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研堂谈艺录——书法

 羲皇上人同故人 2018-07-12

郭强

大研堂谈艺录——书法

郭强先生

临法帖及明清人书,要入书家之精神境界,贴近创作之原始状态,摹仿书写之动作姿态,想其心中意象及书写布置再现原生态。此是入帖关键之要。在原生态中,得其法度,谙其规律,合其形神,窥其长短,撷其精英,足可出也。长者不可尽其长,短者也不可摒其短,当度合已之步,寻帖中欲变不变、欲行不行之契合点,借势而进,乘势而追,似获其形神,细揣已无迹,精神出焉。此是出帖之法门。出入非对抗,入为先出为跟,入为后出为入。以入为出,以出为入,出入无界,生生不息,可以言书。

换言之。入帖乃揣他人之法,非已之意。出帖为借帖法,变帖法,抒已之意。入帖为寻法之细节,杪芒之处,出帖为化法之本末,似是之别。入多了出多了,出入多了,他法尽失(掩),已法生,已书亦帖也。

临帖积累时,缺乏思辨和记忆,用时不能“手到擒来”有“真空地带”此为入帖与出帖困惑之处。

书法学习从临摹入手,扎在一两个帖里找精神,找方法,讨生活。从技法表现到整件作品的个性语言,有了深入研究,由此逐步出帖,将个性化的表达一点一点地放进去。这是临与创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非常重要,是一个链,一个环,把你与传统链接起来,把你与古人扣上一环。

大研堂谈艺录——书法

碑多易粗重,少韵;帖多易飘轻,少气。当阅读碑与帖的眼光有了重心,有了主观,眼光投射产生了重量,偏移一方而使审美意象在韵与气上盘桓,在今天的价值取向上,碑帖兼容成为共识,在似碑似帖之间,盘桓后寻找最后的“质”:高古与典雅。

用笔若用刀。取契刻之利,就其锋鋩,以克钝疲之病;取篆刻之力,刀入石以发力,吸气而鼓,冲切毕至,以壮力怯之胆。

使腕而不知腕在,意于笔触;用锋而被锋引导,会于神明。

笔连而意不能满,笔断而意不能断。

墨施于纸若不足,取之于纸外而有余。此为用墨之心法。

非我使笔,是笔引我行。

率意而不率笔。

大研堂谈艺录——书法

书法创作有“意在笔先”和“意在笔后”二种方法。其一,书前根据书写内容确定作品的基本调子——意蕴,设计章法格式,对字法,笔法,墨法的初步安排。然后下笔,不可随意任性而行事。这种方法是当今为展览而创作的主要方法,也是美术创作方法的借鉴。尤其是完成了第一件作品之后,在此幅上调整修饰,再重复书写,直至完善。理性控制和思考为创作提供完美的准确度,创作出的作品必然程度极高,符合评委评判的基本标准,故获奖入展尽以此法获逞,引无数书者竞相追逐。其二,与前法反行之,以感性表观为基本特征,注意书者的情绪意态的兴发渲泄,没有固定模式和设定,随意挥走,率意而为,纵兴比兴,高潮迭次,笔下风流,潇洒流淌。这种方式通常作为自娱性创作和表演性创作,带有极大的偶然性。因为这种随意性、偶然性出现的感觉和效果,使众多书家沉浸、沉迷、沉溺,寻找着个性语言和风格特征。纵意的创作不拘小节,把笔墨的小玩意搁在楼下,产生的作品要么传世佳作,非妙品、神品、逸品莫属。或狼籍无序无章,乱服蓬头垢面,邪气妖气江湖气十足,无文气雅气高古气。至此,对书者的才情是一个检验,非大才情者不可为,否则进也无门,退也无路,耽误前程与谁说。同是一支笔,同是一个意,修为、才情先后而出,非有方法之高下,只有适与不适、敢与不敢的选择,眼光与胆气在法的关照下,闪闪发光。

大幅大草书创作,固有的创作形态被支解,从书写作品转化为书写的过程便是审视批判的过程,在批判的眼光下修正问题,使之成为灵光——神来之笔,创作者的神采在审视批判的意识中划出智慧的痕迹。大幅大草书创作,要求创作者拥有这样的能力:完整把握经验与法度,提取形意转换意识,建构符号和语言空间,最终贯于音乐节奏想象力的整体。每方面的能力都是开放的,每个细部都充满实验性,不可复得性,随时随机都注入“还能这样做吗?!”提示信息,创造性生生不息。

大研堂谈艺录——书法

草书使转全以腕运之,妙在“逆”字,转腕之处便是使逆之时。

对“线质”和“笔质”的理解与实践,古代有“屋漏痕”、“折钗股”、“锥画沙”来形容线的,无论是中锋侧锋逆锋,还是“八面锋”都表现在线条的边缘,光滑与毛的对比,直与曲的节奏变化,就是不同线质的表现(或说不同风格的单元细化)。笔质是毛笔濡墨蘸水后,入纸(瞬间力量)笔触的形质,瞬间控制笔毫弹性的感觉,与运笔速度和节奏很大关系。

书写速度在古代书论中反复以“疾”、“徐”论述,是一对矛盾,相生相克,互为存在。始终把注意力放在快和慢上,忽视了快上快、慢上慢的提问。书法主要是以兴致为尚的艺术,速度是历代书家展示修养与才情的着眼点。速度的着眼点上在爆发力上,强调笔入纸时的瞬间速度,运笔中控制速度的节奏变化,使速度与时间发生关系。当以快中快的超思维的速度书写时,产生了奇异的现象,笔质的能力,形意的融合,都超过了“意在笔先”的“意”,已经不是“意”所能把持支配的了。可能是当速度达到一定时,时间可以倒退的别解,爱因斯坦也会为此说会心吧。

当细细轻轻地进入技法的极限时,就会发现对笔法研究是那么空洞,而没有意义,其价值存在链开始绷断。技法整个地消失在对艺术认识的空间外,提供的思考,是准我而法。若没有深入极限的过程及能力,内部的启示是一个最终打不开的黑匣子。技法的神秘、神圣会永远缠着你的思考、思想、思辨,理不出头绪,把你摆放在让自己困惑的房间里,同时仍是自慰、自恋,充满着对技法的膜拜,唯法而我。

大研堂谈艺录——书法

从唯我而法与唯法而我的两端来看,都是以对方未能跨越“法”的界限而兴叹,如同南北极一样,是一个相对而相互运动的两极。若失去一端,居另一端的是无限的恐惧,无限的膨胀,最终会失去自己这一端。没有了对称的制约,系统紊乱而被破坏掉。因此,我与法的关系,取决于艺术家的社会背景、成长经历、禀赋素质、师承修炼等诸方面因素,结论是明确的。

不能把破坏力当成创作力。把创作力的培育与开发,融于实验、临摹、再实验的循环中,创作力既有破坏性又有继承性,成为主流意识。

实验是探知原来所没有运用的方法和表现形式,不重复和再现较熟练的模式,保持探知欲。以古代经典作品、新发现文献资料为源泉,通过临摹,从技术层面上解读古人,感悟古人对事物的态度和哲学思考,深层次领悟作品的品质内涵,用古人的心重新浇灌实验的心灵。没有重复古人,代古人述说自己那份心路,却重新激活创造的热情。实验的验证需要一个学术环境。艺术实验的指向没有顶峰的探知。实验到临摹,再临摹到实验,每一次实验不是创作,而是创造,不是破坏、建立,而是发现、启迪。

大研堂谈艺录——书法

眼高手低。高者,界阔也,复以天赋行之,得神之境;低者,境实也,常用技法度之,在求不得。眼,意识之智,恒高上而不覆;手,技巧之敏,追法外之法而不为眼侧。循环往复,眼高手低亦不格一界,此艺之大成。

为人者诚实不诡诈,为艺如为人也,不欺,不谩,不伪,不毁。师古人而尊古人,有古人境,交今人而为今人,随今人时,画者若也。

静气不足,灵气变乖戾之气。

对艺术的评论,不同的艺术经历、修养,以及禀赋会有不同的评判结果。有许多人不能从理性的角度认识问题,较感性表述自己的观点,这种观点会带来许多负面效应,干扰学习研究方向,伤害人际关系。因此,随时要提醒自己,客观地、理智地把握判断力,培育良好的光明向上的心态。见到好作品、优秀艺术家,要大加赞叹、歌颂,对那些不完整的作品和有个性的艺术家,要看最光亮之处,并加以褒扬叫好,不能执过拿垢,不能把自己凌驾其上,居高之心不可有。

隶书宋人泳荷七绝四首四条屏创作手记。96×356cm×4,(2003年4月出厂)红星净皮六尺双接,长锋兼毫,大石笋、飘兰,一得阁墨汁。时值甲申(2004)春节,安排妻儿回娘家,我得几日独省的日子,到工作室寻字。室外雨夹雪,行人举伞裹袄,室内调置在20℃,轻放“祈愿经”,燃沉香,心有安静,在梵音里行走坐卧于深香之中,倏地动了书讠永荷大条屏之念。巨幅书法只能铺于地上书写,脱履徜徉其上似练轻功一般,多有提按之提意,似乎也让笔锋站起来了。站,是一种感觉,站起来是一个过程;站,是一种境界,站起来是脱胎换骨的升华。站没有条件,站起来是挺拔的过程。站,是万毫齐力的推进,逆、拖、提、按、推、捻、转、刷、扫在过程中蕴藏着不时的变化和运动,同时赋予了抽象的生命和人格精神。

人格化了的荷,在春夏秋冬四时都有着不同的寄予,在“已无擎雨盖”与“别样红”的对话中,演绎出荷心在雨中的“万点声”,秋风里的“氵京是雨”。同时,推向极致的中国人的人格外化“出污泥而不染”。整个寓意都聚在“站”上,站的风骨民族精神所在。

大研堂谈艺录——书法

小篆如何从规范模式走向具有书意的艺术表现。斯篆是理性书法的典型,其规范化带来严谨、严肃、严整,构成庙堂气,提供对规范作用的理解和强化表现的均衡、对称美。汉篆的流动性是表现书写性的前奏,从严谨中伸出生动气息,从严肃里摆脱了束约,从严整上发展出宽博的气象。同时,带来了装饰性。冰篆是自汉后五百年重新崛起的篆书,强化线条的遒劲,突出线条美,全面开始了“铁线篆”,将开始的书写性篆书给挡了回去。经历近千年的沉淀,明清之际政治风云变幻,文字狱灾难,经学致用思想,使大家的注意力转向金石学和碑版研究,尊碑重金风盛;文人篆刻兴起推动古文字的研究与应用,逐步把小篆(包括金文、大篆)引向多元发展,流派纷呈,大放异彩。有篆刻家的小篆、金石学家和学者的小篆、士大夫兼书法家的小篆、布衣书法家的小篆等等,注重文字衍变、金石意象、文人意趣、书写性的个性风格,切实地把小篆成果置于书法史上,致使具有书意的小篆在当代篆书创作中成为主体。

根据中国百年简帛发现的楚系竹简和缯帛,对其具有代表性的简帛书进行归纳分类,初步将其书法风格特征描述如下:

(1)笔致轻逸,势横飞挑,清雅流丽:郭店《老子》、《鲁穆公问子思》、《太一生水》、《语丛四》、上博《昔者君老》、《曹沫之陈》。

(2)锋长峭快,体长尾利,神逸有余:郭店《缁衣》、《五行》、上博《中弓》、《慎子曰恭俭》。

(3)重肥欲修,纵而敛势,雍容和厚:郭店《唐虞之道》、上博《用日》。

(4)重质轻笔,雕绘尚奇,翩迁逸态:郭店《成之闻道》、《性自命出》、《六德》、《尊德义》、上博《武王践阼》。

(5)笔实锋敛,凝重沉着,宽厚端严:郭店《忠信之道》、上博《鬼神之明 融师有成氏》。

(6)参差成行,舒展自得,清和肃壮:郭店《语丛一》、《语丛二》、《语从三》、上博《君子为礼》。

(7)圆浑遒劲,体折势横,开阔坦荡:上博《孔子诗论》、《子羔》、《鲁邦大旱》、《吴命》、《彭祖》、《弟子问》、《竞公疟》。

(8)笔致宽博;自然备体,任意通达:上博《纣衣》、《君人者何必安哉》(甲、乙本)、凡物流形(甲本)、《天子建州》。

(9)疏朗平安,秩序取势,沉著凝重:上博《性情论》、《周易》。

(10)轻飘重质,尚多散缓,时出诡秘:上博《民之父母》、《孔子见季走亘子》。

(11)顿挫颖达,轻驾超殊,体外有余:上博《从政》、《郑子家丧》(甲本)、《昭王毁室 昭王与龚之月隹》、《内 》。

(12)锋尖笔肥,团合密致,胜势风起:上博《容成氏》、《相邦之道》、《竞建内之》、《平王问郑寿》、《庄王既成》、《申公臣灵王》。

(13)率意洒脱,劲健多姿,灵活通变:包山《遣策》、九店。

(14)疏宕空灵,严谨浑厚,雄叠隶变:包山《集箸》、《司法文书》、上博《柬大王泊罕》。

(15)简略圆劲,疏密无则,浪漫恣肆:信阳《墨子》、上博《采风曲目》。

(16)宗周遗韵,长扁随体,诡异神秘:仰天湖《遣策》、上博《三德》、《天子建州》(乙本)。

(17)重起瘦收,长弧以纵,劲秀峻拔:曾侯乙墓简、上博《逸诗》、《凡物流形》(乙本)。

(18)绵密而至,敛势风止,圆劲图盛:望山二号墓简、上博《姑成家父》。

(19)重落回勾,横扁秀峻,篆以隶意:子弹库缯书、上博《亘先》、《鲍叔牙与阝显朋之谏》。

大研堂谈艺录——书法

东汉赵仪碑阴跋。东汉赵仪碑,碑阳字迹漫漶不清,碑阴清晰可识,刀口犹新。此碑刻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不知何时被毁为三截,埋于土中。时公元2000年6月在四川芦山出土,与2004年在荥经发现的何君阁道刻石相约,凸现于世,绝非巧合,让人惊心动魄。从文字处理考察,漏和误刻笔划之有:属、讳、官、傅、故、国、碑、塗、便、家、钱、盛、后等,异体字有:楗、为、赵、台、亮、在、癸、起、曹、试、度、余、刘、盛、后等,变化起伏如些之大,一是书者非官方文书;二是时近三国,管理松懈,文字多有讹变。然这些错谬为今天书法艺术在文字上,转换认识,开阔新视点。从书法艺术观之,赵仪碑阴,镌刻劲健爽利,不拘泥于刻,书风沉稳收敛而典雅,拘左展右能开张,或疏或密以散逸,或应大反小,或应收反纵,尽得自如。此刻与同在芦山的王晖石棺刻字书风颇似,与樊敏碑却异,书者二也。有缘拜观幸哉幸哉,不亦乐乎。

东汉何君阁道刻不题记。记载古栈道题铭颂记有陕西勉县开通褒斜道刻石、略阳甫 阝阁颂、甘肃成县西狭颂。新近甲申年初在四川荥经发现“何君阁道刻石”,使秦岭以北、西北环形延伸到西南古严道,构成南方丝绸之路,沟通中原与西南,乃至南亚地区之交流,其意义之重要深远,而此刻石又是东汉摩崖刻石最早之题记,早开通9年、西狭114年,可见四川当时交通与对外交流甚为发达。此刻石纹依然,书风与开通近,为篆书之隶书,浑朴苍劲,天成古秀。宋明均有记载,数百年后,又得出,能抚石而追古,实是吾辈之幸。题以为纪。

北魏元子永墓志跋。三原于右任鸳鸯七志斋所藏墓志有318种,以北魏墓志为多,其中136种,多为元氏宗室、达官显胄之墓志,故书法精,刻工良,在碑体书法中占有极为重要地位。南海亦以“十美”而誉之。此志,公元1926出土于洛阳陈庄,归鸳鸯七志斋,为斋中精品,现存西安碑林。书法结字匀称精整,用笔柔中有刚,气韵以秀美隽永为胜。镌刻虽有刀锋显露,仍得内敛之法,有大气象。细察此拓,锋颖毕现而丰厚饱满,墨色亮且沉,拓纸也为旧楮,以为初拓。斯是佳且好兮,可作金石寿。

大研堂谈艺录——书法

汉张迁碑在方整中以收敛为前提。用笔方中带圆,出锋以留为出,运锋以且行且止为进。结字重心下沉,分形下沉和意下沉二种,形下沉是重心下移,将下部应有的位置压缩收紧;意下沉是从上部有一重力,使笔划承重变形而重心下移。

乙瑛、曹全两碑都是汉碑精美、圆润一路,若不能在精确之处,美妙之笔,圆转之势,润厚之质上细心揣摩,那么只能说我临过乙瑛和曹全而已,没有收获。其实,汉碑的精神就是“高古”。那怕是端庄的乙瑛,秀美的曹全,都被完全规范其中。故临写时,必须先体味“高古”之气,用笔在厚的前提下,寻找金石意味的内敛,结字在平实里发现机巧之构。

魏晋时文人在雅逸上做文章,而今看钟繇《宣示表》,除雅逸之外,再就是“古意”了,“古意”主要表现在气质上,从技法单元上来说,要以留驻为尚,含蓄内敛,故出锋起笔都有风范之势。

临大草张旭《古诗四帖》,不管如何尽致,最终学习的点应在法度和线质上,裹锋的中锋未能很好实施,常有散锋铺毫,圆劲被消解。重笔(包括重墨)处无力度可谈,漫浸而至失神。因此,在临写时不宜太快太猛,要从线条和结字上下手,娴熟之后再逐步加速,气象自然生焉。

草书贵流动,快后形的控制变形,要想冲击力、视觉感受有大变化,在字形疏密欹侧上做文章,《古诗四帖》就完整地展示了这种能力。由于纯中锋用笔在当代书法创作上觉得方法单调了,丰富性不足,传递的信息少了。我们可加入一些侧锋等用笔方法,改变审美视觉角度。二王系列草书王铎也是一家,看看他是如何化解出来的,学学方法,开阔思路。

草书创作连绵流畅,气顺而实,笔竖而实。值得引起注意的是,草书是动为势,这个动并非只是把字的笔画写快和连绵起来,还要关注字形的疏密、笔的俯仰和阴阳变化,迭递增换,使字真正动起来。从张旭、怀素的大草中寻找这种与“平”相抗的动势,书当进矣。

注:《大研堂谈艺录》陆续发表了书法、篆刻两部分,这次为书法部分(续),时间跨度有五、六年,可能观点前后发生变化,环境、时间、人群的不同给作者提供了学习思考检验空间。于此,谈艺之纪录还在延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