,就是我们人类的先天!我们练拳,其实就是要返回到象动物的某些运动状态。我们要假想着:手足像是动物的四肢,跟地面虚拟的着地,然后将胸腹向腰背贴去,整根脊梁骨对拉拔长后撑起来。当体悟到这样的一个状态,你会发现,你的脚不再象往常一样在迈步走路,而是整根脊梁骨会带动着你的脚。这就涉及太极拳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前面我说两只手,象脚一样虚拟的着地,两根边轴能够保护中轴了,这叫“守中”。现在肩胯打开后,中轴能够如蟒涌动了,脊梁骨会带着身躯运动了,而并不是依靠脚在蹬。脚在蹬劲,一定会是对抗的。当脚不蹬了,你会发现,你开始学会“用中”了。守中、用中。我第一天来就跟大家讲起过,杨澄甫老师的大儿子杨振铭,字守中,杨守中先生。为什么要叫杨守中呢?古人取名都非常讲究,非常有意思的。能守中,能用中了,唯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打中”了,如何运用自己的中轴,去起动对手的中轴。1928年南京中央国术馆副馆长,李景林,他是剑仙。现在电脑里能看到的游戏《剑仙》的原型,其实就是他。因为《蜀山剑侠传》的作者还珠楼主,其实也跟李景林学过剑术,他其实是用自己老师的形象来作为小说创作的原型。剑仙李景林曾讲过一句话:不管形意拳、八卦掌还是太极拳,三句话六个字:守中、用中、打中。他其实已经将内家拳的精髓给讲透了。我们需要研究的是怎么守中,怎样用中,怎样打中。(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