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捻转补泻法与经脉循行方向的关系

 xiang0_117 2018-07-12
 

捻转补泻法与经脉循行方向的关系

针灸临床杂志2OO5年第2l卷第5

之十二原;(6)一络通二经.根据以上的治则,选足太 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的有关穴位施针,即取足太阴脾 经的输穴太白(又称原穴),荥穴大都,络穴公孙;取足 阳明胃经的输穴陷谷,荥穴内庭,合穴足三里,络穴丰 隆等.而取阳明具有以滋化源,补养气血津液,补养筋 ?

3?

脉关节的作用;取合穴足三里具有补益胃气的作用; 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其有调整其脏腑经络虚实的 作用;取络穴可以起到一络通二经的作用;取荥输穴具 有调节经络治疗本经疾病的作用.

收稿日期:20041109

捻转补泻法与经脉循行方向的关系

文洪,王晓英

(1.山西省针灸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06;2.山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山西太原

030006)

摘要:本文对教科书中捻转补泻法左转为补法,右转为泻法提出疑义;认为单纯的

左转或右转不存在

补泻,须与经脉循行方向结合方能产生补泻作用. 关键词:捻转补泻;左转;右转;迎随;经脉循行方向 中图分类号:R2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cr779(2005)05000301

针刺手法历来被视为针刺疗效的关键.而且是最 难掌握的.清代李守先论针灸之难时指出:'难不在 ,在手法耳.'实乃中肯之言.捻转补泻是基本手法 之一.在教科书定义中有:'拇食指捻转时,补法须以

1/3页

大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为主;泻法须以大指向后食指 向前右转为主.'…对此定义,笔者有不同看法,不妥之 ,敬请指正.

笔者结合多年临床实践认为:捻转法就单独向左转 向右转,不考虑别的因素来说,本身并无补泻.只有和经 脉循行方向也就是迎随结合起来,才具有补泻的作用. 捻转法作为一种基本针刺手法,始见于《内经》, 《灵枢?官能篇》中说:'切而转之','微旋而徐推之'; 《素向?离合正邪论》说:'吸而转针.'其中的旋和转都 是指捻转针体的动作.《内经》中有关捻转针体动作的 描述尚无左转右转的区别.尽管后世有以左转右转针 体来注解《内经》针刺手法的,但毕竟无可靠的文献依 .直到金代窦汉卿《针经指南》才以左转右转的动作 来区别针刺补法和泻法,从而发展为捻转补泻法. 所谓针刺的补主要是通过经络调和营卫来体现

就针刺本身来说并不像艾灸对 ,也就是以通为补.

人体补的作用强.正如明代着名医家汪机在《针灸问 对》中所言:'针乃砭石所制,即无气又无味,破皮损肉, 发窍于身,气皆从窍出矣,何得为补.'而经脉的循行方 向对补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难经》在手法中非常 注重营卫,认为补泻之法,必须知营卫之气的流行, ,根据其循行顺逆而施术.如《七十二难》说:'所谓 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也,随其逆顺而取 ,故日迎随.'

迎随意指逆顺,这是补泻法的总则,可以概称各种 补泻法为迎随.《灵枢?九针十二原》说:'迎之随之, 意和之,针道毕矣.'《灵枢?终结》也说:'泻者迎之, 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指出泻实要用逆其经气 的方法,补虚要用顺其经气的方法.

2/3页

捻转补泻和其它补泻方法比较起来,在迎随这个 问题上表现得更为突出.也就是只有结合经脉的循行 方向才能实现补泻.而经脉的循行方向有上有下, 此认为一概是左转为补,右转为泻是不全面的.如足 三阳经和手三阴经循行方向是从上往下,从高往低. 那么在这些经穴位上进行补泻,向左转(顺时针)捻转 是引经气下行,和经脉循行方向一致也是相随为补. 反之向右转(逆时针)捻转和经脉循行方向相反,也就 是相迎为泻.足三阴经和手三阳经则不同,循行方向 从下往上.因此它们的捻转补泻旋转方向应和足三阳 经手三阴经相反.即向右转(逆时针)捻转是随为补, 反之向左转(顺时针)捻转则为泻.如巅顶头痛属肝 ,泻太冲穴.肝经循行方向从下往上.向左转(顺时 )捻转为泻,和教科书相反.笔者临床体会比向右捻 转泻的效果要好.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经脉循行方向的不同,必然 会有迎随的不同.不能绝对地一概而论地认为向左转 (顺时针)为补,向右转(逆时针)为泻.必须结合经脉 循行方向具体对待.循行方向不同,向同一个方向捻 ,可以是补,也可以是泻.

参考文献:

1]孙国杰.针灸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7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